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阐述了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的具体途径,并对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开发利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文献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和沉淀,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因此,如何顺应历史发展需求,探讨加强民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和建设途径及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保护、传承地方民族优秀文化,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亦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素有“桂中”之称,是2002年12月28日撤销原柳州地区后成立的地级市,辖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县级市)和兴宾区四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268.56万人,境内壮族、瑶族占77.4%,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来宾市文化特色鲜明,据人类文化考古成果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被称为壮家始祖的"麒麟山人"就在来宾一带繁衍生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壮族文化,其中包括盘古文化、布伢(花婆)文化、歌圩(壮欢)文化、师公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5个瑶族支系,是全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瑶族文化保持得十分完整,该县的瑶族石碑制文化,服饰文化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黄泥鼓舞”等瑶族舞蹈,以及“盘王节”、“上刀山”、“下火海”、“踩犁头”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
1 加强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有利于保存地方史料,弘扬地区民族文化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文献是对历史过程的记录,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是对民族地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录。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有通过文献记录下来的历史轨迹,去了解过去、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规划、建设未来。加强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就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这是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人的社会责任。
1.2 有利于地方文艺创作,繁荣地方文化事业
地方特色文献能为文艺创作提供史料,有利于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如近年来,来宾市对本地的山歌、壮欢、民乐、师公戏、彩调、舞龙舞狮、黄泥鼓舞、翡翠鸟舞、纸马戏、傩面舞、各类民间绝技、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形成完备的典籍资料,运用于文艺作品创作,精心组织创作了大型瑶族舞蹈诗《瑶都神韵》、彩调剧《最后一个山佬》、大型情景音画《来宾足迹》、现代彩调剧《蔗乡女》、大型地方戏剧《大师道》等一批具有来宾精神和来宾地域特色艺术作品。
1.3 有利于加强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地方特色文獻中记载了本地区的山川胜迹、灿烂文化和名人志士的传记和著述,以及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可以为各地、各部门进行乡情教育、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如《可爱的来宾》,地方特色文献既是编辑乡邦文献的资料来源,又直接起到了激发当代人爱国爱乡的作用,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有利于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
地方特色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状况、自然资源、地理、历史、人口、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社会思潮、国民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反映,是地方文化的厚重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因而对本地具有明显的资政作用,能为各地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进行决策时提供重要的情报依据。
1.5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可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情报信息,通过地方特色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源去研究、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传统畅销产品,开拓市场,有利于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当地人民的增收。素有“中国瑶都”美誉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深入开发利用瑶族文化,通过举办每年一度享誉区内外的“盘王节”,进一步促进了金秀民族文化旅游及瑶文化茶业、瑶文化酒业、瑶医瑶药业、瑶文化饮食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群众增收、助力脱贫的良好局面,加快了金秀脱贫致富步伐。
2 加强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确定地方特色文献的征集范围
即除党政机关系列公文以外,凡研究、介绍、记述包含本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图片、声像载体,均可列为地方特色文献征集的范围。具体而言,包括:1)本地区史料。包括:(县)志、年鉴、专业志、汇编、手册及其他志书、有关本地区的革命历史文献、出土文献记录、有影响人物的族谱、家谱和重大事件、风土人情资料;土地、矿产资源调查资料和地图、图表及各种统计资料等。 2)地方出版物。包括:各种报纸、杂志、专著,包括各种载体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市)县公共图书馆以采集本(市)县地域内的此类文献为主。3)地方人士传记、著述及其研究资料。包括革命烈士、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等的传记、手稿、著作等资料和外籍人士关于本地区的有关著述。(市)县公共图书馆以采集本(市)县域内的此类文献为主。
2.2 找准地方特色文献的收藏重点
