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2019-06-17 01:43唐贤美林倩
艺术评鉴 2019年9期
关键词:诗经

唐贤美 林倩

摘要:《诗经五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金湘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创作源泉,选取其中五首作品谱写而成的民族交响合唱组曲。本文将从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的创作思想、结构特征两个方面来探析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探讨该作品,为研究民族音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价值。

关键词:交响组曲   诗经   民族文化特色   创作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71-02

《诗经五首》是作曲家金湘于1985年春创作的一部大型民族交响合唱组曲,由中央民族乐团委约创作,首演于北京,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后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上演,受到一致好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部优秀作品。

一、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的创作思想

《诗经五首》取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集歌、舞、乐于一体,其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美学思想的象征和体现。“《诗经五首》中的五首作品在选题上涵盖了《诗经》‘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首‘天作和第五首‘良耜出自周颂,第二首‘十亩之间和第四首‘葛生分别出自‘风中的‘魏风和‘唐风,而作品的第三首‘采薇出自‘雅中的‘小雅。”[1]

第一首“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既是祭圣地,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作”一诗,如大河滔滔,既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艺术效果精湛。第二首“十亩之间”,原诗取自当时的魏国,所以也称“魏风”。描写民间采桑姑娘在紧张的劳作结束后,呼伴而归时的歌唱。作品采用了女高音领唱,女声合唱的形式,旋律清新,节奏轻快,伴之以清脆、嘹亮的呼喊,描绘出采桑姑娘晚归时的愉快心情。暗喻其于动乱时期欲与友人归隐之意。

第三首“采薇”是整个作品中唯一的“雅”乐。真实的记录了早期中华民族艰困地阻遏北方匈奴民族南侵的史事。音乐以管子、埙等乐器为引子,采用男中音领唱与男低音声部齐唱的方式,演唱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渲染出了戍边将士在归途中的饥渴劳顿以及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四首“葛生”是妻子奠祭亡夫的悼词。诗人思念亡夫,亡夫却已永眠于荒野。金湘以悲凉的女中音领唱和凄厉的女高音领唱相呼应,描绘了一位思念亡夫的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五首“良耜”是周天子在春秋祭祀土神和谷神,答谢神佑的乐章。在唢呐等吹奏乐器和鼓等打击乐器的铺垫中,各个声部的齐唱交错插入,旋律此起彼伏,描绘了一幅人声鼎沸、鼓乐齐作的古代村民庆祝丰收的热烈情景,充满了民间音乐生动、质朴的气息。

二、民族交響合唱组曲《诗经五首》的结构特征

民间歌曲中广泛使用“起、承、转、合”的句法结构,这在《诗经五首》中也得到大量体现,使整部音乐作品在音乐逻辑上更加严谨、紧密。

第一首《天作》,是整个音乐作品中“起”的部分,选取了庄严、肃穆的祭祀音乐作为音乐的开端,描写的是周成王祭祀岐山的场面。《天作》的曲式结构是复二部曲式,由前奏、A(A连接A1B)、B(A2B1)、尾声组成。前奏有25小节。A乐段由a、b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各6小节,构成规整性乐段,调性为b羽清乐七声调式。2小节的连接之后,旋律进入到A1乐段,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B乐段由c、c1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各4个小节,构成方整性乐段。B乐段织体加密,节奏稍快,与A乐段稀疏的织体、缓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调性转到b羽加清角六声调式。A2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段,将A乐段的主旋律进行变化装饰,调性转回b羽清乐七声调式。B1乐段是B乐段的变化再现,调性结束在e商清乐七声调式。最后是12小节的尾声,音乐材料综合了前奏和A段的旋律与歌词,调性回到b羽清乐七声调式。

