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生余 许海燕
改革开放,创造的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奇迹。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中,江苏勇立对外开放潮头扬帆激浪,坚持服务国家开放发展大局,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型经济,江苏热土“丰收”奇迹
打开国门,对于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江苏而言,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成为弥补短板的重要途径。
回望江苏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人们习惯于总结“农转工”“内转外”“创新驱动”以及目前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每一次“华丽转型”,都植入了对外开放的活力因子。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遐迩闻名的“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都得益于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得益于我省经济社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断加深。
1981年,全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在无锡落户。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已累计引进各类外资企业12.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4470亿美元。自2003年到2014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外资,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最新统计表明,全省四分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五分之一的税收、超过六成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七成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三成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外资。
作为外贸大省、制造大省,“卖全球”是江苏经济一大特色,很多江苏企业也借此生存和成长。1978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国家(地区)不到30个;而到2017年末,我省贸易伙伴遍布233个国家(地区)。2000年以来,江苏外贸一直位居全国第二。2018年1—11月,全省累计进出口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继续以同比10.4%的速度稳步增长。
江苏出口,并未止步于“微笑曲线”底端。从贴牌加工到设计加工再到自创品牌,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到新兴产业,从商品到服务,江苏出口不仅“个头”长得快,体魄也日益强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已占63.4%和39%。廉价、低端,不再是江苏出口的标签。
促进新形势下外贸可持续发展,江苏努力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先进技术和装备、生产原料、优质消费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为“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注入动能,也为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增加百姓获得感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新方式,不断绘就新场景,推动我省“优进优出”站上新起点。
開放,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省委书记娄勤俭说,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开放历程,开放的印记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江苏大地上。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
“一带一路”建设,活跃合作崭新舞台
从“一带一路”到长江经济带,再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处在国家战略“交汇点”上的江苏,以不断扩大开放的姿态,增进交往,扩大合作,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江苏动力”。
严寒中的连云港港口热火朝天,一串串新纪录产生:24小时完成“西蒂斯”轮5.6万吨铁矿砂接卸,最高效率再次改写;单船完成“美总塞特恩”轮7388TEU装卸,作业量创新高……
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新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个实体性项目。经过几年建设,这里的集装箱场地操作已实现无人化,“无人港”试运行,连云港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冷链专列开行,开启了中哈公司过境冷链物流业务。
近3年来,连云港累计完成国内海铁联运量、海河联运量近80万标箱、2500万吨。2018年,连云港海铁联运量突破30万标箱,海河联运量首超1000万吨。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连云港是我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对外投资能量充分释放,2015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16年创下142.2亿美元历史峰值。2013—2017年,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项目3561个,中方协议投资470亿美元。2018年前11个月,我省投向“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项目达217个,同比增长56.1%。与此同时,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的1/10以上。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表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是国家赋予江苏的重要使命,是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推动新时代江苏高水平全方位扩大开放的重要引领。将重点抓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探索“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境外园区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分类引导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建设“一带一路”,企业大有作为。省海外企业集团董事长黄宏亮表示,作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家海外投资企业,海企集团不仅自身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布局推进“四东”战略,还积极帮助江苏企业赴海外投资。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将更高质量“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更深层次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建设“海外江苏”奠基铺路。
放眼全球,越来越多地见到江苏人、江苏企业的身影。其“走出去”形态、渠道日益丰富,积极进行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
