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某位名人说过,经验就像旧衣裳,你穿着舒服,别人看来不一定合适。这里强调的不是经验,而是想拿名人的名头来证明,旧衣裳穿着就是舒服。
除了舒服,经常穿旧衣服还很省钱。然而,有时候旧衣服也会变成换新的借口。我老婆常常会在换季的时候,翻出一件衣服出来说:“这可是我结婚前买的衣服呀。唉,儿子都十岁了。”这样的衣服她有很多,都保管得不错,只是再未上过身。然而但凡有了这样的感慨,不出三天,她保准会再买一件新衣服。这也算是旧衣服的另一功用吧。
我老婆有点居家型怀旧。她除了喜欢保存自己的旧衣服、新衣服,还喜欢保留儿子的衣服。那种差不多算是襁褓的、老家的老人给做的棉衣,虽然儿子一次都没有穿过,她也要留着。儿子的大姨是卖童装的,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寄新衣服过来,因此儿子还有很多好看的衣服,往往只洗过一次就存着了。这些,她也留着。换言之,有纪念性的、好看的衣服,都要留着。
但是,我们在北京可是租房子住的人呀,就算不频繁,最近三年也搬過四次了。每次搬家,看着大箱小箱的衣服,我最大的感触不是北京房价,也不是漂泊的辛酸,而是:如果你愿意怀旧,别连累其他人行不行?收纳、搬运可也是一大笔费用呢。
我的怀旧就与她不同。不是保存、供奉衣服,而是穿它,不断给它延寿。比如身上这件羽绒服是400块钱买的,穿了六年多了,又软又暖和,除了拉锁爱开之外,没别的毛病。觉得有问题?那就找裁缝换个拉锁呀。
可是后来我发现,找裁缝也是一件麻烦事。找了第一个人,说是不把原来的拉锁拆掉,直接用缝纫机轧上新的,收费40元。又找第二家,这家师傅标准高,一定要把原来的拉链拆掉再轧新的,要价60元。如此反复,最终我决定:买件新羽绒服。
因为怀旧的成本太高,我们就只能大踏步奔向新生活。这样一来,我还真是有些怀念那个什么都可以修理的年代。那个时候,碗破了,锔一下,用十根锔钉也不值半个碗钱。现在试试,多精细的一个碗,也不见得能值得上锔一根钉的钱。
这许多年来,我在北京找修理匠修过的唯一一件东西,是钢笔,在东四,找了著名的张广义老师傅。在他那换了一个普通笔尖,换一次五块钱。
那还是十年前,当时就我一个顾客。我还跟老先生聊了几句,问他一月挣多少?他说好了能超过两千。又问他房租,他说是自己家的房子,又问租出去能租多少,他说,一个月怎么着也得六七千吧。唉,我还有什么理由不使劲用那支钢笔,以争取再去他那里修一次呢?
但是,我真的再也没有去过,路太远,搭上车费和时间,真的不太划算。
(李和歌荐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