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玲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更是将儒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宋江身上,作为梁山首领的宋江,可以说是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典型代表。
一、忠义文化认知
(一)儒家“忠义”基本思想
“忠义”是儒家有关君臣关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思想和主张。忠义不仅是为君主服务的最基本准则,也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之一。孔子早已有忠君的思想,后来荀子和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忠君”思想,使忠君成为无条件、绝对的服从,即所谓的“愚忠”。“义”是指正确合理的行为,仁、礼、信是义,忠更是义,因此“忠”是“义”的内涵之一,这也是“忠义”常被连用的原因之一。先秦儒家之所以提倡忠君,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大臣不忠不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为所欲为,这也是“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儒家认为,只有臣民忠于君主,他们才能团结一致、国力强盛。没有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天下将会大乱。
(二)忠义伦理的发展轨迹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忠义”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词。“忠”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为人谋而不忠乎”。“义”一词也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如《周易》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时,两种内涵的差异并不大。然而,汉代以后,“忠”开始专指对君主,“义”开始具体指向朋友、兄弟、夫妻、邻里,更多地指向非血缘感情,这显然是汉代“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忠”与“义”的结合最早见于南朝宋范华的《后汉书》“忠义获宠,古今所同”。由此可见,“忠义”的内涵是在两者有显著区别的基础上合成的一个词。因此,它是兩种内涵、两种伦理体系的并置与互补。
需要说明的是,“忠”和“义”在合二为一之前,也有自己的伦理体系,如“忠孝”制度和“仁义”制度。从词义演变的角度看,“忠”源于“孝”,即由孝到忠的逻辑延伸;“义”是仁的演化,即义在仁的逻辑上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平等性。由此可见,在“忠义”这一主张的提出和加强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倾向。
(三)忠义的矛盾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人们不难发现忠义在内涵上的几个特点和矛盾。一是在忠义的内涵中,既有等级观念又有一定的平等意识。平等意识与等级意识的共生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构成了忠义内涵上的张力,而且暴露了忠义思想上的内部矛盾性。二是忠义的结合及其内涵的演变,既有简单的伦理观念,也是国家意识形态介入的产物,所以带有封建统治的一面。因此,忠义是哲学与统治的有机结合。三是忠义相结合丰富和完善了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但扰乱和影响其他伦理思想体系。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被古典文学作品所记录和揭露。为什么忠诚总是导致悲剧?这与忠义内涵的矛盾有关。
二、忠义观的不同体现
(一)儒家忠义观
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文化,这种想法是与“忠君”的观念密切相关的,儒家的治理思想是君臣辅佐君主治国,而不是取代帝王来治理天下。在传统儒家文化中,狭义的“忠”是指对帝王的忠诚,广义的“忠”是指忠诚和奉献。“义”的意思是“合理”和“正义”。由于“忠”“义”的观念提倡人的忠、顺、义,历代帝王都大力提倡和推崇忠义思想来巩固他们的封建专制统治。
(二)水浒忠义观
《水浒传》中,忠义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忠”和“义”历来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的一个重要范畴。小说作者施耐庵正是沿着这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把《水浒传》写成了“忠义传”。《水浒传》中的“忠”主要是指忠于大宋皇帝,宋江对大宋皇帝绝对忠诚,反映出宋江等人的起义只是针对朝廷奸臣,不反对皇帝,这非常类似于儒家忠义观的概念,是对儒家忠义观的继承。同时,“忠”也包含下属对宋江的服从,又明显带有江湖气息。梁山的108位英雄虽然各怀绝技,有的还是朝廷大员,但都对宋江心悦诚服,宋江凭借的是他的忠义观及其人格魅力,他宽宏大量,仁爱重义,待人谦恭,不求名利。《水浒传》中的“义”更侧重的是江湖间的“义气”,这种“义气”在长期受压迫的人民之间显得更加难得和珍贵,已成为人们相互信任、依靠的一种重要道德力量,成为团结梁山众头领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忠义文化在宋江身上的体现
(一)宋江的领袖人格形象
归纳一下,在《水浒传》中,宋江的领袖人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宋江具有非凡的领袖气质
宋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却长期郁郁不得志。这种情绪在他成为囚犯、流落江州时得以爆发。宋江独自一人在浔阳楼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随后在浔阳楼上题诗“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后来,黄文炳读到这里,更将宋江的心境定格为“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2.宋江精通权谋之道
