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定
这是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斛兵塘。
微风拂拂,暖意融融。斛兵塘依旧是那么安逸、端庄和秀丽,一泓春水平如碧镜,不绝的涟漪在斜阳的照射下,闪烁着快乐而又柔和的光芒。三三两两的人们,坐在塘边的长椅上,或看书;或凝眸眺望,宁静而又安详。我顺着林荫中的小道,惬意地环塘而去。
水想不到的清澈,我俯身细看,一色青青的水草在水底,离水面约有一点五米到两米的距离,空无杂物,历历在目。水草间,偶有大一点的鱼儿串出,惊得水草左右摇曳;而那些纤细的小鱼则无所畏惧的不停进出,可能因为有优越的生存环境,鱼儿们生活得都无忧无虑。水面上,环塘的水柳在春风的吹拂下,眼睛睁开了,拨弄着一头长长的秀发,垂落的发端似乎要引诱水中的鱼儿们,与之亲昵呢!这斛兵塘边的垂柳,别看大多脸面上布满了皱褶,有的甚至弓腰驼背,可心态都很年轻。也难怪,生长在这高等学府里,耳濡目染浓郁的书香,又吸吮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谁叫它们得灵气之先呢?
柳丝一路殷勤相送,我刚刚拐过一个弯,眼睛一亮,前面一片灿若云锦,桃花乎?杏花乎?梅花乎?我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好在我先前特意留心了一下:塘边的碧桃正闭口含羞,未启红唇,离绽放还有一段时日;而杏树呢,斛兵塘边好像没有,也就无从杏花,就是有,杏花的花期已过;最有可能的是梅花,但小区的梅花已经凋谢,正处在新叶生长的阶段,应该也不是梅花。就在这诧异中,我已走近这片云锦,细细端详,这花娇而不艳,贵而不俗,落落大方,秀外慧中,透露出一股非凡的逼人气质。不解中,正好有一园林工人走出,问之,他抿嘴一笑,手指向花间:“那树上有一小牌,看看去。”急得我三步并两步过去,弯下腰一看:原是“美人梅”三字。从简略的介绍中得知,美人梅的花期均在少花的早春,无疑是生逢其时,颇有独领风骚之味。细看这梅,叶色红亮,枝条亦紫红,确属梅花中少见。美人梅原产法国,后由美国引进,一年四季均可观赏。原来这梅还漂洋过海而来,也算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继续前行,我知道应是一个水榭曲廊。曲廊的石砌长凳上,我远远望去,好像清一些的学生正埋头看书,中无杂人。我不好惊扰他们,也觉得自己走得有点累了,正需要小憩。恰好路边有几个长凳,长凳后靠一处嶙峋的巉岩,岩上爬满了青藤,青藤上米粒般的花开得正欢,金灿灿的一片,这是迎春花,很惹人喜爱。我随意选了一条长凳坐下,面对着已是斜阳下的斛兵塘。此时,塘的正中央忽然冒出一条水柱,径直冲向高空,旋刻又从空中跌落下來,晶莹的水珠哗哗地洒落在平静的塘面,掀起一圈圈的涟漪。这差不多有千年历史的斛兵塘,还竟如此年轻,玩弄着这活力四射的动作,惊讶之余,我不禁想到这倒是当年曹公斛兵时未曾料到的。合肥古称庐州,曾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这座城市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古遗迹遍布。当然,这一切,尚需今天的人们深入地去挖掘与整理。
不知不觉,夕阳渐渐西沉,天际云霞翻滚,塘面上红光闪烁。离我不远的另一条长凳上,不知什么时候坐上了一对老人,我朝他们看去,两人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架着眼镜,脸色红润,眉宇间透出一种从内心发出的淡定和从容。显然,这是一对退休的老教师。当我们的目光不期相遇时,他们朝我微微一笑,还极友善地点了点头。从这对老教师身上,我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我父母也是教了一辈子书,虽然离他们的住处不远,同样是秀色可餐的美景,只可惜年龄大了,目前已不能出外走动。在一片祥和中,这对老教师久久没有走,默默地注视着晚霞下的斛兵塘一切,是跟我一样在赏景吗?可能是,但又不完全是。他们可能更多的注意到是曲廊里读书的学生,从这些年青人的身上,他们不仅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也回味着、品尝自己一生奋斗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时光荏苒,日月轮回,正所谓“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属于自己的那一页翻过去了,欣慰的是新的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纵观古往今来,年轻人永远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也是这一塘春色中最耀眼、最具活力的部分,正是有了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历史才能续写,文化才能传承,理想才能实现,春天也才能永驻这斛兵塘。这一对老教授是不是这样的感受呢?我想是,我也是。
此时,夕阳已完全消失,塘面上留下一片余晖,偌大校园里的栋栋高楼教室里。已有灯光渐渐亮起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作家协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