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摘 要: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实现专业课程质量的提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立时间段,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状况和问题,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网络与新媒体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强化教师的主体作用,革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考核的多元化进程,以期达到提高课程质量的目的。在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源结构的变化,开展一次旨在提升学生竞争力,促进其成长成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专业课程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课程本身,专注于推动课程改革,以求达到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 网络与新媒体 教师 教学内容 考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149-02
1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设置时间短,在课程的设置上,很大程度上存在先验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具体实施时会发现很多课程的内容和设置存在以下的情况。
一是对课程的定位和功能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各种跨平台的交融与合作在不断的加强,平台对于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的定位中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观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拘泥于一时一课的内容,毕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往往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综合能力薄弱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网络新媒体的课程设置来看,有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型课程设置过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招生虽是文理兼招的,但是在实际的招生情况来看,文科生还是专业的主体。而且就现有的中学教育而言,哪怕是理科的同学也鲜有受过基础计算机编程训练的,更不用说文科生从思维模式上就和这些内容存在较大的差距,过多、过重的技术性课程设置,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接受,更谈不上对于课程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关注培养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内容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而不只是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对过去已有的内容照搬照抄,对别人的东西做简单的压缩和删减,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是考核方式的单一,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应试教育并不是中小学教育的专属,在大学中的很多课程也能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期末成绩对于学生总体成绩的占比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期末考试成绩在学生总体成绩中的占比过高,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延续,以最终的一场考试来决定学生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考试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把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期末考试前夕看到许多在图书馆里挑灯夜战的学子,而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平时可能是从来不迈入图书馆一步的。唯结果论,缺乏对学习知识的持续性和积极性,缺乏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真正知识获取时的成就感,单一的考核方式,是造成这种学习状况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有这些情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开展和授课效果也遭受到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改变这一局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真正明白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对于专业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和问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该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方面进行建设。
2.1 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任何教学改革都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师是这些内容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改革所期望的效果。
教师是课程改革具体内容的制定者,严格来说,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会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教學实践,有所总结,有所创新,这其实就是一个“改”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改革其实是对日常教学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是如此,上级部门提出的框架、方向和要求,并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实践,需要教师根据各门课程不同的课程特点、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来更为具体地制定,最终在课程当中落地、做具体呈现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首先,教师要培养先进的教学观念和尽量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要有系统的认识。所谓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核心实际上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因为思想影响实践,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会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评价甚至教学态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对大学教育目的有清晰的认识:是要培养有明确的学科认识,有完整理论体系,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最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人。这样,教师才能在制定课堂内容的时候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关注对内容的拓展,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在先进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摆脱“唯分数论”的迷障,真正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有长短的独立个体来平等看待,对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认识,并据此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教师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和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任何教学改革的推进都需要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得益于前人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和利用。比如发现法、图表法、案例法、暗示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长短,教师在熟悉了它们的特点之后,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可以善加利用。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共享,还有各种专业网站对于各种专业资料的汇集,这些都是教师们教学中的助力。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掌握和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通过熟练化地利用这些新技术来增强自己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还需要加强自己对于专业对口行业的认识,让自己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地,实现学生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的无缝衔接。高校的教学不能够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中小学不一样,学生在这里面对的不是升学,而是就业,因此专注于理论而忽略具体的社会实践需求是不可取的。教师只有自己不断深入对口行业,甚至切身参与到对口行业的相关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行业现实的人才需求和具体的能力诉求,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最后,应该尊重教师在教改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为教师的教改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既然要“改”,就难免要对原有的规则进行突破,要对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有所要求。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对教师的革新具有包容度,对教师的具体改革措施有配合度以及对教师的改革评价具有宽容度。所谓包容度,就是要允许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规则的突破,鼓励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尝试,不要让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动辄得咎,打击其改革的积极性。配合度是指对教师的教学改革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的倾斜,在课程安排、场地提供等方面为其提供一些便利。对教学改革要允许多元化的结果,不能够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评价不同课程的改革效果,毕竟专业差异、课程差异还有培养目标的差异等不同,会让同样的教学改革在不同课程上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要允许这种多元化的呈现,这才能给予教学改革更为公允的评价。
2.2 以内容为先导,助力提高课程质量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教学手段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更好的传递效果。因此,教学的内容实际上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应该体现“早”和“新”的特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更新的认识起步要“早”;二是对课堂传授的内容要时时更新。只有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新进展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及时地在课堂内容中有所展现,这才能真正保证教学的效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很多大学都有“关门办学”的问题,这使得这些大学的大量课程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有些所谓“经典”的教材常常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内容和研究成果,远远落后于这些学科的实际进展,不说对学科现实的反映,甚至很多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已经被颠覆和超越,大学的课堂上却还在将这些内容作为“真理”进行传授,这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王伟.应用型本科高校制造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1):35-38.
[2] 佘慧娟.应用型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1):162,164.
[3] 郭金龍.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层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