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韩城行鼓的传承与发展

2019-06-17 16:56杨雅涵肖豆
参花(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现状

杨雅涵 肖豆

摘要: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已经经历了800多年的传承,其表演形式独特,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2008年,韩城行鼓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政府和行鼓爱好者在行鼓文化抢救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然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从业者收入低、传承人培养困难等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韩城行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保障韩城行鼓的健康传承,政府应加大政策上的引导和经济上的扶持;应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流行音乐创新表演形式,多方位加强宣传;可以尝试和地方高校对接,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培养新人,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演出需要。

关键词:行鼓 新媒體 发展现状 传承 保护意义

韩城行鼓具有文化、审美、娱乐等多重价值,已拥有“韩城名片”的美称。自诞生以来,韩城行鼓以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演方式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因其独有的活动性、完整性不断传承下来。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韩城行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韩城行鼓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行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建议,这一工作对保护和发展韩城行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韩城行鼓的历史渊源

韩城市位于我国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平原的东北角。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它是韩城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舞蹈,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用敲锣打鼓来庆祝战争胜利,它最初是蒙古骑兵的军乐,现在的鼓阵、鼓谱包括鼓手的着装仍保留着蒙古军鼓乐的特色,再后来,人们把军鼓乐与当地的法王祭祀结合,就具有了更鲜明的地方特色。

二、韩城行鼓的表现形式

韩城行鼓乐器主要由鼓、锣、铙钹组成,还有“嗡号”(即海螺)、“马锣”,都带有古时军乐的特点。表演时以鼓为主,有挎鼓、车鼓、抬鼓,打击时锣、铙钹与之相配合,其中锣、鼓均为打击乐器,击之作响发声,特别是鼓声如雷,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据《韩城市志》记载:旧时鼓手头戴红缨凉帽,身披黄马褂,腰束白色布裙,足蹬战靴,马步蹲裆式击鼓。击鼓时仰面朝天,保留了蒙古族骑士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韩城行鼓吸收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因素,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都更趋丰富。比如花秆队的引入就成为突破原有表演形式的一大亮点,几十至上百身着艳服的姑娘配合鼓点,手中装饰有彩绸花束和银铃的长绕杆在鼓队上空翻飞,场面热闹非凡。

韩城行鼓音乐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模仿生活中的某些声响,如《老虎磨牙》就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一种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目前,当地还保留有20多种鼓谱。1984年,韩城市文化馆编写《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其中记录了《上坡》《老虎磨牙》《肚里痛》《呆锣子》《走锣鼓》《钉圪巴》《摘豆角》《司鼓子》等十多种典型鼓谱。

三、韩城行鼓的发展现状

1997年,韩城行鼓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大型庆祝活动,并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8年,韩城行鼓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在陕西省政府和韩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韩城市文化馆从发掘、抢救、继承、弘扬行鼓艺术出发,成立韩城市民间艺术团,多次组织鼓手进行专业培训,不少村落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锣鼓队。目前,比较活跃的民间锣鼓队有10多支,其中表现突出的有西塬村鼓队、桥南村鼓队等。近年来,韩城行鼓以骄人的风姿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台湾新竹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并远赴莫斯科、爱丁堡等地参加国际军乐节等,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一些颇有造诣的鼓手由于年事已高,他们的绝技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年轻人更倾向于快节奏多元化的娱乐方式,难以接受传统民间艺术。

(三)韩城行鼓尚无专职表演者。

(四)行鼓表演带来的收入较少且不稳定。

(五)表演者的性别比例失衡,男少女多。

四、韩城行鼓的保护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这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建议地方政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专职表演人员并为其每月发放生活补助;每年对优秀团队和杰出个人给予奖励;可设立专项贷款用于行鼓文化的创新;为优秀行鼓文化传承人提供一定就业岗位,每月发放1000至1500元工资补助;组织当地表演人员免费外出学习交流等。

(二)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人

从省级传承人吉胜虎那里我们了解到,截至目前,行鼓文化传承人国家级仅有1人、省级1人、市级7人。而传承人的培养只有韩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班招收38位青年学习行鼓文化,但培训机构的专业性和层次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或有一定文艺特长的青年学生接受专业训练和学习做民间老艺人的接班人,同时将行鼓文化设立为地方性课程引入当地各级学校的课堂,从孩子抓起,唤醒地方文化自豪感,培育行鼓艺术发展的文化氛围。

(三)借助流行音乐创新表演形式

韩城行鼓的表演形式由打击乐和传统舞蹈组成,极具传统特色,却难以吸引年轻受众。基于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成功经验,我们建议,韩城行鼓可以联系专业团队及音乐人与流行文化相结合,配合流行音乐创新表演形式同台演出,增加曝光度,也可以尝试与其他非遗文化如绥米唢呐等联合演出,强强联手,打造“中国非遗品牌”。

(四)借助新媒体背景加强宣传

在新媒体发展愈渐良好的趋势下,它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应该进一步扩大韩城行鼓文化的影响力,并促进韩城行鼓的继承与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快餐式”的娱乐文化。因此,我们提议应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行鼓的宣传渠道,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行鼓文化的文章,利用微博、论坛等平台设计有关栏目加强宣传,利用抖音App拍摄表演短视频发布到平台上,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行鼓文化,愿意欣赏和实地学习行鼓文化。

在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力推广宣传,进一步增强韩城行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随着各种新型娱乐方式的增多,对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的挑战越来越大。我们提议以韩城行鼓为切入点,带动韩城地区经济,发展当地旅游业。对韩城行鼓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韩城行鼓在整个陕西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发掘、抢救、保护韩城行鼓,会促进整个陕西打击乐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历史悠久的韩城行鼓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它有理由让人们所知,让大众所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强调,“坚持人民立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坚持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国家明确的方向,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韩城行鼓:马背上遗落的舞蹈表演[N].陕西日报,2018-6-10.

[2]刘曌琼.万鼓声中 雄风激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N].陕西日报,2017-6-14.

[3]闫创.西安至韩城城际铁路线路走向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6(08).

(作者简介:杨雅涵,女,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肖豆,女,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现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