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 陈海军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市级公共图书馆要深刻认识其自身服务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当前背景下完成服务转型所要面临的矛盾,在深度发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也要吸纳新的服务方法,从而从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上寻求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有效途径,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了,我们的生活正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走向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也在逐渐地复杂化。图书馆服务的核心部分是广大用户,其目标是知识、资源以及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市级公共图书馆必须有着共享开放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的效能,才能够创建完善理想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1 市级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中存在的矛盾
1.1 信息多样化以及信息盲区之间的矛盾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的进步,使得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将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时空界限将受到不断的冲击。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用户需要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费力艰难的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特定的信息资源。并在一般情况下当前的网络信息媒介所提供出来的信息资源大部分是杂乱无序的,而用户想要从此获取特定的信息资源就必须要具备有较强的信息搜集的能力。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市级公共图书馆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海量信息资源的情况,要想实现转型就必须要解决信息多样化和信息盲区之间的矛盾。在适当科学化、合理化的取舍一部分信息资源后对实体文件进行科学采编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与读者用户需求多元化之间的有效对接,顺利完成服务转型工作。
1.2 共性需求服务以及个性需求服务的矛盾
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中的一部分,面对读者用户逐渐趋于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其如何满足大众的共性需求服务和每个用户的个性需求服务已经成为新媒体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矛盾。近年来,实体书店以及各种商业化文化休闲场所以及移动网络终端给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中必须要重视公众的个性化服务的提供,在科学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下促进其服务的创新,彰显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的公共性。
2 市级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策略
2.1 扩大与社交媒体的链接与合作,增强可访问性与便利性
随着智能手机、PAD等应用,多数用户习惯于随手使用百度和维基百科等查找科研资料,使用各类社交媒体及手机APP进行文化休闲,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使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地位逐渐减低。为此,图书馆在依托微信、微博、APP、门户网站、微平台服务的基础上,更应加大与百度搜索引擎、百科类媒体、豆瓣、知乎社区等建立有效链接,同时,加大新媒体的服务活性,增加与抖音、优酷、喜马拉雅FM、土豆、爱奇艺、腾讯以及其他各类音视频平台的互动联系,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信息制作为微音频、微视频的样式,推广社会广泛应用。
2.2 汇聚用户智慧,调动潜在用户阅读参与的积极性
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的存贮地,更应是信息的发散地,以新媒体形式提供的信息内容,更应以多样化形式、互动式的交流、便捷性体验为基础。一是加强图书馆在数据仓储管理和开放资源分享的专业化服务与管理,允许用户以唯一的、永久的网络身份,发布、共享其学术成果,方便科研用户科研规划、成果管理与共享合作;二是创建图书馆网络虚拟“创”平台空间,允许用户开辟、创建专题论坛等专区,方便读者随时发布、分享、交流创意,在互动中完成对专题的讨论、修改、提升,同时提供方便的知识资源检索与链接,满足读者在知识再造及创新活动需求;三是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模拟人类机能,如感觉、学习、决策等,解决用户在查找印本、海量电子资源的困惑,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向用户推送即时、切需的文献知识信息服务。
2.3 优化图书馆组织管理结构,提升新媒体服务效能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在资源组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日常运营管理等方面,都要进行重组与变革。图书馆应采取矩阵型、流程型或网络型组织等新型管理结构,以新媒体服务的内容组织、发布、互动、管理流程为基点,设立专题项目组,并将分属于不同领域的馆员或社会专家组成一个团队来承担任务,提高工作的协同性、专业性和即时性。同时,加强馆员的信息素养,提高馆员在泛在信息化条件下新媒体服务技能,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关注读者的反馈与互动,提高新媒体服务的质量与效能。
2.4 关注新媒体技术发展,开展合作共享的知识聚合服务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网络身份、大数据、数字学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在新媒体服务平台建设、知识服务、社会化合作方面要实现全面的转型与提升。一是在新媒体服务平台上,增加读者个性化服务、FAQ自动应答、智能機器人的咨询服务;二是结合数字学习技术、聚合工具、自适应学习技术、微观学习技术,建设集移动学习、虚拟远程服务、可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集信息整合、便利应用、深度咨询的知识服务;三是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现有提供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的基础上,突破馆域的藩篱,在行业上,广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技术上,与国内外出版商、引文机构、技术公司、搜索引擎平台联合,整合网络上OA开放资源,增强新媒体服务平台的集成性、互动性和便利性,提供更多的检索渠道、全文链接,提供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还应全面加强与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文化教育部门、社会培训机构的联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合作,开展有关市民文化生活、政府信息公开、决策参考咨询等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01):122-124+75.
[2]肖贵中.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分析及创新转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08):156-159.
[3]田玉华.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拓展与创新[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8(0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