第二首《十亩之间》为我们再现了古代劳作的场景。描写了民间采桑姑娘在紧张的劳作结束后,呼伴而归的场面。《十亩之间》的曲式结构是双主题变奏曲式,由前奏、A、A1、B、B1、连接、A2、B2、A3、B3组成。A乐段由a、a1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各4小节,构成方整性乐段,调性为D徵清乐七声调式。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B乐段由b1、b2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各4小节,构成方整性乐段,调性为a商加清角六声调式。B1乐段是B乐段的变化重复。紧接着是9小节的连接,调性转到D徵加清角六声调式,提前再现了A乐段的调性,为A2乐段的出现做准备。A2乐段为A乐段的第一次变奏,将主旋律变为卡农式的模仿,调性为D徵加清角六声调式。B2乐段是B乐段的第一次变奏,B2乐段将B乐段的主旋律进行加花变奏,调性为a商加清角六声调式。A3乐段是A乐段的第二次变奏,A3乐段将主题旋律加花变奏成一个6小节的乐句,调性为D徵加清角六声调式。B3 乐段是B乐段的第二次变奏,调性回到D徵上。

第三首《采薇》以男中音悲壮而深沉的独唱,加上合唱与乐队缓慢的节奏,沉重地诉出一群终年疲于征战的军士的思乡之情。《采薇》的曲式结构是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前奏、呈示部(A连接A1)、连接、中部(BB1连接C)、再现部(A2)和尾声构成。呈示部A乐段由a、b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段各8小节,构成方整性乐段,调性为a羽雅乐七声调式。紧接着出现5小节的连接,调性依然在a羽雅乐七声调式上进行。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调性为#f变徵雅乐七声调式。6小节的连接之后进入中部,中部B乐段由c、d两个乐句组成,其中c乐句8小节,d乐句9小节,构成非方整性乐段,调性为#f清乐七声调式。B1乐段是B乐段的变化重复,调性转到b角清乐七声调式。6小节的连接之后进入到C乐段,C乐段由e、f两个乐句组成,其中e乐句7小节,f乐句8小节,构成非方整性乐段,调性为E徵清乐七声调式。A2乐段是呈示部A乐段的减缩再现,调性回到a羽雅乐七声调式。尾声由A乐段的旋律片段构成,调性为a羽雅乐七声调式。

第四首《葛生》描写的是妻子祭奠亡夫的悼词。曲式结构为并列三部曲式,由前奏、A、连接、B、C、尾声六个部分组成。A乐段由a、b、a1、b1四个乐句组成,a乐句4小节,b乐句6小节,a1乐句和b1乐句是a、b乐句的重复,调性为b变宫雅乐七声调式。紧接着出现4小节的连接,调性为b变宫雅乐七声调式。B乐段由c、d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各5小节,构成规整性乐段,调性转入到e角雅乐七声调式。C乐段由e、e1两个乐句加7小节的补充组成,其中e乐句7小节,e1乐句6小节,调性为e角雅乐七声调式。尾声综合了前面的音乐材料,调性回到了a羽雅乐七声调式。

第五首《良耜》描写人们丰收后,答谢神佑,欢腾歌舞的场景。《良耜》的曲式结构是并列三部曲式,由前奏、A、连接、B、B1、C、连接、C1、连接、尾声组成。A段由a、a1两个乐句组成,其中a乐句8小节,a1乐句扩充为12小节,调性为G宫清乐七声调式。B乐段由b、c两个乐句组成,其中b乐句8小节,c乐句12小节。B1乐段是B乐段的变化重复,由b1乐句加4小节的补充构成,调性转到b角清乐七声调式上。C乐段由d、e两个乐句加2小节的补充组成,调性为a商雅乐七聲调式。C1乐段为C乐段的变化重复,由e1乐句加6小节的补充构成,e1乐句扩充到11小节,调性为a商雅乐七声调式。尾声综合前面乐段的音乐材料,有24小节,调性回到G宫清乐七声调式。

由上文可知,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的结构多采用三部曲式结构,符合《诗经》的歌词特征。《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有的隔句押韵。故在音乐结构上,多采用再现原则,以强调音乐的主要乐思,恢复音乐结构的平衡性。

三、结语

金湘教授以饱满的艺术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创作出《诗经五首》这部大型的民族交响合唱组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部优秀民族作品。目前学者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较为全面地分析和研究该作品,可以让我们对民族音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挖掘其中潜在的艺术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一言.雨果《诗经五首.西北组曲》赏析[J].视听技术,2007,(08):85.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