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旻
北京地理条件究竟好在何处?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最北部。以北京为中心,往北望去三面环山:西面是沿着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延伸过来的太行山的北段,北面和东北面是燕山山脉。燕山山脉仿佛一张弯弓,向东北延伸而去,横亘在蒙古高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而当其继续向东逶迤到渤海之滨后,又将东北大平原和华北大平原分隔开来。北京一带可谓中原地区北境的大门。13世纪初,蒙古大军南下攻金,几次兵进居庸关。金人严兵守隘,冶铁锏关门,布铁蒺藜百余里,一时间将蒙古军的兵锋阻挡于关前。
往南看,就像宋朝大臣吕中所哀叹的那样:“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从地理上看,北京地处中国大陆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处,其地势高于南部平原。北兵南下时,可以乘势就高趋下直接杀入大同盆地,继而兵进汾河谷地攻取太原、河中。若再南下或东进,又是从黄土高原就高趋下直扑华北平原。可以说,马足一动,不到黄河,再也碰不到难以逾越的地形了。公元11世纪,契丹铁骑南下侵宋,迫使北宋签城下之盟,走的便是此路线;12世纪,金国灭北宋时,大将完颜宗望也是由此路线南下太原。1215年,蒙古军夺取了金国的中都北京,蒙金战场上即刻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成吉思汗四处出击,竟成破竹之势。蒙古军在半年时间内疾风骤雨般夺取了862座城池,将金国黄河以北的土地几乎悉数占为己有。反过来,只要北京不下,则北兵即使进入河北平原腹地,也难以站稳脚跟。917年,耶律阿保机统率契丹铁骑30万南下,围攻幽州城200余日,始终难以破城,只得悻悻北归。契丹人要夺取这里,最终依靠的还是“儿皇帝”石敬瑭的慷慨“馈赠”。
如果再从交通上看,便利的交通使得北京不仅成为中原与西北草原、东北地区相沟通的陆路枢纽,还使得北京有了号令全国的条件:京杭大运河将华北平原与江南财赋区连接在了一起,北京可以依靠赋调、漕运,满足自己的经济需要。而地近海口(天津、塘沽),使得北京便于与江南沿海各地及国外联系。如此,陆路、水路、海路同时并举,北京也便有了控制全国的能力。与北京相比,南京、杭州虽富庶,但却地处东南一隅,素来号称“偏安”。西安(长安)、洛阳虽“气势完固”,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建都史长达千年以上,但在经济重心倾向东南后,那里获取江南赋税的便利程度远不及北京,无力承担帝都的军国所需。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其贵为首都的政治身份。这一点在明清之际表现得十分明显。明、清双方,乃至李自成起义军,看中的都是北京作为帝都之于全天下的象征意义。
实际上,北京作为首都,是政府中枢的所在地——这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侵略者逐渐发现,大清帝国的通商口岸虽然分布在东南沿海,但两广总督也好,两江总督也罢,在清朝的官僚體系中仍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即使英军的战舰已进迫江宁(南京)城下,清朝的前线官员依然必须按照紫禁城发出的指令行事。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为了用武力迫使清廷接受不平等条约,悍然从广东北上,派遣两万余名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由天津直趋北京,在城内大肆抢掠,并焚烧了圆明园。到1900年,八国联军又一次占领北京,迫使慈禧太后仓皇“西狩”。1900年8月28日,侵略者甚至在帝国皇家最核心的禁区举行了“阅兵”。正是在占领北京这一政治中枢的情况下,侵略者才迫令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1860年)与《辛丑条约》(1901年)。
到了民国前期,北京仍是北洋政府的首都。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虽早已失去了号令全国的能力,但“北京政府仍代表国家的概念”作为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政府,北京政府不仅能提供各路军阀急需的统治合法性,还有更加现实的军事经济意义:历年的海关税收在偿还完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后,由外国人掌握的总税务司交予北京政府支配(称为“关余”)。与此同时,北京政府还有举借外债的权力。这些为掌控北京的军阀提供了穷兵黩武必不可少的资金。1918年,把持北京政府的皖系军阀段祺瑞,以中央政府名义向日本大借外债,前后共计八笔(“西原借款”),总计1.45亿日元,建立一支有三个师和四个混成旅的参战军(边防军)。这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一支军队,也是段氏寄予厚望的私人武装。
1928年,国民党“二次北伐”之后,宣布迁都南京。但是,北京(改名北平)仍与南京、上海同属国民政府的直辖市。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管辖河北、察哈尔两省与平津两市)在北平设立。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保管处也设在北平,南京政府外交部还专设驻北平办事处。正是因为北京仍保有我国北方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地位,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才将北京视为侵华战争的第一个侵占目标(1937年7月29日北京沦陷)。
1948年11月29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北平20万国民党守军在解放军的严密包围下,完全陷于绝境。由于我方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的解放,意味着国民党政权在华北统治的全面崩溃。
近代以来,尽管北京始终作为政治中枢存在,但或许有人会问,在人类早已发明飞机大炮乃至火箭、导弹的情况下,北京的地理条件究竟还有多少优势。诚然,古籍中所说的北京“形胜”,更多是针对冷兵器时期而言。自从元末以来,火药、火器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用,即使一时尚无法完全取代弓箭、刀枪等冷兵器,也已经对军队的战术运用造成了重大影响。“红衣大炮”在明清之际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就是一个例子。新式火药武器的威力,使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攻方,从而大大减弱了北京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对战争的影响。
但是,近代的技术进步,在另一个角度又强化了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化的交通。铁路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杰出成果,它的兴建,不但对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工业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提高军队机动性、增强后勤物资运输能力及边海防建设,都有极大裨益。此外,铁路网的修建和完善,还可极大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和战略地位。二战中,纳粹德国将侵苏战争的目标指向莫斯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莫斯科是苏联全国的交通枢纽,所有铁路汇聚之地。首都一旦落入德军手中,就意味着苏联统一的后勤和军队运输体系不复存在。
一个世纪以来,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突出。北京的首都地位,加上北京所处华北、东北、内蒙古三大地理单元之中的重要内陆地理位置,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交通枢纽。这一点只要看一下眼下的全国铁路网,便一目了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在军事地理上的地位,只会变得愈加重要。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