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平 罗婉艺
【摘要】本文基于广州科普联盟考察团2018年对澳门科技周、澳门科学馆等活动和场馆的考察调研,总结分析澳门科普教育工作的情况,为我国科普教育工作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提供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澳门科技周 科普资源 科普工作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年穗港澳台科普交流與合作(项目编号201806020023),2017年科普交流与合作系列活动策划与实施(项目编号201709010106)。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46-02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合作交流,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2018年10月,应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邀请,广州科普联盟考察团参加了澳门2018年科技周——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及系列活动,并到澳门科学馆进行考察学习,交流科普工作开展的经验方法。
一、澳门2018科技周暨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系列活动情况
澳门科技周由国家科技部支持,澳门科技委员会主办、澳门科技发展基金承办,是“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重要科普合作项目,从2005年开始举办,是澳门一年一度的公益性最大型的科学普及活动。
本次澳门科技周活动与“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一同举办,展览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展出约120项展品,得到内地及本地近百个单位的支持与参与,包括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多地的政府部门、科普场馆、科研单位和企业,如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科技创新委等,还有澳门的科学馆、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大专院校、中学、小学、科技社团等的积极参与。
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除澳门当地推动科普的工作成果,科普竞赛、讲座、辩论比赛、创客节、虚拟实景技术论坛等项目外,还有生动有趣的虚拟实景科普课堂及互动体验、趣味科学表演、工作坊、科学游戏乐园等活动。此外,同场展出的《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展示了我国古代和当今在“农”、“工”、“医”三方面的众多科技创新和发明成果,让广大澳门居民认识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加强澳门年轻一代对国家科技事业的了解。还保留了往届一直十分受欢迎的澳门科普成果展、科普竞赛、讲座、趣味科学表演、工作坊、科学游戏乐园等项目,还新增了辩论比赛以及一些新的比赛项目等。
近年,VR技术发展得很快,通VR技术特有的人机交互、定位技术和沉浸式体验,可以为教育、灾害科普和应急训练等带来新的推广方式。该活动周特别增加了系列的VR科普展品,包括VR课堂、VR科普及VR互动体验,其中VR科普有「台风模拟平台」,通过对台风进行模拟还原,让大家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台风所带来的危害,学习有效的逃生技巧。
本次澳门科技周获得广东地区多家科普机构和企业参与支持。其中,广东科学中心“我与科学有个约会”科学表演团队在活动周期间一连8场演出,给澳门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带来系列融合科学与艺术,富有科学与生活趣味的视听体验。广州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创新联盟共组织了9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应急减灾主题展区、VR课堂教育展区,科普内容主题展区、VR互动主题展区四大板块,全面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及产品在科普应用、防灾救灾、安全教育、教育培训、模拟交互等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
广东科学中心党委副书记、广州科普联盟秘书长朱才毅10月12日在澳门科学馆作题为“科普讲解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的科普报告,与澳门的科普同行分享近年来广州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共同探讨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协同发展。
二、澳门科学馆考察情况
澳门科学馆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门旅游发展及作为地区性科普教育及会展平台为宗旨。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由展览中心、天文馆、会议中心与办公室三部分组成。馆内含有纪念品商店、餐厅及母婴室等配套。
天文馆(即球幕影院)在2011年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列为全球最高解像度的立体天文馆。馆内设有直径15.24米的半球形屏幕,装置了12部高清数码放映机,最高可播放8000*8000像素的超高清球幕电影,既可播放3D片源,也可直接播放数字电影。影院设置有127个座位和4个轮椅专用位,全部配置互动控制按键,拥有切换语种等相关功能。而会议中心则由一个能够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四个小会议室组成,其中两个会议室可以根据需求拼成大会议室。
展览中心面积约5800平方米。12个常设展厅主题包括太空科学、儿童乐园、儿童科学、科学快车、机器人、声学、物理力学、遗传学、环保、运动健康、运动竞技和食品科学,另外2个作为临时展厅。展览以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并重的互动展品为主,让观众在互动过程中享受探索科学的乐趣。总体展览面积不大,但是内容丰富,涵盖了各方各面的主题,并且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深受观众喜爱。主题展厅四通八达,相互之间连接,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三、主要收获与启示
(一)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合作
广州、澳门地理位置虽相隔不远,但在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模式与科普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特色。为促进两地科普交流合作,优化科普资源的利用,丰富科学文化生活,本次考察参加了科技周系列活动,参观了澳门科学馆科普场馆,与活动主办方、科普场馆负责人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各类科普资源,开展临时展览交换、教育课程、工作坊、科学表演秀、专项教育活动等资源共建与研发、人员交流等,搭建平台,推动大湾区科技馆联盟内的科普资源有效联动,广泛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的科普活动,开展科普理论学术研讨,为成员单位提供交流学习和培训服务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了解特色科普工作模式
本次出访考察学习澳门科学馆,了解最新科普展览设计情况,还就科普场馆的运营模式及经验进行了重点调研,从单位架构、工作方式、活动模式、研究设计等方向进行了讨论交流。澳门科学馆根据本馆情况,重点开展馆企合作、馆校合作的工作模式。与政府部门合作设计临展,加强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共同开发展项设计、展览、活动,有效利用资源、打造公共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这样的做法对日后科普工作开展、科普场馆运营等都具有良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科普资源整合
本次科技周活动主办方在全国范围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宣传成果,通过中国科技交流中心联系到中科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展示的先进科研成果,大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另外也在本土范围广泛征集展品及科技互动项目,尤其是设置展位供学校展示科普工作成果,学校为了更大程度锻炼学生,很多展位都交给学生负责,包括展示内容、展示模式等都是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提供更自由、更高层次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不仅能够调动年轻一代参与科学的热情,也能增加参与者的社会阅历。此外,主办单位还特别组织了16所来自中文、葡文及英文学校共166名小五及小六的学生参加小小讲解员活动,提供中葡英三种语言服务,并尝试将活动现场的拍摄、采访及直播的工作交由学生们负责,将他们的作品在活动现场及网上播放,为学生创造应用媒体科技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梁思聪,李汉森.馆校合作的新形式:以澳门科学馆策展策略及科技应用为例[J].面向新时代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 ——第十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