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成
课程是条船,德育是彼岸,我们是摆渡人。让我们一起为课程、为孩子、为明天,做一名称职的摆渡人,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的渡口。
孩子走進学校,心里一定怀着美好的憧憬,但难免也有些紧张和不安。身为教师,我们要陪伴他们成长,要以陪伴者、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等身份和孩子共同踏上学习的旅程,使孩子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美妙,感悟欢乐,体验山重水复的百般困惑和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经历、感悟、体验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师生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如春风拂面、花香入脾、好雨润田,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那么这样的课堂怎样去打造呢?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引课堂教学的灯塔。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看课标、看教参、研教材、研学情之外,还要关注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落地,要落到每一节课堂上,所以备课的第一个理念就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中有这样一个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主题第一课时“吃饭有讲究”讲的就是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吃饭,还要知道里面蕴含的“净、礼、情”。而这些具体素养的提升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去具体、显性地设计出来。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过:“如果一节课要留给学生点什么的话,最好是这三样东西: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正是我们课堂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新教材培训中,我们了解到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的是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第一、二单元关注的是学校里各种习惯的养成,第三单元关注的是家庭中习惯的养成,包括玩的习惯、吃饭的习惯、安全的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等。这不仅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儿童生活、指导儿童生活、引领儿童生活的课程特点,而且明确了本单元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吃饭有讲究”是由“干干净净吃好饭”“我在餐桌上”“食物的诉说”和“这样吃好吗”四个框题组成。第一课时前两个框题,关注的是吃饭的卫生和礼仪,第二课时后两个框题关注的是吃饭的营养和健康,两课时的侧重点不同。了解了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理清了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从课堂板书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做到“净”。这是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关键能力。
2.懂得吃饭应遵守的礼仪,做到“礼”。这是学生要具备的必备品格,也是育人目标的体现。
3.感受一日三餐中蕴含的“情”,这是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在原有“净”“礼”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感受吃饭中的“情”,培养感恩意识。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写遵循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儿童有意义、有价值地学习,主动地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材图文并茂,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由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读懂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避免不恰当地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二、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理想的教学设计呢?我不敢断言,但比较认同厦门市教育局任勇老师的三个“既要”和“又要”。即既要“依标尊本”,又要“融入理念”;既要“总体谋划”,又要“精心备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实践”。
目标一是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做到“净”。为达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评一评”“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四个小的活动,由毛毛洗手引发学生讨论,由显微镜下的细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手洗不干净的后果,利用儿歌学习六步洗手法,现场展示巩固学习效果。在讨论时,教师要保护儿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面对每一个儿童,保证讨论环节的有效性和生成性,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目标二是懂得吃饭应遵守的礼仪,做到“礼”。为达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谈发现”“追根源”“联实际”“辨行为”四个环节。首先,通过观看央视公益广告《筷子篇》的片段,让学生谈发现,从而引出吃饭时应遵守礼仪。其次,带领学生穿越历史的长河,了解从远古社会、周代、春秋战国时期、清代直到现代吃饭礼仪的传承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敬老爱老代代相传,同时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如“食不言,寝不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可以说从小在孩子们心中就植入了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培养了文化自信,而这也正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再次,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吃饭的礼仪?采用谈话式追问、引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回忆、整理、提取有价值的积极生活体验,进行基于生活经验的反刍,从而实现让课堂贴地而行,让核心素养落地、扎根、发芽。最后,我让绘本故事《嘘—小点声儿》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帮爸爸改正错误进行行为辨析,让绘本成为连接学生生活和内心体验的桥梁,促进了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
目标三是感受一日三餐中蕴含的“情”。我用一年级孩子们能听得懂的语言,如:“清晨,当你吃着妈妈做的饭菜时有什么感觉?”“你吃饱了,妈妈很开心”……用孩子们听得懂、感受得到的语言,可谓入情、入境、入心。
三、创新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精彩的教学实施。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学实施使课堂充满活力、精彩纷呈。教学设计是教师针对学生、学情、教材的精心谋划;教学实施是面对学生灵感的突现和智慧火花的绽放,师者的顺势而导。
教学实施,就是根据课堂教学地展开而发生形成的情境,创新实施教学。科学、合理地落实教学设计,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真实落地。
“吃饭有讲究”一课“这样吃好吗”中有四幅图(如下图),如果用简单的看图说话的方法进行教学实施,学生几句话就说完了,势必导致理解不透彻、体会不深刻。我在教学实施中,我把这四幅图编成了一个小故事:
妈妈说吃饭了,小玲却拿起一大杯冷开水要喝。爸爸对小玲说:“要吃饭了,别喝那么多的水!”小玲说:“我就要喝。”咕噜咕噜就把水喝完了。吃饭时,小玲看到桌面上菜自己不太喜欢,加上刚刚又喝了那么多水,就将饭碗一推:“没有我爱吃的,真烦人!不吃了!”
故事讲到这儿,我适时追问:“大家觉得小玲做得怎么样,你曾经这样做过吗?”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孩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不知不觉中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
另外,在教学实施中,我还设计了一些活动,使学生用表现的形式获得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问题或活动,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将其拥有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表现出来,在表现的过程中把学习过程以可见的形式呈现,既有利于教师明确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或者给予最及时的、最适切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明确知道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在当下和未来的学习中作出自我调整,以促使自身成长的最大化、最优化—这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素养。
课标指出,健康安全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旨在让儿童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生活意识,为其一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这节课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相信在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得益于这种习惯并享受它加倍的回报。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存在遗憾的,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学习洗手环节,对小儿歌的运用还是略显不足,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多读几遍,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会更棒。李镇西老师这样解读:“教师应该与孩子心心相印,摸爬滚打。只有当我们能够听到孩子的心跳,能够感到他们的脉搏时,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课程是条船,德育是彼岸,我们是摆渡人。让我们一起为课程、为孩子、为明天,做一名称职的摆渡人,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的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