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华
新四军东进黄海边的部队,针对靠海作战的特殊斗争环境,创建和发展了海防部队,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委派陶勇司令、刘先胜政委率领第三纵队(次年初改为一师三旅)东进(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地区。掘港,海防重镇,东、南、北三面环海,古为倭寇首犯要地。陈毅视察掘港时说:“掘港这地方很重要,是苏北的钥匙,控制住它,对我军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1941年2月,新四军一师东进之后,日军对苏中、苏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并到处建立据点。日伪军欺我新四军没有海军,妄图以优势兵力、兵器将新四军逼入海边予以歼灭。当时,整个通如海启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不但有国民党顽固派和杂牌军,有日伪军,还有海匪,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面对严峻形势,陶勇建议建立新四军水兵,让“旱鸭子”变成 “水上蛟龙”。他向粟裕师长作了汇报,粟裕马上回复“积极赞同”。 其实,粟裕在脑海中,也已确立了建立海防部队的战略思想。他适时提出要创建具有苏中特色的江海平原水网地带与大海进行海陆联防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的,首先必须创建和发展海防部队。
1941年3月,为了尽快夺取主动权,实现控制和占领沿海海面的目标,粟裕在掘港镇束公馆宣布,准备将三旅独立团留守处改成了三旅海防团,首任团长由朱坚担任。1941年4月,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在何家灶成立,负责保卫军区后方和海上的行动。
之所以选何家灶作为创建海防部队的地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何家灶的战略地位重要,这里南起长江口,北至连云港,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都要从这里通过。二是何家灶早就有了革命活动,基础条件好。这里组建过渔盐民自卫队、苏中军区海防大队,老百姓抗敌自卫情绪高。同年11月5日,苏中军区下拨三个警卫连,在何家灶庙场正式建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团。粟裕看到列队的海防战士,高兴地称赞道:“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粟裕对陶勇、吴福海等明确交代了海防团的任务:“首先是为苏中军区开展反‘清乡斗争服务;二是打击敌伪、海匪,保护渔民正常下海生产;三是开辟一条海上交通线,保证物资运输畅通。”
面对干部战士不熟悉水性,没有海上作战经验的情况,粟裕非常着急。他不仅要求部队要加强海上适应性训练,而且还多次亲自去海上指导部队训练。干部战士在攻克晕船呕吐这道难关的同时,积极开展海上军事训练。当时,海防战士手中只有步枪,子弹也不多,手榴弹也很少,除此之外只有大刀。海上的训练难度,显然要比陆上的训练难度大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战士们无论是在打靶、投弹、游泳等主科目训练方面,还是在其他配套性科目训练方面,都练出了一套过硬杀敌本领。
为了壮大海防部队的力量,新四军东进黄海边的部队将收编的孙二富部和陆洲舫部,分别改编为苏中军区海防二团、三团。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于1944年8月7日成立,从此,新四军东进部队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海防部队。南到长江口,北到连云港,辽阔的黄海海面成了海防部队纵横驰骋的战场。日本《朝日新闻》惊呼:“华东沿海从连云港起到上海止,发现游移不定的新四军水兵。”
海防部队一建立,就进行反封锁、反扫荡和打击海匪、海盗的斗争。1941年夏,海防大队长凌海波带领警卫员潘和明,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海匪驻地,向海匪宣传抗日道理。后来,一个王姓海匪头子被感动,表示愿意带着队伍参加新四军。1942年12月,在日军发动对苏中军区实施冬季大扫荡的情况下,按军区命令,海防大队长凌海波率船队,从何家灶出发,将苏中军区后方机关从海上转移到苏北老黄河口一带。这次战略转移,保证了苏中军区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海防纵队成立后,更加大了投入海战的力度。比如,海防纵队的陆洲舫部队在一团配合下,向启东出击,一番激战,俘虏了20多个日本兵,缴获了3只汽油划子。有一次,敌人袭击海防部队的训练场,企图抢劫一门九二步兵炮(苏中军区当时仅有的一门炮)。炮连官兵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奋起迎战,等敌人靠近后,指导员金城下令开炮,三发炮弹发射岀去,两只敌船被打沉。由于这次敌人吃了大亏,以后再也不敢到海防部队的防区来了。