宋江初上梁山,晁盖“盛情”邀请宋江坐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宋江很理智地坚决拒绝。随后却悄悄地在梁山进行了人事安排,包括首领晁盖在内的众多头领毫无异议,其实是大家默认宋江对梁山的首要领导权。
3.宋江有“识人”的能力
作为一个领导者,宋江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得力助手,人尽其能为宋江所用,这与宋江的慧眼识人是分不开的。宋江每要做事,调兵遣将,总是有条不紊,就是因为他已经深知梁山各个头领的所长。
4.宋江是一个能担当的人
透过刘高妻子之眼,可以得知宋江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黄矮汉子”,其相貌实在无英雄气概,却时时能给人安全感,这也是宋江能作为梁山首领的手段。
(二)宋江忠义的体现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最能体现忠义主旨。作为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宋江俨然是“忠义”的化身,是作者忠、义、孝理想的结合体。
1.宋江的绰号显示了他的英雄主义和侠义之气
宋江字公明,绰号有三:一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求孝道,对待朋友讲求义气;二是“及时雨”,主要说他慷慨大方,帮助他人、接济朋友;三是“呼保义”,与他的官衔有关,反映了宋江对朝廷的忠诚态度。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他“自幼学儒,长而通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在县衙做押司小吏,懂得律法,有守法习惯。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了枷锁,当别人要打开枷锁时,他说不能,因为这是国家的法度。
3.宋江是一个仗义英雄
他义放晁盖,在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了。生辰纲本就是搜刮百姓而来的不义之财,劫富济贫本是江湖道义,铲除社会疾瘤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道义要求。但事后,
宋江从内心又觉得对朝廷不忠。
4.宋江上了梁山成了义军首领之后
宋江说自己文武并无过人之处,最后却能成为首领,这是因为他结识众多江湖好汉,但凡有人投奔,无论高低贵贱一律接纳。别人问他求取钱物,他视金如土、尽力资助,义不推辞,便以此聞名,被称作及时雨宋江。
5.宋江接受招安后,成为朝廷的忠臣
宋江的想法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保护国家安全,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同时把梁山的大旗“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义军首领变为朝廷顺臣,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6.宋江和梁山众好汉悲剧的结局
宋江征方腊后,108位英雄还剩27位,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但朝廷并不信任他,还是要加害他。宋江死前,唯恐李逵造反,便将李逵毒死,便是舍义取忠。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行侠仗义、高居梁山首领,招安后身为朝廷忠臣却悲催而死。可以说宋江一生是成于“义”,而败于“忠”。
(三)忠义对宋江人物的塑造作用
“忠”和“义”本来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宋江的“忠”是对朝廷的“忠”,而宋江的“义”是对梁山英雄的“义”。但梁山的英雄们都是受朝廷迫害、逼迫,不得已才上梁山的,他们对朝廷有着强烈的仇恨。因此,梁山好汉和朝廷之间存在着非常深刻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宋江的“忠义两全”只是他的幻想,并没有现实基础来实现。正是因为忠义的内涵是不同、相互对立的,所以很难两者兼得。要义就会舍忠,要忠就难做到义。从宋江身上,人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宋江的性格是在忠与义的矛盾中曲折发展。
四、悲剧结果与忠义的关系
接受招安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儒家道义思想的拥护者,能为兄弟们寻求一个报效国家、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出路,这也是宋江作为“大哥”的一个愿望。在他看来,只有招安,才是实现“忠”与“义”统一的最佳途径。宋江复杂的矛盾心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他官本位的思想。宋江接受招安后,他带领众兄弟帮助国家抵御外敌,消除内患,对朝廷实现了“忠孝”。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宋江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伤。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宋江的“忠”未能赢得皇帝的信任,甚至都没起到反贪官污吏的效果,在奸臣高俅等人的挑拨下,最终宋江也被毒死,正是印证了这句话“英雄豪杰多受奸佞小人所害”。但为了彻底显示自己的忠诚,防止李逵再次因为自己的死亡而起义,他选择亲手毒死自己的兄弟。此时,他选择了“忠”,放弃了“义”,使众梁山兄弟成为“忠君”的牺牲品。
忠与义贯穿宋江一生,反反复复。如前所述,他的忠义从属于不同的主体,主体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二者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很少有像宋江这样只反对贪官而不反对帝王的人。他的反抗本身就是对忠诚的背叛,宋江的双重性格把自己扭曲成“不伦不类”,即“不忠不义”。
(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