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杜 慧,何正兴,江宇航,孙玉兰,邹 悦,杨 壮,肖小君*
(1.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2.四川省高等学校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 内江 641100;3.四川省龙日种畜场,四川 红原 624400)
生姜(Zingiber off i cinale Rosc.)属姜科多年生草本作物,具有栽培管理简单、药食两用、经济效益好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在山东、四川和贵州等省形成规模化种植,出口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1]。但是,由于生姜为无性繁殖作物,生产上多以上茬收获的地下根茎切块反复重茬,致使生姜青枯病(俗称姜瘟病)、茎腐病等病原菌不断在根茎中积累;种植病姜后表现出叶片黄化、萎焉、品质退化、产量降低等问题,一般减产30%~50%,重病田块则可高达70%,甚至绝收[2-3],已成为制约我国生姜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为预防上述病害的发生,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高抗病新品种选育和现有品种脱毒改良3种方式。化学防治上,目前有研究报道用姜瘟净、中生菌素、硫酸多粘菌素B、大蒜油[4-5]以及代森锰锌·精甲霜灵[6]浸种或灌根,对生姜青枯病和姜茎腐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均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的效果,且施用后对环境污染较大[7-8]。在高抗新品种选育上,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有高抗病的生姜品种资源,加之生姜开花结实率低,传统育种方法很难进行[9-10],因此,靠现有资源和方法选育生姜高抗病新品种任重道远。良种脱毒改良方面,多年来在马铃薯[11-12]、草莓[13]、大蒜[14]等作物上广泛应用,脱毒增产效果显著。生姜脱毒也早在1999年就已经获得成功,在生产上比未脱毒姜种增产50%以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2],但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品种脱毒技术[15]和商品种栽培中的营养需求方面[16],对制种过程及制种中的营养需求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在获得大量生姜脱毒苗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于2016~2017年间研究了不同N、P、K配比施肥处理对生姜脱毒苗生长及鲜重的影响,旨在揭示生姜制种过程中的需肥情况,为优选原原种繁殖的施肥配方,降低制种成本提供依据。
试验采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内江永福生姜脱毒驯化苗为材料,试验过程中使用的肥料主要有CO(NH2)2、K2SO4、(NH4)2HPO4、Ca(H2PO4)2(选用)和KNO3(选用),纯度≥90%。2年试验生姜驯化苗移栽期均为4月20日,收获期均为11月30日。
试验采取无土盆栽,栽培基质为经过消毒的珍珠岩和进口泥炭土(体积比V珍珠岩∶V泥炭土=3∶7)[17],栽培时选择生长情况相近、驯化成活的生姜脱毒单苗,将其分别栽入塑料盆中,每盆2株,栽入深度依照“浅不露根,深不埋心”的栽培原则。
施肥时依据生姜不同生长阶段对N、P、K的需求量不同,本次试验人为地将生姜脱毒苗生长阶段分为缓苗期(栽后第1~2周)、生长前期(栽后第3~14周)和生长后期(栽后第15~30周)3个阶段(表1)[18]。缓苗期只浇水不作施肥处理,第1组主要优化生长前期的施肥配方,采用L9(34)正交设计[19],将N、P、K的用量控制在2∶1∶3左右,3个N素水平N1、N2和N3分别是60、120和180 mg·L-1;3个P素 水 平P1、P2和P3分 别是20、60和100 mg·L-1;3个K素 水 平K1、K2和 K3分别是 100、200、300 mg·L-1,具体处理组合详见表2。第1组后期施肥处理见表1。鉴于P的肥效迟缓,前期已施,脱毒苗生长后期对N、K需求量较大,尤其是追施K肥能显著提高生姜根茎产量[18,20],因此,本着节约成本和减少磷污染考虑,第2组主要针对生姜生长后期N、K的需求量进行设计,3个N素水平N1、N2和N3分别是200、250和 300 mg·L-1;3 个 K 素水平 K1、K2 和K3分别是200、400和600 mg·L-1;具体处理组合详见表2,前期施肥方案见表1,同时以喷施等量清水作前、后期的对照。施肥时采取根部浇灌,每盆150 mL,每周施肥1次;微量元素采用叶面喷施1/10通用浓度[21],每月1次,在此期间根据盆栽基质干湿适当浇水,并每月防治病虫害1次。
表1 生姜脱毒苗无土盆栽的施肥方案
表2 不同N、P、K配比对生姜脱毒苗生长前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生长指标测定:在前期处理结束时(第15周)统计第1组各处理平均分枝数、株高、新增叶片数和叶片增长速率(施肥处理前随机测定了50株脱毒驯化苗,其平均分枝数为2,株高为19.58 cm,叶片数为4.33片·株-1)。
生姜鲜重的统计:后期处理结束后,分组分处理分别挖取所有植株,去除叶片和根部,保留根茎,稍微阴干根茎至表面发白,称量各处理的鲜重,并统计各处理姜球数,姜球数为采挖时的分枝数和干枯掉的分枝数的总和。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和作图,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2结果表明,处理2(N1P2K2)的分枝数、株高、新增叶片数和叶片增长速率均为最高,平均分枝数达3.7个·株-1,株高为35.6 cm,单株叶片增加16.3片·株-1,测定期间叶片增长速率为1.4片·株-1·周-1;其次为处理1,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8(N3P2K3)较差,其余处理介于二者之间。处理7、8、9植株叶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化和枯尖,可能是由于施N浓度过高所致。
