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立国
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65”综合种养殖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林下经济产业项目为纽带,紧紧围绕解决职工在发展林下经济中技术难题等方面,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出创新项目和先进操作法,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力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为了解决职工在创业中的各种难题,全国劳模戚克祥等10名劳模带领管护区职工,在管护区“65”管护外站建起了生猪养殖、黑木耳养殖、冷水鱼养殖综合种养殖基地,并在产业链上建立了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65”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将职工聚在产业链上,让职工富在产业链上为目标,推行“基地+合作社+职工”的模式,发挥劳模作用和能人效应,为职工创业致富铺路。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黑龙江省巾帼标兵、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秀梅和丈夫于瑞国(大兴安岭地区全民创业之星)带领82名职工发展黑木耳,成立了“林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改扩建菌孢厂1处,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制菌车间,安装了3个7000袋的灭菌锅,建成了4500平方米的养菌室,菌孢厂日制菌达到20000袋,年制菌能力达到200万袋。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黑龙江省创业标兵王志明带领11名扑火队员以集资入股的形成立“富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滚雪球式的发展,养殖规模逐渐壮大。年出栏猪2500头,现有存栏猪1100余头。尝试了野猪二代散养,建成了野猪散养场地12000平方米,现有野猪6头,养殖二代和三代野猪170余头。在销售环节大胆创新,局址设立了“65生态猪肉”专卖店,猪肉以供应本地为主,并辐射周边两县一局。
“65”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引领下破解难题,为职工创业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十八站林业局劳动模范肖善会将“黑龙江天锦食用菌公司”引到管护区,每年木耳售价每斤40元—50元,高出当地价格近10元,解决了木耳养殖户的销售难题。采用网箱扣棚和强制水循环等办法,为职工养殖户解决了高寒地区冷水鱼养殖过冬的难题。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大兴安岭全民创业之星于瑞国带领职工黑木耳养殖户,始终围绕解决黑木耳“三级菌”生产上的难点和重点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职工养殖黑木耳之初,有的养菌室菌袋出现了杂菌。他们调查研究找出了产生杂菌的原因,一是由于有的养菌室是新盖的,室内的湿度过大;二是有的养菌室温度低;三是有的养菌室通风不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了“三级菌”的质量,每年生产黑木耳“三级菌”200万袋。
“65”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紧贴职工生产实际,针对技术难点,广泛开展群众性工艺改进、技术革新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了技术进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十八站林业局劳动模范标兵苗志永,紧密围绕职工在养殖中重点和难点问题,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实践,使技术攻关等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为职工发展棚室黑木耳养殖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在职工购买养殖黑木耳大棚中,农用大棚每栋1.8万元,而养殖黑木耳专用大棚每栋3.2万元,差价在1.4万元,农用大棚要想养殖黑木耳,需要技术改造。苗志永依托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与团队其他同志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以每栋农用大棚5000元的成本,攻克了农用大棚养殖黑木耳的难题,减少职工创业成本,每栋大棚节约9000元,需要改造的20栋大棚,职工养殖户为节约18万元,且经过处理后的大棚没有出现过变形报废的现象。
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戚克祥,积极在职工种植户中转变传统的大“V”型口生产方式,推广了小孔栽培技术,使黑木耳耳片大小均匀、耳根小、整齐度好、商品价值高;普及了集中催芽技术,采取室内、大棚内或室外覆膜等方式,促使耳芽快速形成,保证耳芽长势整齐,使春耳采收期提前,避开高温多雨期,减少流耳、烂耳、霉耳,提高黑木耳质量;推广了采摘晾晒分级技术,采用“科学采摘、棚架晾晒和分级装袋”的方式,按质分级销售,提高黑木耳的质量和售价,使黑木耳产业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职工养殖的黑木耳品相好、产量高,人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65”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和推动下,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65综合种养殖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各类种养殖技术日益成熟,特别黑木耳“三级菌”菌种不断改良,木耳产量逐年提高。由于基地产业多样化,职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增收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创业增收中,如今依托“65”基地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97%的在岗职工都参与了林下经济发展,职工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