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敏于行,慧心尚流芳
—— 京剧演员尚慧敏的艺术人生

2019-06-18 05:43洪运湦王文照
传记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戏京剧团佳木斯

洪运湦 王文照

中国艺术研究院

对于不熟悉京剧的人来说,“尚慧敏”也许算不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但是,如果提到“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相信很多人都会从心底油然生起三分敬意。作为京剧尚派艺术创始人尚小云先生的长孙女,长期以来,尚慧敏老师都身体力行地活跃在舞台演出和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为京剧和尚派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她,亲历了现代中国京剧艺术的辉煌与落寞。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她也切实地体味了当前京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然而,尚慧敏老师自身的艺术历程,在祖父的盛名和尚派艺术这两重光环的笼罩下却鲜为人知,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初次见到尚慧敏老师,是在北京石景山文化馆小剧场的后台。那天的演出剧目是京剧经典传统大戏《四郎探母》。快入伏的时节,天气已十分闷热,虽然这只是一场公益性质的惠民演出,尚老师却在化妆间早早地扮好了戏,穿着厚重的行头顶着暑气站在后台候场。在小剧场化妆间略显寒酸的环境衬托下,似乎很难让人把眼前这个亲切慈祥的老人与诸如“梨园世家”、“名门之后”一类的词语联想到一起,而这也更使人由衷感佩,敬意丛生。通过这次演出笔者得以正式与尚老师结识,请教一些日常听戏、研究时遇到的问题,尚老师每每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关于戏曲演唱与身段的具体问题甚至亲身做出示范。作为酷爱戏曲艺术的后生晚辈,能够近距离地向老艺术家捧袂请益,实是不可多得的殊胜因缘。几年来,在与尚老师的接触中,我对这位可爱、可亲的老人十分崇敬,也渐渐拨开“世族大家”的神秘面纱,真实地走进了这位古稀之年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舞台生活背后的冷暖人生。

1948年4月3日,尚慧敏出生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北平城。那个年代,时局动荡,百姓们在战祸侵扰下挣扎生存,添丁之喜为这个声名远播的梨园世家增添了一抹苦难中的欢乐。当时正是解放战争后期,不久后,一场决定国内形势的著名战役——平津战役打响,刚刚会冒话儿的小慧敏时常在父母的怀抱中好奇地凝望盘桓城市上空的飞机。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入了北平城,接管防务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出于对时局、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一直居住在椿树下二条的尚家卖掉了这里的房子,迁往西单附近原来叫旧刑部街的地方,具体的门牌号尚慧敏已记不清了,但她还留着一张老照片。

出生在北京的尚慧敏,却不是在北京城长大的,这也源自她家庭的特殊情况——当时的戏曲演员,用现在的话说叫“自由职业者”,基本上是哪儿有演出就去哪儿,做演员这一行的,不能总挨一个地方演,时间长了,观众就该对你厌倦了。所以刚刚记事儿的尚慧敏就已经随着父亲、二叔的班社而四处奔走了。当时班社里设有经理科,类似于现在的演出经纪人,负责联系去哪里演出,幼小的慧敏就这样跟着大人们去了上海、南京、济南、青岛、九江、南昌、兰州等许多地方,如今年逾七旬的尚老师还能想起来她很小的时候在上海街边过马路的场景。1950年,尚慧敏的弟弟出生在济南,真是“演出走到哪儿,孩子就生到哪儿”,而小孩子的身体状况、成长教育也并未因奔走四方而受到影响,可能那时候的人们,更随遇而安一些吧。

尚慧敏与本文作者洪运湦合影

50年代初,京剧市场依然延续着三四十年代黄金时期的火爆,渐渐长大的尚慧敏也亲眼见证着这段历史。尚慧敏的父亲尚长春先生在上海演出《钟馗嫁妹》的时候,四十天的票一下子就全都卖光了。而尚慧敏也深深记得,大概在1953年,有一次父亲尚长春等人去九江演出,他们团那一拨特别优秀的武戏演员全都是二十岁出头,这种班底实力当时在国内数一数二,颇受观众欢迎,演出效益自然就好。有一天,几个演员在聊中午吃什么,一个说买烧鸡,另一个却说谁吃那东西啊!连烧鸡都不当好东西,就可以想象那时候京剧有多火,剧团演出能挣多少钱。当时的剧院也不像现在这样先交场租,而是根据演出收入的实际票款与剧团分账,剧团的收入就更多了。衣食无忧的尚慧敏就这样跟着家里人东奔西走,不到7岁的她那时候和舞台差不多高,每天就趴在台边听戏、成长。

