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琴,李 明,罗延芳,朱代根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昆明 655024)
我国进口木材易携带外来生物,且外来生物无天敌,使该生物破坏力大、扩散速度快、治愈难度大、检测困难[1-3]。木材消耗量在国内每年递增,更加凸显木材质量良好的重要性。活立木中,许多树种易患虫害,如柳树、杨树和榆树。害虫的存在,一方面降低木材的生长速度,另方面降低木材的质量。虫害严重时能将木材内部全部蛀空,所以森林的虫害防治至关重要。森林虫害防治的第一步是检测害虫是否存在,除了传统目测检测技术外,还有许多其它技术,如孙开源搭建的害虫声音采集平台[4],张涛[5]和韩萍[6]使用SVM分类器,牟洪波等利用神经网络技术[7]、Suma等通过狗的嗅觉进行检测[8]、热红外成像技术[9]等。选取检测技术时,需要考虑活立木的检测的条件,如无损、户外等因素。
声发射检测虫害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害虫日常活动会产生声波信号,一方面包括日常活动爬行、进食(咬断纤维的信号)时产生的声波;另一方面,害虫有意发出的声音信号,如成虫求偶时,幼虫原因未知的故意发声[10]。
声发射技术检测幼虫时,受到幼虫位置[11]、信号在木材中传播时因反射折射等造成的衰减[12]、天牛种类、木材形状与含水率[13]、传感器位置[14]等因素影响。目前,声发射检测技术已经可以成功检测出隐蔽的小型害虫[15],比如蛀干害虫、植物根茎部害虫[16]、储粮害虫[12]、水果害虫[17]等。
迄今,许多学者针对小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罗茜采用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和神经网络对红脂大小蠹、华山松大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进行种类识别,识别率分别为98.15%、98.00%、93.69%、83.33%。且BP训练样本量为20、40、60、80、100时,识别率和样本量成正比[18]。许小芳等通过对含有双钩翅长蠹、黑双棘长蠹和鳞毛粉蠹的木段进行研究,双钩翅长蠹、黑双棘长蠹和鳞毛粉蠹的活动声主频分别为:5 KHz、3.5 KHz左右、6.5 KHz[19]。娄定风等利用3种型号的传声器对六种蛀虫进行声发射检测,试验材料来源于深圳口岸截获的带有木材钻蛀害虫幼虫的木段。研究表明,双钩翅长蠹、黑双棘长蠹和鳞毛粉蠹、棕异翅长蠹的取食声主频在10 KHz以下[20]。2016年,卜宇飞等对红松、侧柏、油松、垂柳、苦楝和白杨的带虫木段,使用AED-2010L探测仪进行声发射检测。试验表明,柏肤小蠹的主要频率峰值小于8 KHz[21]。上述研究大多通过分析幼虫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归纳得出虫子信号特征(主要是信号频率)并以其辨别虫子种类,未涉及幼虫长时段活动规律。为探明杨木幼虫活动规律,给害虫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我们通过搭建AE信号采集平台,采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幼虫声波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如下。
试件选自云南昆明5月份有明显羽化孔的杨木侧枝木段,尺寸大致为长(L)60 cm,直径(D)4 cm,杨树侧枝害虫主要为小蠹。如图1所示,首先用锯子锯掉材料两端不平整部分,以便测量尺寸。其次将木段表皮剥开,并选取合适的间距,削出4个平滑平面并用砂纸打磨至光滑,以期使放置其上的传感器与试件接触间隔最小,分别标为1、2、3、4。处理好的试件(杨木木段)置于带小孔的箱中并对箱体封堵,防止其它种类害虫感染;用棉团堵住木段虫孔,防止虫逃脱;定期给木段两端适量浇水,保证木段适当湿度,防止幼虫因木材湿度较低而提前化蛹。
图1 准备完成的试件
