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静 胡晓伟
摘要:在高师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视唱练耳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视唱练耳的教学与训练过程里,“练耳”的内容更是尤为重要。“练耳”指的是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即借助“人耳”对音乐要素的捕捉。听觉训练中,和声的训练较其他“练耳”内容稍显困难,因此,探究正确有效的和声听觉训练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练耳”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这一目的,本文試从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和声听觉能力的方法:注重和声听辨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声部听辨思维习惯;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注重理论知识主导的和声听觉训练;借助音乐作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和声听觉 和声思维 技能指导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103-02
视唱练耳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一课程的训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唱谱”能力和“人耳”对音乐元素的捕捉能力。
想要较好的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实有着较大的难度,毕竟,听觉训练不仅需要准备细致严谨的教学内容,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训练耐心。由于笔者对于这一学科有着多年的专业经验,时常对于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做出个人的思考和总结,以求能够在本文的内容中,试探究能够更好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和声听辨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声部听辨思维习惯
众所周知,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往往比个人天赋更为重要。在任何一门专业课学习中,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可以解决百分之八十的学习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视唱练耳的课程教学时,首先需要强化“听觉思维”和“听觉习惯”的概念,即训练学生有着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端正的学习态度、符合逻辑的听觉思维,并保持合理有效的“听觉习惯”。只有准备好了“学习状态”,在视唱练耳课程的和声听觉训练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听辨的能力,以提高听辨和声(音程、和弦)的准确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增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辨思维的内容,并适当引导学生参与需要结合“听觉思维”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觉思维”的能力。毕竟,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不稳定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声听辨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尽量减少无关的、单一和声听辨训练。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目的绝非是学生能否“准确地听(唱)出音程或和弦音高、音名”,这一课程真正的训练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视唱”和“练耳”的课程训练,具备更准确、更好、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分析和表达音乐作品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设计是尤为重要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学思维的调整和变化,足以使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新的教学思维中,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调整使得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音程感练习和整体的和声感体验,这样的学习体验不仅对传统的单一训练模式是一种颠覆,更能够结合音乐基本理论的指导,强化学生对音程与和弦性质的听辨效果。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和声听觉,才能够建立准确的调式感,而这一崭新的和声听觉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调式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分调性的的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和声思维,从而为多声思维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注重理论知识主导的和声听觉训练
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强调基本乐科教学思想的重要性,并将这一思维合理有效的渗透于听辨思维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乐科(视唱、练耳、乐理)的综合能力。
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和声听觉训练中,“练耳”的部分十分重要。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和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笔者看来,将各门课程所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的比较、归纳、总结听觉训练的教学内容,并辅以针对性强的技能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譬如,在“和声功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解释“和声功能序进的规律”,即“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虽然教材上的内容只有寥寥数十字,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和声功能”的概念性的规律,更要具备认知和声进行中的律动感和区分和声进行中的倾向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和声进行“解决”。
而在“和弦”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绝非是学生会分析和弦的结构和转位变化就可以了,学生还需要体会“主和弦”的“稳定的终止感”“下属功能和弦”与“属功能和弦”倾向性的差异性,并能够区分属功能和弦对主和弦的倾向性要强于下属功能和弦对主和弦的倾向性。究其原因,是由于属功能和弦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音——导音。在音的组合、进行中,七级音——“导音”具有强烈的解决到主音的迫切性。虽然下属功能的和弦也有需要解决的倾向性,但是这一解决的必要感和迫切感远远若于导音,因而,下属功能的和弦在进行到主和弦的过程中,音乐的迫切感明显削弱,从而呈现出较平和、较温柔的旋律进行感。
可以说,作为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不困难,但是,想要更好更快的训练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辨能力,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笔者看来,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才能够达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更上一层楼。
三、借助音乐作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笔者认为需借助其他的和声听觉训练手段,以达到实现学生“听得见”“听得快”“听得对”和“听得好”的目的。借助多年的个人成长和专业经验,笔者认为,在听觉训练的过程中,结合“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和声听觉能力。
(一)“音乐思维”的积极作用
“音乐思维”对于指导学生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理解音乐作品有着积极地作用。笔者认为,在和声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可结合多种多样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训练“音乐思维”,从而强化“听觉思维”,继而带着“听觉思维”去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譬如,为有效的提高“和声听觉”,在听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听辨和声色彩、和声功能甚至和声在进行和变化中对音乐的推动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练耳”效率。
(二)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
在和声听觉的训练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中和声的听辨、听记活动,并加以书面的总结,思考音乐中进行的妙处,看看能否试着做出类似的和声创作。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教學活动中,有必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其中,对于仅仅能够完成听辨的学生,要加以指点和鼓励;对于能够做出准确记录的学生,要做出纠错和认可;对于能够做出书面总结甚至有个人思考的同学,则要给予表扬。
结合针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效果更明显。如此一来,和声听觉训练不仅仅是训练性的教学,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不同和声在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差异的音响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和表达音乐作品。
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不是一天能够达到的,和声听觉的训练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策略、设置教学目标、搭配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高师视唱练耳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和声听觉能力,更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专业的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师岗位上更好地展现个人能力,而这,也是注重和声听觉训练策略的更为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雅芝.谈高师视唱练耳课和声听党训练的误区及教学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01,(02).
[2]张婷.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合并教学[J].黄河之声,2017,(03).
[3]安亮山,刘诚.音乐听觉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孙从音,范建明.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