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正炜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营商环境主要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即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是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块招商引资的“强力磁铁”,能激起广大群众投资创业的热情,更容易释放投资创业潜能、增强经济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成效显著。2018年10月底,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其中,中国大陆排名相比2017年上升32位,位列世界排名第46位,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尤其是在改革理念、改革步伐、制度设计和改革质量上领跑全国,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制定了具体改革举措。按当前县域划分,广东共有50个山区县,分布在14个地级市,最多的梅州市、韶关市均有8个。广东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山区经济水平低一直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广东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广东山区县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营商环境建设均远落后于珠三角城市。笔者在德庆县、英德市、梅县区等广东山区县级城市调研发现,当地营商环境优化的侧重点应与珠三角城市有所不同,故而针对广东山区县域营商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大幅度缩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并要求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2018年以来,国务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下设优化营商环境组,主要负责牵头优化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等。《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国办发〔2018〕79号)进一步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按照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部署,2018年底前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在22个城市开展试评价;2019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部分地级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2020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解决营商环境优势相对弱化、对高端经济要素吸引力有所减弱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广东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粤办发〔2018〕27号),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善环境,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赋能助力。该行动方案包括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企业投资管理体制、贸易便利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市场监管六个部分,34项具体举措,为全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为群众、企业办事提供了便利,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对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广东省山区县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改革力度仍需加大,营商环境的优化空间较大。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与上级改革目标和珠三角城市存在差距,如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企业投资管理体制、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这些差距通过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改革措施、政策文件可逐步缩小。除此之外,还存在山区特有的难题,严重影响县域软硬件环境,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广东山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省内靠后位置,市场容量小,主要经济指标基数小。由于经济实力弱,财政支出能力有限,所以在城市建设、科教文体卫等领域投入不足,与珠三角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较大,导致项目招商、投资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竞争力不足,造成留不住人才、招不到好项目的困境,进而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营商环境社会关注度不高,政府及企业对营商环境概念内涵及国家政策要求认知有限。广东山区县长期以来以农业产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广东省“产业转移”“产业共建”等方式,工业产业得到逐步发展,但产业及企业总体层次偏低,当地企业管理人员、公务人员综合素质与珠三角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营商环境关注度不高,对营商环境概念内涵及国家政策要求认知有限。
三是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部门多,由县级编办统筹推进,总体成效并不明显。由于营商环境改革涉及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税务、财政、市场监督等多部门,按照国家机构改革部署,从国家到地方有关营商环境改革均由各级编办统筹协调推进。中央编办、省级编办层次较高,业务综合能力较强,有利于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但到了县级层面,特别是广东山区县级编办存在不熟悉相关业务、专业能力不强、统筹协调弱等问题,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较为吃力,改革成效不明显。
四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广东山区县城普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差、教育和医疗水平有限、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偏远乡镇问题更加突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部分山区县需靠转移支付来弥补当地财政不足的问题,缺少充足的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部分工业园区存在市政自来水供水不足、供电不稳定、通信网络差、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不利于当地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省时提出的“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针对广东山区县域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是坚决落实上级有关营商环境改革的政策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广东省根据本省情况也细化了改革措施,出台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各项改革力度较大。目前,广东山区县域营商环境现状与各项改革目标和要求还存在较大优化空间,今后只要坚决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营商环境改革的政策要求,找准问题、弥补差距,便能有效地改善当地营商环境。同时,要切实厘清县级政府权责,全面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出便捷、灵活、透明、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
二是加强营商环境政策宣传。县域上下要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增强抓好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氛围的工作力度,利用户外广告、标语及报刊、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大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改革措施。加强对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宣传,积极挖掘“放管服”改革的正面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好声音”和“正能量”,对不作为、慢作为及“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及时曝光,切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是提高当地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是履行好自己肩负职责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在思想上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在行动上符合工作的规范,在工作上不断增强原则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县级编办更应提高认识,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统筹协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广东山区县应充分利用“三支一扶”、广东省内对口帮扶等政策,加强干部队伍锻炼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努力提高当地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广东山区县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园区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完善市政路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对工业园区、住宅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县域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着力解决民生相关问题;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商务、休闲等生活设施,为县域民众、企业创造便利的生活条件,力促山区城市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同时,积极谋划推进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档次,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构建营商环境监督考核长效机制。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层次高、涉及面广,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带动性、整体性,只有突出部门主体责任,打破部门界限,抓住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使优化营商环境真正融入全县大局。广东山区县应围绕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诚信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先行,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发展为核心,积极构建营商环境监督考核长效机制。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定期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第三方调查等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县域各责任单位进行综合评分,并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全县定期通报,倒逼其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是广东山区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企业增强活力、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是推动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实现合作共赢的主要路径。
广东山区县经济较弱、财力不足,与珠三角城市相比,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欠缺天然优势,只有牢牢把握新常态下营商环境建设要求,发挥山区绿色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才能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来加快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