摘 要:農情信息调度系统是覆盖“部—省—市—县”4级的农情网络化报送、自动化处理系统,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情信息调度系统主要在农业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和发展态势等方面起到收集处理、信息传递、分析预测功能,为农业制定政策、领导决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该文分析了南充市农情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情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采集网点、协调信息共享端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情;信息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9-0131-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全面向农业领域渗透并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1-3]。农情工作是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三农”观察的重要渠道,是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抗灾救灾的重要方式[4]。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农情信息主要是指农业资源、环境与主要作物的生长过程、状况、以及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市场行情等的信息。农情信息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对上准确反映各地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形势预测等重要行情、民情和灾情,对下提供政策、生产、市场、品种、技术、经验等信息服务[5]。农情信息具有时效性、地域性、连续性、可共享性等特点,是农业决策、指挥、管理、生产经营及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科学依据[6-9]。黄志刚等报道了凉山州农情信息调度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10],谢长营等报道了洛阳市农情信息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11],李家恩报道了重庆市綦江区农情信息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12]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政策、农情信息体系队伍、设施设备、农民种植习惯等方面均与南充有较大差距。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处盆周山区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幅员面积1.25km2,耕地面积53.5万hm2,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典型的丘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对较好,生物资源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享“果城”美名和“绸都”盛誉,盛产粮油、果蔬、蚕桑等作物和生猪、牛羊、家禽、家兔等畜禽。此外,南充位于成、渝、西(安)三角经济区要冲,地处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被列为四川省首批现代物流示范市,交通条件便利,农产品可直接报关封签、出口。多年来,南充市农情工作围绕农情、灾情、政情、民情、墒情“五情”,构建高效传递渠道,强化信息服务,为指导农业生产、推动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参考指导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中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情信息收集传递的时效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笔者就南充市农情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建设现状
1.1 信息队伍基本健全 南充市农情信息工作完成市、县两级机构设置,配备了农情工作人员,加强了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达到信息队伍建设要求。据统计,全市共设置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1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405个,与四川省农业信息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配备专职农情工作人员8个,常设兼职农情工作人员6个,办公电脑10台,打(复)印机10台,照相机5台,全面实现了农情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时,与南充市电视台建立了密切合作,对有关农业重大项目实施和监督、农业生产抗灾、减灾、救灾、农业科技服务、脱贫攻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招商、农产品市场营销等,进行了及时跟踪报道。
1.2 调度力度逐步加强 建立了多渠道工作联系机制,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作物生产动态、重大灾情等领域,做到常规调度与临时调度相结合,建立起主要作物、重点区域和农业灾情等动态信息调度体系。2018年完成农情信息351条,其中生产信息占73%、灾害信息占27%,并有效监测了以粮油为主的农业生产动态。
1.3 报送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农情报送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情信息报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实际工作中,各地农情信息工作机构通过完善常规信息及时报送、灾害信息周期报送、应急信息立即报送制度,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常规调度和应急调度任务,加强对农情信息和数据严格把关,确保数据的真实、客观、准确和完整。
2 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源头建设不充分 信息源头建设关系农业信息准确和充分获取,是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运用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南充市农业信息获取源头单一,仅建立农业部门内部信息采集机制,农资价格、市场行情、结构调整、灾害情况等信息均未建立有效信息源,不少信息准确性难以保障。
2.2 信息服务对象不全面 现有农情信息体系主要是向上服务,没有形成上下信息反馈和信息横向交流,调度的信息基本属于任务性信息、常态化信息,难以用于农业决策和工作部署,对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作用不强。
2.3 信息采集手段不配套 农业信息采集仍然沿用传统“一台电脑一个人”的办法,少数地方还以电话催报信息为主,全市未配置基于定位、环境信息、作物长势、图像信息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未在基层建立可靠的现代化信息采集网点,农业信息收集处理的技术手段十分落后。
2.4 信息内容不适应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当前以粮油为主的农情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各地行政决策需求,特别是更为紧缺、更为重要的市场信息、需求信息、发展趋势数据未在调度系统充分体现,对于新形势下指导生产布局、促进市场开拓、增加农业收入方面的作用发挥较差。
2.5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农业信息涉及范围广泛,往往由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归口管理,信息鸿沟现象较为明显,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如气象信息、灾害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病虫监控信息都未建立接入端口,实现共享利用。部分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数据不统一,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3 对策建議
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情信息工作是基础性农业工作,是上下联系、左右沟通、及时反映各项工作的重要途径。市、县、乡党政和农业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强化支撑,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配置和更新设施设备,开展农情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抓好农情队伍建设,为做好农情信息工作奠定基础。
3.2 完善农情信息系统 着力构建“信息精准、上下反馈、覆盖全面、定向公布”的农情信息系统。在新形势下,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基地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上报,以便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基层干群和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3.3 建立信息采集网点 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收集处理技术,基于手机应用、定位系统、监测系统为主的新型需求,研发和推广一批多功能、低成本、易使用的信息技术设施和设备。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在主要批发市场、重要生产基地等地开展新型信息采集设备应用网点,促进农业信息精准化、高效化。
3.4 协调信息共享端口 梳理各部门、各单位涉农信息系统,列支农情信息需求信息,加强对口衔接,协调开放共享端口和相应数据库,确保农情信息准确收集和分析。发挥各领域技术专家作用,建立跨部门、跨单位农业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农业信息科学分析、综合处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致华.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59-60,69.
[2]马秀敏.健全农情信息网络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农业经济,2008(5):82.
[3]付永华.基于移动终端的农情信息采集系统分析与设计[J].创新科技,2014(16):46-47.
[4]姜太军,曾梦龙.新常态下农情工作转型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6(2):59-61.
[5]陈友权.农情信息工作知识讲座[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47-151.
[6]曹卫彬,杨邦杰,裴志远,等.我国农情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47-151.
[7]李惠贤.广西农情信息采集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0,25(2):81-83.
[8]张会波.农情信息网络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5(3):58-59.
[9]郭芸,王安宁.对农情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334,336.
[10]黄志刚,余世学.凉山州农情信息调度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6(7):38-39.
[11]谢长营,张海涛.洛阳市农情信息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2014(3上):56.
[12]李家恩.重庆市綦江区农情信息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304-305.
(责编:徐世红)作者简介:殷荣(1984—),女,四川南充人,农艺师,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