传感器型号为SR150N(北京声华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性能和参数为尺寸φ19 mm×19.5 mm、频率范围为22 K~220 K Hz、灵敏度峰值>75 dB、工作温度为-20~80 ℃。前置放大器型号为PAI(北京声华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性能和参数为尺寸116mm×36 mm×30 mm、放大倍数40 dB、相应频率为10K~2.0M Hz、工作温度-20 ℃~60 ℃。数据采集卡型号为USB-6366(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有8通道AI(模拟输入)、2通道AO(模拟输出)、24通道DIO(数字输入输出)和USB接口,操作环境温度要求为0~45℃。软件为Matlab2015b和Labview2015。
1.2.1 搭建AE信号采集平台 如图2所示,首先将传感器(2)粘在试件提前削好的平滑面上,其次传感器后接前置放大器(3),然后接数据采集卡,最后通过NI采集卡(4)的USB接口将数据传入电脑(5)。传感器的选取至关重要,性能越好,接受到的声波与实际声波越相似。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为减小信号传输的损耗,使用前置放大器。
图2 搭建的AE信号采集平台示意图、实体图
1.2.2 数据采集 用粘合剂将传感器和木段粘在一起,尽量使接触面气泡少。首先用一个传感器进行区域定位,确定虫子存在的区域。试件上的4个平面每个检测5次,一次持续监测30 min。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得到虫子位于2号区域结论后,进行监测实验。将一个传感器置于2号位置,另一个传感器依次置于1、3、4号位置,分别检测信号。早晨8∶00-23∶00循环监测,每轮监测1 h,其中测定0.5 h,休息0.5 h,共监测13轮。
在labVIEW中设置采样频率为50 KHz,编写相关截取、保存程序。因受matlab软件程序分析限制,截取有明显脉冲的3 w个信号,并以txt文本文档保存。若采集中无明显脉冲,则从开始处往后截取3 w个数(本实验无这种情况发生)。
1.2.3 数据处理 原始波形图用截取的3 w个脉冲信号绘制;利用matlab软件,采用小波分析法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解和重构,并绘制重构波形图;采用傅里叶变换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并绘制噪声频谱图。时域图横坐标为监测时间(毫秒,ms),纵坐标为幅值(伏特,v),hits表示声波脉冲信号数量;频域图横坐标为频域(KHz),纵坐标为幅值(伏特,v)。
区域定位实验共采集截取信号85 w个,发现传感器置于2号位置时,5次均能采集到凸出的声波信号(图3A),表明声源位于2号区域。为排除接受到的声波信号不是虫声而是外界噪音,将传感器分别置于1、3、4号位置进行相同操作,未能采集到凸出的信号(图3B),说明凸出的信号为虫子发出的声波,虫子位于2号位置区域。
图3 传感器检测到的图形(A,2位置传感器;B,4位置传感器)
从图4、表1可以看出,幼虫声音信号主频主要集中于64.0 K~65.5 KHz频段内;8∶00-10∶00、11∶00-13∶00、15∶00-19∶00各有1个单脉冲信号,说明此时段幼虫活动较弱;13∶00-15∶00、19∶00-20∶00、22∶00-23∶00,各有2个单脉冲信号,表明此时段幼虫活动有所增强;21∶00-22∶00,有3个单脉冲信号,说明此时段幼虫活动更频繁;20∶00-21∶00,有5个明显信号,说明此时段幼虫活动最频繁、活跃;在监控时间内,该幼虫每个小时段内都在活动,至少产生一个声波。
(1)本研究使用传感器、前置放大器、NI数据采集卡、电脑等设备搭建了AE信号采集平台,试验证明该系统能实现杨树幼虫声音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实现声源区域定位。使用一个传感器进行区域定位,试验表明声源位于试材2号位置。
表1 8∶00-23∶00每一小时段内的声波脉冲数量、信号频率统计表
图4 位于试件2号位置的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原始波形、重构波形和降噪频谱)
(3)通过傅里叶变换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发现杨树小蠹幼虫声音信号主频主要集中于64.0 K~65.5 KHz频段内。
(4)监测试验得出,测量时间段内,20∶00-21∶00是幼虫最活跃的时间段。建议在该段时间内对幼虫进行检测,可增加成功采集幼虫信号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