从零起步,江苏开发区不仅贡献国内建设发展,也成为“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我省2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2个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中阿(联酋)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产能合作的重大项目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已有16个项目入园,计划总投资64亿元。建设境外合作园区,既能有效解决中国企业境外“单打独斗”所面临短板,实现合作共赢,促进江苏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也可以与世界分享江苏开发区的建设经验,更好造福世界人民。
围绕服务和平之路建设,江苏“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去年9月初,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缔结92对友好城市。同时,推动高层对话、部门对口、智库对接、媒体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友好交流活动,建立完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流合作机制。
秉承开放发展的新理念,2018年以来,我省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成效。
我省全面启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3年来,累计压减钢铁产能1249万吨、煤炭产能836万吨、水泥产能123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1290万重量箱;继2017年关闭落后化工企业1421家之后,去年1—10月又关停882家。
重点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泰州大健康产业体系、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等绿色发展国家示范工程加快落实,长江生态安全带和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保护特区建设全面提速。
规划路径,开放竞争力提档升级
走过40年辉煌,江苏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规划路径、以利再战,成为我省重塑优势、走在新时代对外开放前列的基础和支撑。
构建开放新格局,培育开放新动能,形成开放新优势,搭建开放新平台,创建开放新环境,全省对外开放大会详细规划了我省全面提升开放竞争力的路径。
南京海关关长吴海平表示,在推动江苏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海关肩负报关服务的使命,将切实做到“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配合省委、省政府全面提升江苏开放竞争力。升级开放平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优化,积极支持特殊区域高水平开放,助推高端制造业发展。探索建立先进的海关监管机制,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数据监管”模式,从实物监管转向数据监管,实现更高水平的精准监管、便利通关。
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网络,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是省商务厅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主抓手之一。马明龙表示,将在优化外贸结构、推动外资提质增效、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四个方面加油发力。
早在2013年,焦点科技股份公司就在洛杉矶设立美国公司,正式布局跨境贸易服务领域。随后,中美跨境贸易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收购美国电商平台Doba、跨境B2B在线交易平台开锣上线,在美国加州、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海外仓,助力中国中小企业“出海”。参加全省对外开放大会的该公司高级副总裁李丽洁表示,跨境贸易服务是平台,也是环境,未來焦点科技将勇于担当,在“一带一路”沿线继续布局,稳打稳扎,助力中国产品、江苏制造更好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吉春说,公司销售四成来自外贸出口。未来将按照省对外开放大会的精神,不断加强系统思维,在国家开放政策系统中系统谋划公司“走出去”战略布局,用持续创新来保持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思想再解放,构筑全面开放格局
2018年7月2日,全国首家工商登记与商务备案“一口办理”的外资企业在我省诞生。继外资准入“审改备”改革后,我省加大力度构建外商投资领域准入管理新模式。
同年11月,“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意见的通知”正式出台,对2012年、2015年我省出台实施的相关政策进行“升级”。这是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激发存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新活力,营造外资总部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的红利在我省各领域、各层级全面释放。
2018年11月22日,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这是牛津大学首次在英国本土以外设立的多学科高等研究院,聚焦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健康、纳米技术与功能材料、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
同年8月14日,由武汉大学、美国杜克大学两所高校与昆山市合作设立的昆山杜克大学迎来首届本科生。作为全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该校将为苏州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军人才。
加上此前开办的中国内地第一所世界联合学院———常熟世界联合学院,苏州,不只是我省开放型经济排头兵,还成为开放办学最成功的典例之一。世界名校集聚苏州,既为苏州蓄积强大发展能量,也为苏州推动“由量转质”积蓄动能。
扩大开放,也为多领域人才、技术等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江苏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和“一带一路”产学合作研究院。5年来,该校共培养“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的留学生近1600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
2018年12月19日,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与美国Incyte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和独家开发协议,共同推进“Pemigatinib(FGFR1/2/3抑制剂)”等3种单药或联合治疗在中国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化。
这是“信达生物”继牵手美国“礼来”“Adimab”、韩国“Hanmi”等公司后展开的又一次重大国际合作。这家由海外归国人才俞德超博士于2011年创建的公司,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已成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翘楚。
我省还有大批企业,正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从实际出发,既“引进来”也“走出去”,活跃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
加快“放管服”改革,用开放理念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我省新时期扩大开放的新命题。
作为对外开放“试验田”的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发展模式,开发建设之初就率先将“一站式”服务概念引入国内,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此后又数次升级,优化办理流程系统,整合服务体系,实现逾九成审批业务“不见面”。
近年来,我省实施一系列“放管服”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不见面审批”改革得到中央肯定,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责编 孙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