1954年,尚长春一行人奔赴佳木斯演出,和往常一样签订合同、正常演出,并没想过长期待在那里。但在演出过程中,佳木斯的剧团实在欣赏尚长春先生的艺术,同时也看到了尚家班社人员、行头齐整(尚长春当时是带着自己的衣箱去的,光大靠就有七八身儿,《十八罗汉斗悟空》这样的戏,也有齐全的行头),就希望能将尚先生留下,加入佳木斯京剧团,于是轮番派人给尚先生做思想工作。再加上当时佳木斯市市长赵云鹏曾经在尚小云先生到黑龙江演出时多番照顾,十分周到,一来二去,尚长春便被说动,就想着再在佳木斯待一阵子。1955年冬天,居住在南京的尚慧敏和弟弟先是随着母亲到了北京,然后又从北京去佳木斯找父亲,一路从南到北,温差大得吓人,一下火车,望着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小慧敏就傻眼了,当时的佳木斯最低气温达零下36度,而且还没有汽车,只能坐马车出行,不适应马车的小孩子很快便晕了车。当时全家人都没太看中那个地方,懵懂的小慧敏也觉得应该像往常一样,“跑码头唱戏”,待一阵子就能走,结果就这样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佳木斯京剧团成为国营剧团,并已在文化部下面备案。尚慧敏念了小学,尚长春也在这里入了党。谁能想到,这一待就是二十四五年。

晚年尚小云

平时上学,闲来看戏,小慧敏的日子倒也轻松愉快。8岁那年,有一回剧团演出《秦香莲》,临时缺两个饰演冬哥、春妹的小孩儿,尚长春便把尚慧敏和弟弟安排到台上去了。毕竟从小总在台下看戏,小慧敏自然是不怯场的,没想到一上台就忘了词儿,让她哭她才想起来哭,这个小插曲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有趣。1959年的暑假,尚慧敏和弟弟到北京看望祖父尚小云,每天在家旁观祖父给他的学生们上课、教戏,那时候,刘秀荣、谢锐青、李翔、鲍绮瑜等几位老师都在尚小云先生身边学戏,耳濡目染的尚慧敏感到祖父讲戏自己也能听懂,对京剧的兴致也越来越浓,于是到了秋天,尚慧敏便跟随移居西安的祖父到西安开通巷小学就读四年级,继续完成学业的同时,在祖父身边聆听说戏。那阵子不少仰慕尚派艺术的学生都赶赴西安找尚小云先生学戏,陕西戏校的孙明珠、蒋秋萍等也围绕在尚先生身边。一年多的时间里,尚慧敏听完了《牧羊卷》《昭君出塞》《打青龙》《战洪州》《金山寺》等多出剧目,并格外喜欢《金山寺》,渐渐地,她动了想要学戏的念头。1960年,尚慧敏回到佳木斯继续上学,但心思已越来越往戏上使了。于是,从小学五年级的冬天起,她正式开始练功,走上了学戏之路。

1962年,尚小云先生在西安拍摄电影《尚小云舞台艺术》,尚长春向父亲讲明女儿学戏一事,于是尚小云请来了陕西戏校一位陈姓老师为孙女开坯子。可以说,尚慧敏艺术生涯的开端就是在古城西安、祖父尚小云先生的身旁。不可否认,家庭出身对尚老师的艺术道路还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尚慧敏学习的第一出戏是《彩楼配》,正式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戏则是《打青龙》。幸运的是,第一次正式登台,祖父尚小云就在台下为她“把场”,尚慧敏并未感到紧张,反而十分兴奋。这次演出还算顺利,祖父看完她的演出非常激动。尚慧敏现在回想起来,能在祖父面前演自己人生的第一出戏,真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

