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摘 要: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受现代社会分工及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尚有缺失。作者既是一名班主任,又是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如何将“三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 中职班主任工作 三生教育
目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多数人认为中职学生唯有专业过硬,才能顺利就业,教学工具化、功利化色彩变得越来越浓。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存在文化素养贫乏的现象,更多的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生命价值不清晰。笔者所在的粤西职校中,根据观察,发现85%的学生平时表现为自卑、厌学、不乐于和不善于人际交往、无目标、无竞争意识、沉迷虚拟世界、沉迷手机游戏等多个方面,缺乏应有的青春活力,此外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无助和无力感。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如何使得中职学生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活。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合“三生教育”具有可行性及实践性。
一、为何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三生教育”
2010年,国家教育部公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生存、生活、生命教育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担任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深感压力和责任之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反思,如履薄冰。学生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令人担忧。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关口,心理和生理发展激烈,行为上、思想上从不成熟趋于成熟,自我意识逐步强化。然而,他们对待自我态度、人际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往往与原生家庭及个人经历有关。我所接触的学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比例较高,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与孩子沟通,他们在成长中缺乏关注与被爱,产生习得性无助。有些学生常年留守家乡与老人一起生活,缺乏家庭教育,生命意识薄弱。
此外,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升学的挫折、家长的失望等,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弱,生命价值模糊。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体会到语文教学与“三生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学中融入三生教育。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合“三生教育”的途径
(一)“三生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绽放光彩
1.打造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班会课等班级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召开班会课以传达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任务及班级日常管理的交流。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显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班级管理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让学生有归属感。中职生在校时间多,多在教室和寝室。班主任是一班之长,有责任带领学生打造和谐的班级,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多构思,定期布置不同主题的教室文化,美化寢室,组织学生定制个性成长足迹、个性签名、活动照片墙,分期分任务制作美篇、视频,积累学生的点滴,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富有朝气,于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心理。
2.体验式班会中领悟生命意义
体验式班会有别于传统的班会课,根据学校主题班会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参与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笔者曾设计“生活技能大比拼”一系列活动,如“包饺子”“水果拼盘”“我的设计我做主”“我的美食你来品”等,通过这些实践生活课程及活动的设计过程,学生不仅仅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还有利于培养沟通能力、采购记账、规划设计等综合能力。在体验中,学生彼此关心、合作交流。
再如,谈到毒品危害问题,我们学校特意邀请了警官来校进行讲座,有的学生有幸到戒毒所及监狱里参观,通过走出课堂,通过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体会生活之来之不易,同时明白生命的脆弱,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达到有效的德育目的。
笔者积极参加红十字会的急救员培训,并考取了证书。在班会课上,将学到的实战经验与学生们分享,设计情景模拟,如防溺水,防台风、地震,急救现场等,选择课前排练和临场发挥等方式,让学生在演练中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二)依托语文教材,探寻人生价值。
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良好的心态、提升人文素养。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授,还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课外延伸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既是一名班主任,又是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素材结合班主任工作实现三生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唤醒学生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实现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目前,我校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其选材广泛,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挖掘三生教育资源。如在讲解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课文时,文中的老画家贝尔曼老人是那样崇高、无私,学生在学习中会拥有多么美丽的心灵体验。笔者通过利用教材中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赏读,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生命之美并涌动美好的情愫。又如《紫藤萝瀑布》,通过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永恒、顽强、美好,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生命深沉的探寻。
在生存教育中提到的“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教材中都有所反映。比如《看云识天气》,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春》《济南的冬天》则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赞赏。《寂静的春天》《小河殇》《雨林的毁灭》等文章,从环保方面出发,号召人类要珍惜和保护当下的生态环境。其中在讲解舒婷的散文《小河殇》时,笔者播放了央视大型环保调查纪录片《水问》,镜头里记录着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并展现了城市中的用水节水的困窘,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现状不得不令我们警醒。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意识到水生态环境的状况。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道德与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