由于图书馆的级次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收藏的重点也不相同。就公共图书馆而言,收藏地方特色文献的重点一般是: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地方志;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词典、手册、图录;地方社会史、地方经济史、地方文化史、地方革命史等地方史料;传记、评传、回忆录、文学作品、纪念文集、研究评论文集、哀挽录、年谱、照片、日记、信函、笔记、文集、著作目录等地方人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史料性,地方信息密度最大的地方报刊;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的地方家谱、族谱。
2.3 多途径开展地方特色文献征集
1)建立地方特色文献呈缴本制度。地方政府要对地方特色文献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出台具有地方性法规性质的呈缴本制度,要求政府各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单位等配合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收集工作,这样方能为图书馆广泛征集地方特色文献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同时,地方公共图书馆要主动积极与当地的方志办、党史办、政协文史资料室、社科联、科协、文联、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联系,既可保证资料收集齐全,又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节约费用。
2)通过采购获得地方特色文献。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将地方特色文献征集费用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确保图书馆有适当的经费用于地方特色文献的搜集,这样既能补充呈缴本征集数量的不足,又能及时补充缺藏的地方特色文献。例如有的个别出版社每年呈缴数量不够,或是有自费出书的情况,呈缴有困难,图书馆就通过采购补充,保证本馆馆藏需求。另外,外省出版社每年也出版发行一些涉及本区域的地方特色文献,要想获得此类文献也只能通过采购的方式获得。
3)向社会广泛征集。在我国,散落于民间的地方特色文献数量巨大,种类极为丰富,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要建立完整的地方特色文献收藏体系,必须将这些文献纳入收集范围,充分利用当地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网络以及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加大地方特色文献的宣传力度,普及保护地方特色文献意识。此外,可通过举办展览,“以展征藏”。通过举办地方特色文献成就展、地方特色文献精品展、地方文化名人图书展等丰富多彩的展览,宣传图书馆收集、保存地方特色文献的职能和意义,鼓励社会民众向图书馆捐赠地方特色文献资料。同时,图书馆要建立相应的捐赠制度,做好捐赠接待、文献接受、赠书发放、工作回访等工作。
4)建立地方特色文献采集协作联盟。采集地方特色文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单靠一个单位难以独立完成。因此,民族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既要注重加强内部之间的协同合作,又要注重加强与本地区内的地方史志办、党史办、社科联、政协文史部门、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学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和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地方特色文献采集协作联盟,进行协作征集。
3 加强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3.1 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
民族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联合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系统,将各有关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收藏的地方特色文献全部囊括其中,以实现信息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就来宾市而言,要加快“桂中地区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编制地方特色文献书目索引、联合目录、专题书目,向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比如,要将地方名人、地方特产、风土民情、文化景观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建立地方名人数据库、地方特产数据库、风土民情数据库、旅游资料数据库等,以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
3.2 加强地方特色文献的整理开发
依托馆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对地方特色文献进行第二、第三次文献开发。例如,可从民俗、民族工艺、美食等方面有价值的文献中,开发成特色工艺品、精美禮品书、书笺、贺卡、文化类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利用民风民俗资料,编制有关民族节会文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利用民族服饰有关资料促进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民族古迹、自然地理资料开发民族旅游业等等。
3.3 加强地方特色文献研究成果的转化
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转化,把民族文献开发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让民族文献资源发挥其特色功能,有效服务经济建设。如利用地方特色文献中记载的民族民风、民俗、节会、民间工艺品等资料,根据本地区特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近年来,来宾市结合实际,重点开发了忻城金银花、壮锦、乳鸽酒等产品系列、武宣国画石(草花石)、合山观赏石系列、金秀瑶族服饰系列以及瑶药、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工艺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了麒麟山文化、赏石文化、盘古文化品牌,忻城土司文化品牌,金秀瑶族文化、长寿养生文化品牌,兴宾区鳌山佈伢文化品牌,武宣庄园文化、太平天国文化品牌,合山奇石文化品牌、矿山文化品牌,象州郑小谷文化、温泉文化等品牌,结合各地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喜梅.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
[2]刘丽,刘龙.大理州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探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6,1(9):64-69.
[3]曹德玉.对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236-240.
作者简介
陆亮,男,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