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能否“娱乐化”?

2019-06-14 08:29杜浩
华人时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娱乐化娱乐文物

杜浩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到博物馆的娱乐化倾向问题,指出博物馆的文物除电视娱乐化途径外,实现文物的“活化”还可以有多种方式。

博物馆文物展出,从库房移出展览,借助科学技术让观众从多角度近距离欣赏,举行全国性、世界性的巡展等,这些都是实现文物“活化”的方式。但是,目前,在博物馆发展中,博物馆的文物展出中,结构方面,传统文化的展览多,有关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内容较少,显得“厚古薄今”;研究上浅尝辄止,面对丰厚的文物资源,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富有思想性、启示性的学术观点;传播上“耍宝卖萌”“文物戏精大会”之类的短视频越来越多,“翩翩起舞”的文物误导公众对文物内涵的认知;文物收藏观功利化,重视文物的经济价值,而轻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及时代价值;特别是现下,有的电视节目过分地将博物馆娱乐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一种扭曲和误导。

对博物馆“娱乐化”、“文物娱乐化”倾向,这次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都提出了批评,如今的一些博物馆对文物的传播和呈现,只是简单地把文物通过纯粹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减损了文物的历史厚重感。而在博物馆文物的展览和呈现中,面对博物馆“娱乐化”、“文物娱乐化”的倾向,博物馆的确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博物馆的文物,面临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怎么办?面对新出现的互联网现象,博物馆和文物单位的工作者不应完全抵触,应该研究这种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快捷的新方式,研究怎样借助这种新方式更好地为博物馆的展示、教育等功能服务,创造出适合大众口味的较高品位或高品质的文物节目。

娱乐化技术进入博物馆领域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使之成为弘扬博物馆文化的延伸手段,把握正确导向,发挥其正能量的一面,遏制其恶俗的一面。若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让博物馆娱乐化、文物娱乐化,那么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是有害的。

博物馆的文物传播,不能减损文物的历史厚重感,应坚守历史和文化的底线。无论是文艺创作者还是博物馆应该以“引导”为己任,研究怎样传播文物所记录的深邃的、丰富的内涵。博物馆应该保存历代先人创造的文化财富,并通过一些陈列、展示、出版等方式进行广泛传播,但是传播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认知、真实的科学知识、真实的文化内涵、真实的艺术知识,这是需要坚守的底线。

过度娱乐化不是博物馆的方向。网上有所谓的“陶甬活动起来”、“皇帝从古画中走出来”等文物视频流传。这是一种历史文物,用娱乐化方式的传播和解读,厚重深邃的文物竟然变成了娱乐化的文物。对这样的娱乐化的文物,大众接受了虚假信息,无法了解真实的文物,更谈不上获得丰富的历史认知了。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文物被粗鄙化“打造”、滥加“改造”,这些文物的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根本寻找不到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更无法带给人们历史和文化的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文物的艺术美感。

那么,文物是什么?当我们来到博物馆,面对着一件件收藏的历史文物,我们感到我们的现实与这些历史的文物开始建立起联系,———文物成了我们的文化的偶像,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的仪式,给予我们精神上、情感上的敬畏。文物,不仅给予我们知识的熏陶,美学的见证,和艺术的美感,更让我们处在思索的氛围中,历史的感知中……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延续的生命记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文物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核心记忆,承载着一种文化的基因密码。一个民族丰富的文物,是一个民族的不可割断的历史,它是一种历史教科书,让我们获得真理和经验。文物是民族文化肌体的一部分,是我们社会大众的共同记忆、公共财产,文物决定了我们的历史态度、文化态度、美学态度,更激起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

如今,故宫博物院文創走红,博物馆热,《国家宝藏》热播……催生了当下的“历史文物热”,但是,文物有它本身独特的历史特征、文化特性、美学属性、艺术品性,文物当然要“活”起来,走出深锁的“围墙”,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不需要“娱乐化”的文物,历史文物娱乐化的倾向,当引起高度警醒。(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娱乐化娱乐文物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娱乐眼
文物失窃
努力学,尽情玩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