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范建华
摘要:人工智能开始渗入不同领域,并在各领域逐渐专业化,被认为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艺术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本文通过研究人工智能绘画的创作系统,分析其艺术创作的价值性,试图了解人工智能绘画这种创作形式为未来艺术绘画带来的可能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 绘画 创作价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44-02
2015年,人工智能(AI)便开始利用算法程序挑战艺术创作,研究初期,这些人工智能还只是能够临摹名家大作,未能进行原创式绘画。而2018年可以认为是人工智能打破壁垒正式进军艺术界的一年,10月,Obvious法国艺术团体的AI绘画作品《埃德蒙·贝拉米像》在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压轴出场,并拍出天价。同年,谷歌发布了自主学习绘画的AI程序“DeepMind”,人工智能开始学习大量图像,进行分解、重组、再创作,这让众多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绘画是否能够具有创新价值有了新一轮的争议,人们开始探究人工智能绘画的创作过程,试图寻找AI绘画与人类绘画的异同。
一、人工智能绘画的创作系统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三个要素:大数据、软件以及硬件,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进行学习,其容纳的数据量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硬件的升级能提高电脑的计算能力,软件也将变强。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核心软件就是深度学习,它让人工智能从概念到实现,其模拟了人脑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进行每秒数万甚至数亿步的计算。当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高手,人工智能的这种深度学习功能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令许多人惊叹。那么,人工智能绘画与人工智能下棋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吗?
这里以《埃德蒙·贝拉米像》为例,它利用GAN(生成性对抗网络)中的生成器不断学习绘画的规则、各类物体的属性特征,依照这些规则属性创建绘画作品,再利用另一个鉴别器分析所创建的图像是从图库提取的还是机器的生成的,一旦通过鉴别器,便可以输出图像,此外该团队添加的随机化模块保证了其人工智能绘画作品的独一性。将这种规则延伸到谷歌的“DeepMind”来分析,它的绘画算法是与Obvious的GAN类似的,人工智能这种生成器与鉴别器相当于同时充当两个角色:学生与老师,创作者与鉴赏者,对于AI绘画而言,这是阶段性的一项成就。
不可否认,有部分学者并不认为AI绘画是一种艺术,其创作的作品更不能称为艺术创作,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便是情感化;但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大数据,即便加入随机化模块,其绘画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被称为有情感化的艺术创作。国外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型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二、人工智能绘画在艺术领域带来的冲击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以算法作为艺术语言,以信息处理作为艺术手段,以深度学习作为艺术创作过程,最终以符号形式形成意义的。这一整套的新型艺术创作形式似乎具备了艺术家所需的创作条件,也符合了艺术家学习的过程,智能机器深度学习各类艺术家的创作,通过“0”和“1”创造类似风格或驾驭跨风格的绘画作品。简单来说,这些人工智能机器是基于强大的数据库,利用自身的编辑程序处理信息,在符合自身的评价标准后进行最后的输入,这种新型艺术创作形式给众多艺术家带来了冲击。
(一)人工智能绘画在技法上不亚于优秀的艺术者。人工智能绘画与艺术家绘画有着相当多的类似性,这里的类似包括前期学习理论,中期名家的临摹,甚至包含后期带有个性的创作。在前期理论学习中,有着大容量存储的智能机器优于人类的学习速度与知识广度,没有倦怠期的智能机器在短时间内能把握名家绘画的特征并快速、优质地复制作品,可以想象,一部分受传统技法限制的艺术作品是很容易被智能机器超越或取代。
(二)人工智能没有畏惧心,更敢于创新。“DeepMind”创造出一系列荒诞、不合乎常理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认为,人工智能眼中的世界还未被规范,智能机器没有畏惧心,不仅体现在行为动作上,也体现在它的“思维”输出结果上。但是,在人类的艺术进程中,現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同样是荒诞、不合乎常理的,它是那个时期艺术家对时空的重新解读,是一种新的思维以及表达,因而我们不能否认人工智能对于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三)人工智能具有启迪性,更利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2017年,谷歌推出了“AutoDraw”,用户几笔完成自己的涂鸦,通过智能程序识别轮廓,转换成用户所需的图像,这里的图像是基于不同涂鸦的特征而生成的对应的图像,这打破了用户对事物的僵化界定,利于用户在视觉形象上进行创新。一台机器或是移动平台上的一个应用软件,让艺术与民众更为亲近,人工智能使“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这一理念也更为现实。
无需悲观,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冲击力大部分还是体现在物理层面上,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绘画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创造出一些被承认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这种无意识的创作是无法脱离人的。人们需要通过了解绘画者的个人生平、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才能试图揣测一幅画面的深意,而人工智能的绘画还难以使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三、人工智能是艺术绘画创作的第二意见者
那么,目前这种科技的艺术创作有何种意义呢?画家几十年的技法练习与机器短时间数据学习的效果不相上下,那是否意味着人类几十年的学习是无用功呢?其实不然,任何事物的产生必定依赖前期大量工作的奠基,这一点人类画家与智能机器不谋而合,但是画家基于学习经验的绘画创作是个人审美与三观相结合的形象呈现,绘画作品能被观者赏识,必定是上升到情感上的碰触,对于机器而言,此时还没有人能赋予它七情六欲,我们不得不将此时人工智能的绘画作品看做是一种实验或是一种商品。
在探讨人工智能能否取代艺术家的创作时,我们不妨尝试把人工智能的绘画作为启发艺术家灵感的钥匙。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绘画给艺术家带来紧迫感,但这种压力不见得不是一种促进力。现实中,艺术家的创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思维的固化和长期灵感的缺失是一个艺术家在创新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而这块绊脚石是任何艺术家都无法避开的。人工智能的绘画作品可以疯狂,可以荒诞,同样它的作品亦能拓展艺术家的思维盲点。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在人工智能的重组下,有了多种呈现方式,它可以与《星空》结合成为星空版《蒙娜丽莎》,它可以利用动作感应装置“复活”《蒙拉丽莎》,这些大胆的尝试与变通性,或多或少的都能给艺术家带来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思考。
设计师曲闵民认为任何一样事物的定义在当下都是无法确定的,例如设计师是不是艺术家应该由后人来断定。著名画家梵高在死后,作品才大放其彩,同样人工智能绘画是否是一种艺术创造也许需要后人来评判。目前,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达到专业化程度,人们甚至开始依赖智能机器做出的判断以及指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开始大跨度学习,让技术与自己的作品协同合作。当下,或许可以让人工智能的绘画作为我们第二灵感的启发,让科技与艺术迸发出无限的可能。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在绘画领域所取得阶段性成果还不足以使艺术家感到惶恐,目前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拓宽了艺术者的视野,激发艺术者潜力。我们也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投入到“人工智能如何与艺术相融合”的课题研究中,这不仅证明了人工智能涉猎的广泛性,更体现了未来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科学与艺术并不分家,我们该去做的便是找到一个更好的通道,让艺术在科技的道路上游刃有余,让艺术大放其彩。毕竟取代你的不会是智能机器,而是可以驾驭人工智能的能者。
参考文獻:
[1]王伟,黄轶.协同、价值与奇点:人工智能挑战下的艺术反思[J].艺术学界,2018,(02):1-12.
[2]张登峰.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限度及其可能的未来[J].江汉学术,2019,(01):86-92.
[3]朱塞佩·托尔,赵宏伟.论人工智能的期待与现实——运用艺术检视本体论问题[J].世界美术,2018,(02):2-7.
[4]覃京燕.审美意识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19,(04):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