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传统的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对手绘效果图课程中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有效提高高校手绘效果图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方法 手绘效果图 表现技法
一、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意义
图表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主要是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手绘方式,将设计者的构思以及设计目标,用形态直观、感情丰富、意义深刻的图形表现出来。在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设计专业的知识,通过扎实的手绘功底完整地表达设计构想。由于手绘效果图是绘画与设计两种学科的有效结合,这就需要学生不但具备设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绘画基础。[1]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提高,不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以及造型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还对学生表达能力、透视技能、设计速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手绘可以提高设计者的空间想象力,也能够为计算机制图奠定基础。另外,还有助于设计者搭配合理的颜色、调整合适的设计比例以及把握设计整体的格调。因此,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不但是一种设计技术表达,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素质的表达,对促进学生设计作品的表现力以及提高作品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的应用途径
对于现阶段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而言,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就要求在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将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制作动态的教学课件,并通过互联网的辅助,鼓励学生主动查找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將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内容分解成更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教学单元,通过每一个单元的多媒体教学演示,使学生对技法的学习更加深刻。[2]通过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到的艺术设计代表作,教师可以进行课堂的讲解和提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避免学生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
(二)融入竞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竞赛教学有效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手绘效果图的比赛,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对于手绘效果图的绘画速度和绘画技能。通过这种竞赛教学,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督促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
(三)加强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讲授模式,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时,可以增加课堂互动,创造情景教学,使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为了能够增强互动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手绘效果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彼此作品的评价掌握自身作品的优劣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及时改正不足。
(四)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手绘效果图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课堂不仅局限于教室当中,也可以是在大自然或者是社会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实际的乡村生活,进行真实情景的观察,从而促进学生对艺术作品更好地感悟。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自身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水平,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4]
三、结语
混合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竞赛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方式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以及接受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水平得到提升,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冉祥琼.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
[2]张立衡.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应用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3]杨喜生,陈祖展.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J].艺术科技,2016(03).
[4]王婉婷.高校环艺专业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金字塔认知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GA203)。
(作者简介:张开凌,女,本科,广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造型设计基础理论及创新产品设计)(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