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弃文从商”现象

2019-06-14 08:57孙潇
牡丹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书经商蒲松龄

蒲松龄耗尽毕生精力著成了《聊斋志异》,其中多篇写到了“弃文从商”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作者的主观因素与社会的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人在投身商海后,仍保持好学本色、恪守纲常、善于经营,将科举梦寄托于后代。书中多次出现的“弃文从商”现象是作者有意为之,此类情节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倾注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为基础,融入大胆的夸张与虚构,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异色彩的世界。纵观全书,在四百多篇的故事中,有近两成的篇目讲到了文人士子放弃学业转而投身商海,这些故事看似寻常,实则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多个方面,引人思考。

一、“弃文从商”之现象成因

《聊斋志异》这部志怪文言小说,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讲述了一系列人与妖鬼花狐的爱恨情仇故事。其中,文人书生形象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经历读书,参加科考屡屡不中后,转身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纷纷“弃文从商”,都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蒲松龄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蒲松龄的作品中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弃文从商”现象,与他自身的家庭生活背景密不可分。蒲松龄出身于书香之家,世世代代以学业为重。其父早年勤奋好学,在多次赴考求取功名不得后转身走上经商之路,从商几十年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随后,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子女的增加,他放弃了经商,亲自在家教导子女读书,将科考中举的希冀寄托在子女身上。

蒲松龄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表现出自身的文学天赋。他刻苦好学、满怀热情投身于科举考试,却屡屡失意。直到年过古稀,才考上岁贡。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科举和生计而忙碌。家庭环境、科考经历,使蒲松龄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弃文从商”的影子。这些故事既是其父人生经历的缩影,也是他面对考场失意、生活艰辛后的体悟。

(二)客观因素

《聊斋志异》写的虽是鬼、狐、妖、怪,却都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其中多次出现的“弃文从商”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回看中国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走向繁荣,商人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古人重视家族血缘,“子承父业”的观点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许多文人到了一定年龄,最终回归家庭,从事商业活动。另外,读书人不善农耕,多次赴考的费用无疑为家庭增添了负担。再加上明清之际官场的黑暗腐朽,使得出身寒门的有志之士,即使是腹有诗书,也无法通过科考实现人生理想,迫于生计而走上弃文从商之路。

二、“弃文从商”之人物特征

蒲松龄笔下的士人,放下笔墨,步入商界。他们有的是迫于生计,有的是受科考落榜的打击,投身商界寻求自我满足感,赢得众人的认可,还有的是为了继承家族事业。但是,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人们都能看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一)保持本色,喜爱诗书

《聊斋志异》中“弃文从商”的士人虽然走上经商之路,但仍保持着书生的本色,醉心于书卷。例如,《小二》一卷中的赵小二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凡间女子,在逃离白莲教后开始经营琉璃厂并且经营得当、富甲一方。功成名就的她与丈夫闲暇之时总会“烹茗着棋,或观史书为乐”。又如《白练秋》中的慕蟾宫,因父亲的不支持而随父从商,但只要父亲不在身边,他就会诵读诗书。《刘夫人》中的廉生,经商也不忘书本,结交的好友也多是读书人。

(二)恪守倫理,仁义皆备

与一般追名逐利的商人不同,早年饱读诗书的士子在经商后会自觉恪守伦理,他们讲求仁义。《王成》中的主人公王成,面对银两被偷,没有听人怂恿去告官而是感叹“此我数也,于主人何干”。他们遵守孝道,若是不孝,喜爱诗书的慕蟾宫怎会听从父亲之言,奔走经商。若是不仁,赵小二怎会把钱借给村里最贫困的人家,还出资收购野菜,在灾年救济百姓。他们以自身行动,将书卷中宣扬的纲常伦理、为人准则,完美诠释。

(三)管理科学,经商成功

那些“弃文从商”的士人后来多是经商成功,有所成就。他们成功的原因也都要归根于他们通过读书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识,懂得科学的经营策略。在赵小二的工场里,看不到好吃懒做的闲人,她与丈夫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并且她的工场赏罚分明。与传统的主人与雇工的上下级关系不同的是,他们时常摆设酒宴,与大家一起饮酒欢唱,通过此类的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人们更加团结。她的经商事迹给当时乃至后世的商人以深刻启迪,她独特的管理策略放在今天仍然十分通行。

三、“弃文从商”之价值意义

《聊斋志异》中的士人“弃文从商”,无论是因生计所迫还是遵循父命,考场失意、经商寻求人生价值,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子从事商业活动,这无疑为商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文人们见多识广,善于接受新兴事物,懂得科学的管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又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此外,文人的加入壮大了商人队伍。他们素质较高,秉持着传统儒家思想,以自身行动诠释中国传统美德,这对改善商业风气而言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聊斋志异》中的书生,通过自身努力经营,摆脱了贫穷的困扰,有的甚至富甲一方,赢得社会上的肯定,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蒲松龄在全书中对这些儒商持有肯定的态度,这与他的“左商右儒”思想密不可分。他借助小说点醒文人士子,可以先解决温饱,然后再投身科举、积极求仕,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最后,《聊斋志异》通过写“弃文从商”现象,揭露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阴暗面,批判了不公的科举考试制度。作者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寄情科考而不得中的文人士子的深切同情,又寄托了对他们的美好祝福,还有对自己一生科举之路艰辛的感慨。可以说,《聊斋志异》虽写鬼怪,多灵异,却又如同明镜,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后人了解研究历史、社会民情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聊斋志异》以传奇笔法写怪异之事,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作者着笔描写“弃文从商”现象,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寄托了个人情感。其中的文人虽从事经营活动,但仍保持着读书人的美好品质,他们推动经济发展,净化商业风气,揭露社会现实、寄托作者情感。研读此类故事,有利于深入感受历史,了解世人心态。

(青岛大学)

作者简介:孙潇(199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诗书经商蒲松龄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蒲松龄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
读旭宇《诗书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