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江农民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2019-06-17 01:43吴健纯
艺术评鉴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承价值创新

吴健纯

摘要:三江农民画又称“侗画”,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农民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的审美情趣绘画,美化生活,自娱自乐地一种创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绘画技法上,经过不断地改进创新,借鉴了本地民间彩绘、漆画等艺术以及新技术的融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三江农民画   价值   传承   创新   对策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32-02

一、历史渊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交界处,侗族人口占全县一半以上,是个山清水秀、民风古朴的地方,那有古香古色的风雨桥、鼓楼和吊脚楼,处处呈现出有侗族特色的画卷。上世纪70年代,当地出现了一种叫“侗画”的画。这种民间美术的雏形,最初是具有绘画天赋的三江侗族农民,借鉴了本地民间彩绘、刺绣、剪纸等艺术画法,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用原始审美情趣画在墙壁、生活用品、纸张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娱自乐地一种民间创作。

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基本元素,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清代侗彩绘告诉我们,经史学家及考古学家证实,几何形印纹陶是百越族群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侗族是百越分支,从这些在江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形印纹陶的装饰花纹上,让人惊艳于侗画的历史渊源。现今统称“三江农民画”,2012年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分布地域及成长过程

三江农民画分布于三江县各个乡镇,但独峒乡因受特殊地理环境和特色民风的影响,许多侗族人从小喜欢绘画,学习氛围很浓厚。他们把侗族人民原汁原味的田园劳作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以民間习俗活动场景用画笔描绘在画面上。选材随心所欲,造型夸张,用色大胆,不拘于状物原色,笔随心走,形成一幅幅充满侗族民族特色风情的画,凝聚着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歌颂!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通过参加各种比赛,逐渐获取各种奖项,名声也慢慢传出去。2008年,独峒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江农民画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三江农民画渐渐走出国门,名扬四海。期间,多幅作品获得全国级各届农民画展等大奖,并被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民族画报》《美术界》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300多幅作品被各级美术馆及个人收藏,三江农民画的传承和保护迎来了鼎盛发展时期。

三、传承与发展模式

(一)在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和正确引导下,三江农民画得到不断地发展

在广西美协和三江县宣传及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三江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传承人:杨共国等农民画家,迅速成长为三江农民画传承与创新的骨干力量。据了解,目前三江侗画作者有600多人,其中县级协会会员有20多人,市级协会会员10多人。自治区级协会会员有8人,从事侗族农民画创作人数有30多人,其中以侗族农民画为主业的有10多人。

(二)建设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整合农民画资源

因特殊的人文环境,2011年,三江县在独峒乡建设了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通过挖掘和整合当地农民画资源,使三江农民画成为教学、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文化产业链。据统计,三江农民画销售量达到近两千多幅,经济收入逐年攀高,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三)创办公司模式产业发展,探索新的销售渠道,挖掘三江农民画的潜力

在簸箕上进行侗族农民画,是三江农民画艺术馆的首创,经过几个月的发展,现已成为销售主力。通过把作品在簸箕、扇子、笔筒、摆件等竹制品上作画。每月有200件左右的竹器。有时有供不应求的现象。

三江县侗画文化有限公司也为农民画的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通过“公司+基地+作者”的创作模式进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三江侗画新材料,通过把三江侗画与陶瓷相结合,与生活用品相结合,如餐具、茶具、花瓶、围巾、手机壳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艺术特点及价值

(一)从内容上看

三江农民画在内容上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以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建造文化为核心,加入民俗风情、节庆习俗等文化元素,是三江农民画创作的主要题材。因为侗族地区“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所以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几乎成为每一幅三江农民画的主要内容或背景。如杨共国《讲款》这幅作品,形象展现了本寨男女老少齐聚于鼓楼坪静听款师讲款过程的场景。

(二)从色彩看

展现出浓厚的侗族风情;画面形式采取平面构图,点、线、面相互穿插,饱满和谐,以多角度构建大场面;色彩大胆艳丽,具强烈的主观意识;表现手法具原始性,造型夸张变形,注重人物形体,将生活感受与形式语言很好的融为一体。

(三)从结构看

许多三江农民画的画面采用了全景式散点透视,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二维空间。画面的色彩饱满,充满了视觉张力。创作者擅长用纯色、亮色、对比色,从不囿于物象真实颜色。特别是他们的创作心态格外轻松自由,主观意识非常强烈,想象大胆浪漫。

(四)从材质上看其意义与价值

三江农民画起初是画在吊脚楼、风雨桥等建筑上的图案和图腾,后来画在侗布、侗纸上,现在载体更丰富,簸箕、竹篓、石头、衣服、帽子、围巾、贝壳等都可作画;内容也从侗乡赶圩喝酒、庆祝节日、生产劳动等单一的民风民俗拓展到了民族大团结以及生肖、星座等内容;颜料也从最初的锅灰、蓝靛、黄土、软石等发展到现代颜料,如水粉颜料、丙烯颜料、油画颜料;而作画手法也在进步,由简单的勾画、颜色黑白到各种画法和色彩斑斓。最近,还探索电脑喷绘勾图打底,然后手工涂色,加快绘画进度。

三江农民画追求的是纯审美意义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和劳动大众,反映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每幅作品都是原创的,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意义大于其市场价值。三江农民画是少数民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创新性的探索,它的政治及文化价值应得到充分的认可。

五、发展瓶颈和相关对策

(一)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

三江农民画传承与发展急需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撑。目前三江农民画的创作队伍知识层次不同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作主体不仅是那些在劳作之余拿起画笔喜欢画画的农民。很多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农家子弟,特别在相关高等院校受过美术专业学习过之后返回故土的,也加入到三江农民画传承与创作的队伍中来,并慢慢成长为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在固守传统文化,汲取新时代审美观与表现的新手法,成为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与保护的首要任务。期待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吸引更多有志之人参加到三江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引导其建成具有民族特色产业,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繁荣、经济的发展。

(二)文創产品的拓展

三江农民画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的观念,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作者”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加快三江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三江侗族自治县在独峒乡独峒村建设了广西区内第一家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通过整合当地农民画资源,使三江农民画成为教学、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文化产业基地。研究发现,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要,以及它的实用性,进一步去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画产品会获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侗族农民画不但可以制成侗家美丽的盛装等产品,而且还可以做成日常生活用品:手绢、背包、手提包、钱包、枕头、茶杯等,以农民画为基础的侗绣也可制成各种各样装饰品,以适应市场需求而创作。据相关统计,在2011年的一年里三江农民画共销售额达200万元。

(三)响应国家实施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复兴计划”,加强基础文化资源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实施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复兴计划”,加强基础文化资源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建立地方工艺美术学校或相关培训机构,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开展手艺人培训,加强创意研发、生产经营等文化帮扶;开展手艺文化和技艺传习,扩充发展队伍。如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村寨建立“农民画研发基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平台,促进当地高校师生、专业设计师和侗族农民画的农户等开展长期交流协作,开展创意研发,促进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举办主题展览,加强推广交流,帮助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开拓更宽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2]郁倩文.日照农民画的历史发展及现状[J].齐鲁艺苑,2010,(01).

[3]谢清明,尹红梅.中国农民画之乡——江西万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4]黄武.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色[J].艺术探索,2012,(02).

猜你喜欢
传承价值创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