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新三性”

2019-06-15 03:32叶信才
银行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产负债前瞻性利率

叶信才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贯穿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始终的基本管理行为,是商业银行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核心工具。在当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资产负债管理为银行运营重要中枢,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与前十年相比,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监管和市场体系都已发生巨大变化,金融环境已进入一个“新常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已不断得到扩充、丰富。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新常态

从宏观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中枢也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逐步回落,自2015年起,GDP同比增速已降至6.9%,目前增速仍在7%以下并接近6%徘徊。经济增长新动力更多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的宏观环境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M2增速也随之快速回落,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单纯依赖资产规模增长和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的盈利能力逐渐趋弱,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与策略也面临新一轮挑战。

从监管体系上看,国际和国内的监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国际上看,在反思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Ⅲ在监管框架设计上,注重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从国内看,不仅引入巴塞尔协议Ⅲ整套框架,同时建立严监管体系。2011年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对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提出明确要求和过渡方案。2014开始陆续出台相关监管文件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实施规范,央行2016年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部门并予2017年大力推行金融去杠杆。特别是2017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金融工作主题,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强化监管问责,并正式进入严监管周期。2019年初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标,未来金融工作的重心将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金融供给的优化重组和提质增效,更加注重提升服務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严监管能有效约束商业银行风险行为,有助于其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需重新夯实。商业银行在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和各种内部风险限额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实施有效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盈利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持续增长,是一项新课题。

从金融市场体系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并将完全实施到位。目前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放开,但人民银行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两轨”,实际上对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形成一定阻碍。央行有关负责人多次在公开媒体表示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明,2019年将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习惯利率管制带来的稳定利差收入,对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规模增长和单指标比例管理,对基差风险、重定价风险等利率风险敏感性不强,对规模、结构、期限、价格等综合配置和管理能力偏弱。“两轨合一轨”进程的加快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三性”要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的全面规划和动态管理,最终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辨证统一。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变革时期,经济步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行业改革创新加速,监管要求趋严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这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形成较大的冲击,也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加快转型变革,全面提升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为达到新常态环境下的“三性”目标(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统一),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新三性”的管理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

资产负债管理向上承接战略规划,向下贯穿实际业务。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不仅体现在战略上,也表现在具体的业务策略上。所谓的“前瞻性”就是要深谋远虑,洞察未来,具有预见性,从而在战略上或策略上先人一步。

从战略上而言,前瞻性就是要“把握大势,先人一步”。所谓的大势是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规律、宏观形势的走势、监管政策和制度的变化趋势。比如兴业银行近30年发展历程中,在战略的前瞻性方面把握较好。如在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方面,不拘泥教科书上的传统理论,根据金融脱媒的趋势,坚持资产负债多元化发展,合理摆布贷款、各类投资、买入返售等各类资产占比,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主动负债,通过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顺应监管变化趋势上,2017年初判断出即将开始金融去杠杆的严监管导向,前瞻性率先提出资产负债表重构,相应加大力度拓展存款,当年存款增量位居同类型银行首位,大幅度压缩非标,提高传统贷款和传统存款占比,重构效果显著,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在下一阶段的前瞻性判断方面,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两轨合一轨”的到位,负债端成本的稳定、资产端定价水平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将决定未来银行核心竞争力,只有成本低、稳定性强的结算性存款稳定增长,重心适度下沉的资产端风险定价能力持续提升,充当金融媒介的投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水平快速提高,才能在未来百舸争流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资产负债策略的前瞻性方面上,伴随着经济活动、金融活动和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逐渐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要从风险管控向风险经营或经营风险的方向转变,商业银行除了夯实客户基础,持续拓展结算性存款,提高信用风险经营能力之外,表内资产负债的利润空间更多需要通过经营风险实现拓宽,其中经营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经营好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要有专业、准确的前瞻性预判,从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领先同业或市场,率先对银行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才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比如,预判下一阶段市场利率将呈下行态势,就可以提前布局,加大交易类投资的配置,在流动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占比,拉长资产久期,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适度扩大错配缺口;如果预计市场利率将呈上行态势,要及时减持交易类投资品种,控制新发生资产久期,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拉长负债久期,控制错配缺口。通过前瞻性管理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在存贷利差缩窄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地赚取资产负债错配利差和交易价差,保障资产负债息差水平的稳定,获取多元化的非息收入。