从1962年开坯子学戏,到1965年正式加入佳木斯京剧团之前,尚慧敏在传统京剧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了一些京剧旦行表演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表演基础。也并未囿于门户之见,只学习家传演法,而是博采众长。这期间的剧目学习主要以京剧传统戏为主,并在时代影响下开始接触现代戏。1963年到1965年,尚慧敏和家人居住在北京,并跟随北京戏校的董玉玲老师学了《二进宫》《起解会审》等戏,每天早晨五点钟便起床,和弟弟一道去陶然亭练功、吊嗓子,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学戏,晚上再练一遍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就热爱京剧艺术的尚慧敏渐渐懂得用功,学戏更加勤奋。

尚慧敏演出照(筱涵秋摄)

1965年,学戏三年的尚慧敏回到佳木斯、来到父亲身边,并正式加入了佳木斯京剧团,但进团之后的尚慧敏却没能演出几场自己学到的京剧老戏。那时全国已主要演现代戏了,尚慧敏便跟着剧团学习、演出活报剧、二人转、评剧,响应号召到田间地头宣传焦裕禄、计划生育等,近一年的频繁演出不仅积累了舞台经验、学到了不少姊妹艺术,还将大嗓给唱出来了。虽然不是唱京剧,但依旧是搞文艺,年仅18岁的尚慧敏心里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即便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会感谢那段让自己迅速成长的时光。但好景不长,1966年以后,父亲尚长春被扣上了“大戏霸”的帽子,自己也成了“黑五类”子弟,一个爱说爱笑的青春少女,一下子不会说也不会笑了,甚至独自走在大街上,都会突然被人叫住、训斥一顿。一开始没有戏演了,尚慧敏就自己参加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了《长征组歌》《秋收起义》,还演唱了《红灯记》。但后来就有人拿“出身问题”说事儿,尚慧敏的演出生涯就此中断,直到1970年前后,才开始陆陆续续参加样板戏的演出,并学习了老旦的唱腔。从1965年进团开始,到1979年恢复传统戏演出为止,尚慧敏在学习、演出、禁演、复出的重重波折中完成了艺术积淀,尽管大部分时间不能登台,却始终没有彻底中断练功练唱,并直接或间接地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即使没有演出机会,尚慧敏也不曾停止对艺术的求索。

1979年以后,政策和形势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戏开始恢复。经过“十年浩劫”的压抑,演出市场出现了井喷式的发育,戏曲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全面复兴。剧团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排戏工作,观众们对好戏与好演员近乎狂热的期待与需求也化作了演员们努力练功的动力。尚慧敏还记得,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剧团从早到晚一天连演了四场戏,场场都是满座。密集的演出也促进了尚慧敏艺术上的“觉醒”:对流派艺术有了初步认识。她考虑到应该将老一辈的东西继承下来,并找到了对继承和发扬尚派艺术的责任感。初露峥嵘的尚慧敏加快了艺术探索的步伐,开始找二叔尚长麟深入学习尚派表演艺术,并有意识地强化自己演出尚派经典剧目的舞台实践,追寻个人特色。1983年,尚慧敏从佳木斯去了衡水京剧团,1985年后又到河北其他剧团工作,这期间她演出了大量尚派剧目,也真正找到了做演员的价值与人生的归属感。但可惜的是,本来要给她说说尚派《祭塔》等戏的尚长麟,在1983年8月突发脑血管病,带着这些戏与世长辞。如今回忆起来,尚慧敏依然感到满心遗憾。

尚慧敏饰演萧太后

时代浪潮的席卷使戏曲的繁荣与衰落都步履匆匆。80年代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颓势渐显,观众数量更是出现了断崖式萎缩。到1988年,尽管依然身在京剧团,但“改行”从事行政工作的尚慧敏对戏曲行业发展态势饱含焦虑与有心无力的失落。经过两年和京剧事业的短暂分离,1990年,尚慧敏选择回到了佳木斯京剧团。那时佳木斯京剧团的演出也大不如前,但起码在周末与节庆时会有正常的演出活动。看到台下稀少的观众,尤其是少得可怜的年轻人,尚慧敏不免心灰。