1944年农历三月,各地渔船到吕四渔场开网捕鱼。崇明渔霸兼汉奸仲兆奎匪帮乘机登船打人、抢鱼。苏中军区海防二团团长孙二富迅速带领9只木帆船出击,其他两个海防团也派战船赶来助阵。29只战船分三路夹击,杀得海匪大败而逃。1945年春,正处于黄花鱼汛期,海匪仲炳炎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唆使下,从长江口外前来进犯,企图把新四军海上力量逼走。当时,海防纵队主力全部出动,还有不少渔民也参加了战斗勤务,帮助海防纵队判断气候、水情并掌舵。纵队官兵英勇顽强,每只船都能单船作战,排长顾则圣勇敢地靠上对方船只,把顽匪炸得血肉横飞。狡猾的仲炳炎看到败局既定,便借自身船速快的优势,张帆逃走。海防纵队一直穷追到长江口,有两只敌船因受到撞伤,在仓皇逃窜中沉入大海。
当时,日伪军对苏中四分区筑了长达300多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封锁了沿江沿海所有港口。在斗争形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被服厂、榴弹厂、野战医院、江淮银行及一师机关、分区机关都搬到海船上。一师的军工部、兵工厂搬到了如东何家灶,靠近海防团。海防部队无论是在海上运输軍需物资,还是护送人员,无论是掩护渔民岀海生产,还是同日伪军、海匪开展海上战斗,干部战士都不辱使命。尤其是在反清乡斗争中,海防部队发挥了陆上部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在1943年初,海防团用木船护送陈毅派往上海去执行任务的冯少保,并护送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去上海养病。9月下旬,苏中军区打入日伪军中的“汤团行动”已取得成功,汤团在暴动胜利后返回四分区抗日根据地,海防团在何家灶接送汤团伤员和家属。10月31日晚,海防团配合特务营夺取丰利,孙二富带领机炮连助战,经过4天的激战,彻底消灭了顽抗的守敌,并击退了栟茶等处的援敌,生俘伪团长纪雄以下千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掷弹筒5个,轻机枪13挺,步枪近千支。在1944年6月26日的南坎战斗中,海防部队与陆上部队协同作战,一团六连用7条船将活捉的日军12人和伪军100多人送到三仓河。实践证明,新四军海防部队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及海匪,保护了盐民、渔民和商船的安全,而且也推动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9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改名为华中军区海防纵队,由吴福海担任纵队司令员。1946年3月,国民党企图独霸燕尾港盐场。华中财委书记曾山和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决定,一定要在国民党军队进攻之前将盐抢运完毕。吴福海受领任务后,动员了苏中、苏北沿海船只400多条,民工几万人抢运。海纵40条海船装盐护航,在行驶途中与海匪马洪亮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约用了一周时间,将盐抢运完毕。在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战役中,由位于南京以东长江下游的一线海防纵队汽艇大队为突击队,首先渡江,冲破了敌人的江上防线,为整个大部队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训练大队指战员驾驶着木帆船,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于江面上,往返十多次运送数千名陆军指战员渡江。
海防部队在创建和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干部,这不仅为中国人民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在中国人民海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海防部队的大多数干部进入苏中军区海防纵队的各级领导班子,乃至人民海军的领导层。如三旅旅长、四分区司令员、创建三旅海防团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陶勇,后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华东海军司令员、中国人民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中将。四分区政委、三旅海防团主要决策者姬鹏飞,后为兼任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政委。苏中军区海防团继任团长吴福海,后来担任了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三旅海防团首任团长朱坚,后为海军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三旅海防团继任团长孙二富,后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副参谋长、参谋长等等。开国将帅对这些干部有着高度评价。比如陈毅在高度赞扬陶勇所率领的部队时说:“这个部队善于河川水网、夜间和运动作战,善于阻击野战,到山东后,又善于攻坚战,战术比较全面,在华东战场做出了贡献。”。
苏中军区海防大队、海防团、海防纵队是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