无论上是资产负债战略和业务策略的前瞻性判断,都需要专业的研究团队队伍。在以规模增长为主粗放经营时代,研究作用往往被掩盖;在精细化经营时代,研究作用不可或缺。在发挥好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作用,建议大中型银行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专业研究团队的作用,比如设立研究子公司,实现研究赋能,通过研究创造更大的生产力。

资产负债管理的平衡性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项学科,具有功能广、层次多、内在关联复杂的特征,其定义就体现了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性”之间的平衡。从经营管理而言,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就是银行日常的普遍性矛盾,不仅要求总量平衡,同时要求结构对称,结构对称可以表现为多层次的平衡: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平衡、信贷资产与传统存款的平衡、信贷资产与投资类资产的平衡、传统存款和市场化负债的平衡等;也要求风险收益平衡,比如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缺口的平衡、可用稳定资金和所需稳定资金的平衡、优质流动性资产与高盈利资产的平衡等。这更多都表现为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平衡。在新常态下,为保持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增加新的平衡要求,即表内和表外的平衡。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外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制措施逐步放松,商业银行不断拓展经营范围,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努力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实现经营目标,表外业务也得以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当前国内银行资本监管趋严、利差收窄、规模增速放缓的新背景下,表外业务的发展对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商业银行转型具有较大意义的表外项目主要为表外理财、表外资产证券化项目。国外先进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与表内资产规模相比,相对较高。如2016年摩根大通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占表内总资产规模比例约71%,国内理财规模做得较为成功的招行,其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占表内总资产规模比例也仅为30%左右。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速创新与发展,不仅使表内外资产负债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拓展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管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统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要跳出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统揽表内、表外,通过执行转型战略,制定具体目标,如表外业务发展目标(表外理财占表内资产占比)、资产证券化规模,实施统一的资产负债策略,加强全行上下的协同联动,促进表内、表外业务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资本回报、市场竞争的统筹平衡。

在做好表内和表外业务平衡发展策略时,一是对标先进银行,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当前国内股份制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占表内资产占比普遍在15%~30%区间,随着金融脱媒、大资产管理趋势的延续,表外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商业银行要对标国际先进银行,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合理制定表外理财规模规划目标,逐步提高表外资产占表内资产的占比。二是按照表內外统一风险准入标准、统一市场策略和统一市场行动的原则,做好表内外资产配置规模的平衡。

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先进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当前外部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已有较大的变化,一是2018年国内监管新规对于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资本监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流动性新规除原有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之外,并增加了净稳定资金比率、流动性匹配率新要求;《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提出了利率风险敏感度新规要求和系统建设要求;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拟推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增加附加资本要求。二是除巴塞尔协议Ⅲ方面的监管要求外,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外部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不仅有MPA监管体系,同时还有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存款偏离度等国内独有的监管指标。

在各类外部政策、内部风险限额的影响下,各种约束增多,并且各项约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的变动对各项约束指标“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可能变动对各项指标是同向影响,但有可能也是反向影响。如增加持有到期国债投资,可增加优质流动性资产,这对流动性覆盖率指标(LCR)是正面影响,但由于持有到期国债一般期限3至10年,增加资产久期,对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反而是负面影响。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科学化筹划、摆布,使各项内外部约束指标都达标的基础上,实现利息收入或盈利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当前的新课题。

当前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和手段总体仍相对粗放,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定价管理的主动性、协调统一性较难适应内外部环境提出的精细化要求。未来要合理平衡业务发展与各项约束之间的关系,科学构建更加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产负债业务协调有序发展。因此国内银行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工具的先进性,推动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升的项目建设。

在提升资产负债管理先进性方面的项目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资产负债风险指标和监管指标体系,解决当前监管和内部风险指标散、多、难以针对性管控的问题。其次,建立资产负债项目与各个风险指标或监管指标的关联关系和逻辑关系。实现资产、负债各个品种的变动对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分析。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策略的各类情景调整,观察各项指标的实际数值变化情况,确保各类指标符合外部和内部要求。第三,要实现资产负债风险和收益组合管理能力的构建。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盈利组合和风险组合管理的策略集。通过项目建设,最终实现在各项风险约束条件下对所有资产负债表内外头寸的综合协调,前瞻性、战略性引导全行各个业务单元主动进行扩张或收缩,最终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三性”的平衡。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

猜你喜欢
资产负债前瞻性利率
前瞻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浅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资产负债表实务分析
锦州店铺以及街(路)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
从村镇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看我国小微金融发展
关于发展中国雕塑“网上教育”的前瞻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