一次,尚慧敏在北京遇到了萧盛萱萧四爷爷,他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孩子,你就好好练功,等机会来了,有你出头的一天。”萧四爷爷的话如一剂强心针,让尚慧敏重新坚定信念,不为萧条的演出情况所动,坚持每天吊嗓子练功,并且和李喜鸿先生学习像《战金山》这样的武戏。皇天不负苦心人,功夫扎实的尚慧敏得以在1997年顺利为祖父尚小云完成了《武家坡》的音配像任务。如果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继续热爱生活,那么尚慧敏可以说是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作出了完美诠释。在无法改变生活环境的情况下,乐观面对,随遇而安,积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做一棵“随风倒”的小草,只要不忘初心、默默扎根,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从重返佳木斯京剧团,到2000年正式退休,尚慧敏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艺术之路,认真研究其他流派的表演和剧目。艺无止境,即使是同一场戏、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这一场和下一场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值得深思。另外,这一时期,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基层观众也在持续减少,尽管有“音配像工程”、“梅兰芳金奖大赛”等对京剧传承发展有利的举措,但未能对戏曲行业不景气的大氛围起到明显的改观作用。

2001年,尚慧敏夫妇二人来到武汉。在一次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中,尚慧敏参演传统大戏《四郎探母》,北京京剧院的李师友在观看演出后主动联系了她,希望尚老师能够到北京为京剧院的演员们说一说尚派的戏。命运的神奇之手再一次发挥作用,让原本就出生于这里的尚慧敏在几十年的游历、磨练后又“钉”在了北京。

从起初和戏迷票友交流切磋,到现在正式为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学院附中等单位培养尚派传人,一路走来,“京剧教师”逐渐成为尚慧敏的标签。演出与教学并举,深厚的艺术底蕴与永不消减的热忱之心,实现了尚慧敏表演艺术的升华,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弘扬京剧艺术的重视也造就了京剧繁荣复兴的利好局面,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并存。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发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曾被边缘化多年的京剧艺术又找回了几分旧日的光彩。2006年,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尚慧敏便在武汉开始了“戏曲进校园”的相关工作。2010年,京剧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尚慧敏演出和教学的任务量便逐渐增多,2018年的年头和年尾更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两次专场演唱会,均收获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如今满头银发的她,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多年的艺术积累通过教学、演出等形式得以升华,人生价值也在当下的京剧传承工作中得以更好的实现。

尚慧敏《失子惊疯》剧照

对于近年来京剧的复兴和发展,尚慧敏在感到前景光明的同时,也心有隐忧,特别是在京剧人才培养方面,她认为现在的演员舞台实践机会实在太少,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演出经验,很多表演上的问题一定要在实际舞台演出中才能真正解决,个人艺术精华需要靠经验的累积才能形成与完善。对于不少梨园内外人士都颇为关注的京剧创新问题,她认为,应该坚持传统戏与新编戏两条路分开走的原则,不符合京剧审美特征与舞台特点的情况下,不应随意改动已深入人心的经典传统剧目。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尚慧敏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锻造出了高超精妙的表演技艺,更在十余年的京剧教学过程中践履艺术传承的真意,使前些年略显消沉的尚派艺术重新焕发出耀目的光彩。全国各地院团的尚派演员们潜心跟随尚老师研习尚派艺术,成为当今京剧舞台上颇具代表性的优秀尚派演员。近些年国家艺术基金建设项目“京剧尚派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从全国17个京剧院团、3个戏曲院校中选拔出二十余名优秀青年京剧人才作为尚派京剧接班人加以培养,尚慧敏作为重要指导教师参与了培训工作,教导的学生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可谓桃李满天下。尚老师对广大热爱京剧艺术、尚派艺术的戏迷票友也照拂良多,2010年起悉心教授京城名票、著名乾旦李兵先生,2017年11月正式收为徒弟,传授了《打青龙》《双阳公主》《汉明妃》《失子惊疯》等尚派代表剧目,师徒二人情如母子,恩深义厚,感人至深。

大美敏于行,慧心尚流芳。尚老师的人格魅力与艺术生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生也晚,没能亲眼看到尚老师盛年时期的艺术表演,但能够在懵懂求索的青年时代结识这样的艺术大家,依旧深感幸运。祈愿尚老师平安、顺遂,祈愿尚派艺术蒸蒸日上,期待我们深爱的京剧艺术在一代代梨园人的共同努力下风貌灼灼、芳华璀璨。

猜你喜欢
学戏京剧团佳木斯
事在人为,是世上最好的道理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佳木斯大米”营销与品牌价值提升研究
“戏苑”萌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佳木斯发展电子商务思路研究
眼睛
记录生活经历 表达真情实感
京剧《李慧娘》赢得了青年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