从表3可知,随着N、P、K施用浓度的增加,生姜脱毒苗生长前期新生根茎鲜重均呈下降趋势,处理1收获鲜重值最大(41.2 g),分别是对照处理的4.0倍和处理8的5.5倍,其余处理介于处理1和8之间(图1a)。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根茎鲜重的因素主次关系为N>P>K,理论最优组合为N1P1K1。
表3 前期L9(34)正交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图1 生姜脱毒苗地下根茎生长情况
表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养分因素对生长前期根茎鲜重影响的主次关系为N>P>K,N因素各水平间对姜苗根茎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P、K两因素各水平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综合表3、4结果认为,影响根茎鲜重的最优组合为N1P1K1。
表4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表明,生姜脱毒苗生长前期地上部分生长(分枝数、株高、新增叶片数)与地下根茎鲜重的生长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 ~ 0.97(表 5)。
表5 前期地上部分生长与地下新生根茎鲜重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6可知,随着N、K施用浓度的增加,生姜脱毒苗生长后期根茎鲜重呈不规则变化趋势。其中处理1鲜重值最大,收获鲜姜38.7 g ;CK最小,仅21.6 g,其余处理介于二者之间(图1b)。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根茎鲜重的因素主次关系为K>N,理论最优组合为N2K1。
表4生长后期方差分析表明,N、K两因素各水平间对根茎鲜重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F值确定的主次关系是K>N,即在生姜脱毒苗生长后期,K肥对其新生根茎鲜重和姜球数的影响略大于N肥。该结果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但与试验最优组合(N1K1)不符,有待进一步试验。
由表3、6可知,除对照外,前期各处理间相对于后期差异显著,前期最优组合的根茎鲜重值(41.2 g)大于后期最优组合鲜重值(38.7 g ),最差组合(处理8)鲜重值仅为7.5 g,小于后期最差组合处理 2(23.8 g)。
表6 后期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生姜栽培期包括幼苗期、发棵期和根茎膨大期3个时期,相关研究表明,3个时期对N、P、K的需求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2-25]。本试验所选材料为生姜脱毒驯化苗,生长时期主要分为生长前期(发棵期)和生长后期(根茎膨大期)两个阶段。从试验结果来看,脱毒苗生长前期以喷施较低浓度的N、P、K配比效果较好,生长后期N、K施用浓度相对前期呈上升趋势,这与前人[16,18]研究结果一致。从具体施用浓度及配比来看,脱毒苗生长前期适宜地上部分生长的最优处理是N1P1K1和N1P2K2(表2),植株分枝数、株高、叶片增长速率均表现较高值,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影响地下根茎鲜重的最优处理是N1P1K1(表3)。因此,综合地上植株生长情况和地下根茎鲜重认为,脱毒苗生长前期的最优组合为 N1P1K1,即 N 60 mg·L-1、P 20 mg·L-1、K 100 mg·L-1[ρ(N)∶ρ(P)∶ρ(K)=3∶1∶5],随着施用浓度升高,脱毒苗表现黄化和枯尖现象,这与刘奕清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认为,施肥前每株脱毒苗有4片以上叶片,已具备一定的光合能力,且生长前期气温相对较低,植株生长较慢,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相对较少,因此,脱毒苗生长前期应适量少施。生长后期的试验最优组合为 N1K1,即 N 200 mg·L-1、K 200 mg·L-1[ρ(N)∶ρ(K)=1∶1],脱毒苗根茎鲜重值最高,该结果与理论最优组合N2K1不符,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关性分析表明,生姜脱毒苗前期地上部分生长与地下新生根茎鲜重均呈显著正相关(表5),这与李秀等[1]报道的生姜分枝数与根茎鲜重呈负相关不符,分析原因可能与本试验所选材料为脱毒苗有关。
另外,从表3和表6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第1组各处理间根茎鲜重值差异较第2组大,分析原因可能与组培苗出瓶后的N、P、K浓度变化较出瓶前(1/2MS)大所致,而第2组则经过前期相对较长时间的过渡,且1/8MS的营养条件略低于出瓶前,使生姜驯化苗有较长时间适应自然环境;也可能与生长前、后期温度差异有关,对上述结果的解释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综上,生姜脱毒苗整个生育期内对N、P、K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生长前期以喷施较低浓度效果较好,N、P、K 最佳施用浓度为 N 60 mg·L-1、P 20 mg·L-1、K 100 mg·L-1[ρ(N)∶ρ(P)∶ρ(K)=3∶1∶5];生长后期的试验最佳施用浓度是 N 200 mg·L-1、K 200 mg·L-1[ρ(N)∶ρ(K)=1∶1],理论最佳N、K施用浓度为 N 250 mg·L-1、K 200 mg·L-1[ρ(N)∶ρ(K)=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