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理哲
2016年,耐克(Nike)把一张订单交给了从来没有制造过一双运动鞋的伟创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伟创力”),在传统运动鞋制造业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各大媒体把伟创力接到耐克(Nike)订单当作智能制造演变的里程碑,纷纷报道细节繁琐的运动鞋制作过程可以完全被机器手臂替代。耸动的标题确实引起了传统制造业的恐慌,最主要的原因是伟创力不是同行,没有制造运动鞋的经验,凭借几张工作流程图和灵活的机器手臂,就抢走了传统制鞋厂的订单。
直到2018年底,伟创力对外宣布与耐克(Nike)达成协议,关闭在墨西哥的机器人制鞋厂。两年中,伟创力经历了制鞋的噩梦,在制造流程中不斷地补充人手,不断从传统制鞋厂挖角娴熟的制鞋工人,一直到人工接近了九成,伟创力才决定放弃。如果一样是人工制鞋,如何和传统制鞋厂竞争?
机器无法加工不符合尺寸要求的材料,但是工人轻轻一拉一扯,或缝针或上胶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我们都知道在数字化流程中,需要一板一眼地设定好条件,虽然智能化以后电脑开始学习人脑模糊判断的能力。但是,电脑的模糊运算要完全模拟人脑的模糊概念,还得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那么,耐克(Nike)的订单转到哪里去了?
原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台湾打造了一座智慧鞋机生产线,让包括耐克(Nike)在内的国际运动鞋品牌服务的代工厂为之惊艳不已。这条智能生产线由几家制鞋供应链上的企业一起跨界合作,利用信息技术管理。
耐克(Nike)订单的转弯引爆了台湾制鞋产业的红色警报,原本互不往来的同行组建了一个“台湾智慧鞋机联盟”,由制鞋经验超过45年的老鞋厂和打造高速公路ETC系统的信息公司、防堵电脑病毒的科技公司RFID,还有台湾本地的制鞋设备技术和材料供应商组成,可以说是本地制鞋产业链上下游的大联盟。
台湾智慧鞋机联盟合纵连横去面对科技代工制造业带来的危机,几家同行企业跨界合作,绕过了单打独斗时资本有限、数据量不足的缺点,看起来是为了避难,却为台湾运动鞋制造业开创了全新的契机。
在智慧鞋机的车间里可以看到一辆装载材料的推车通过有传感器的门口,电脑自动感应到布料的数量和料号,并且对应上施工单,材料一上生产线,裁断机就依照电脑命令,计算出效率最高的切割路线,红色的激光扫过面料就切割好了;配合上缝制好的鞋面,被送进成型机贴上标签……一系列的工序排列好,面料由机器人一步步向前输送,作业员只需看机器旁的屏幕就能准确地操作,细节的拿捏恰到好处。
这个例子并不能证明无人工厂的失败,应该归咎于伟创力制造运动鞋的知识和经验不足,所以无法设计出一条无人的生产线。但是台湾智慧鞋机联盟的会员拥有超过45年的制鞋经验,他们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将今天可以利用电脑来操作的工序全部无人化。
智能制鞋的转折,给印刷产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面对未来,制鞋业遇到了伟创力的乱流,意外地激发出产业链垂直跨界合作的模式,印刷工序或许和运动鞋的制程有许多差异,但是智能制造的趋势迎面而来,智能化的竞争无法回避,但智能制造不等于无人工厂。
国内智能印刷已经有各种创意模式和案例,但还没有像台湾智慧鞋机联盟这样的垂直跨界合作模式,如果由有心有力的印刷厂结合国内印前、印刷、印后技术供应商一起合作,或许这才是智能印刷最值得尝试的一种“杀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