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的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评价——以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为例

2019-06-14 08:00:44郑万腾刘秀萍李雨蒙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生产率情报

郑万腾,刘秀萍,李雨蒙

(1.衢州学院创业学院;2.南昌工学院商务贸易学院;3.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知识交流是知识产生、传播、融合转化,最终实现学习交流、知识共享的一个过程。文献是知识主要的表现形式,学术期刊是文献的重要载体,是学术资源传播的主要渠道,不同学术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充分地引导了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实现了知识的交流和演化。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看,探究学术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有利于正确考量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广度和学科扩散能力,能够为主办单位合理评判期刊学术交流现状、优化发展路径、提高办刊绩效提供意见参考,为学术期刊知识创新平台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结果发现,目前关于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研究较少,学者们对于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 通过系列模型对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进行定量测算,主要有DEA (BCC、CCR) 模型[1-6]、DEA 交叉效率法[7-9]、SBM 模型[10-12]、SFA方法。[13-14]② 探究影响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因素,如张垒[4-5]、万莉[11]、王惠等[12]的研究。③ 探讨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绝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相关指标:在投入指标上,更多的学者选择期刊载文量[1-4,8-14]、篇均引文量[3-4,9,11-14]、篇均参考文献[2]、篇均作者数[2]、基金论文比[1,8-11,13-14]等,而少部分学者选择单一指标,如李琳等[7]仅选择来源文献量作为唯一的投入指标;在产出指标上,更多的学者选择篇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学科扩散等指标。[1-4,7-14]

综上所述,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研究,但整体研究尚未成熟且研究的时间跨度小,缺少对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动态演化规律的描述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利用超效率DEA-Malmquis模型对2007-2016年18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算,辅以时间序列动态演化的深度刻画,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度《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1 指标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设计

为了科学、系统地对图书情报类学术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算,考虑指标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本文参考张垒[2-4]、吴美琴等[10]、万莉[1,11,13-14]等的研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系列指标,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确定如下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在投入指标方面,选择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和基金论文比3个指标。① 来源文献量指期刊当年发表全部论文的篇数,反映期刊所刊载知识量的规模,体现了知识投入的富裕和广度;② 平均引文数指篇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目,反映期刊知识投入的厚度和深度;③ 基金论文比指当年所有论文中受到各类基金支持论文的占比,反映期刊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

(2)在产出指标方面,选择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学科扩散4个指标。① 总被引频次指期刊当年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反映期刊被关注和使用的程度以及在学科知识交流中的学术地位;②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惯用指标,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③ 引用刊数指引用该期刊的期刊数目,反映期刊被引用的范围;④ 学科扩散指该刊被引用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重。

1.2 研究方法

超效率DEA模型的产生是为了解决BCC和CCR模型中DEA有效DMU无法二次排序的问题。基本思路是:对于DEA有效的DMU,超效率模型对其生产前沿面进行二次计算推移,使其效率值超过1,并且可以进行比较排序;对于DEA无效的DMU,超效率模型不会更改其生产前沿面,保持其效率值不变的状态。这样一来,可以根据效率值对所有DMU进行有序排列,便于对比分析。[15]具体演算公式如下。

其中,θ为超效率取值,λj为决策变量,S-,S+为松弛变量,Xj(j=1,2,…,n) 和 Yj(j=1,2,…,n) 是投入和产出变量。

Malmquist指数是在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构建的,可以用来考查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本文用Malmquist指数考量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特征,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Dt(xt,yt)和Dt+1(xt+1,yt+1)分别表示在将t期数据作为参考的基础上,t期和t+1期DMU的距离函数。Malmquist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effch)和技术变化(techch)两个部分,技术效率变化可再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全要素生产率等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变化的乘积。技术效率变化反映的是DMU相对效率的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表示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引起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指投入规模的变化引起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变化指生产技术的移动,表示技术进步与创新。具体分解公式如下。

2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2.1 知识交流效率测算结果

根据超效率DEA模型的基本思路,利用EMS1.3软件对2007-2016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算(见表2)。

从纵向均值水平时间演变趋势看,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整体上呈现的“1值”附近上探下潜“锯齿形”波动的状态,2009年下潜到最小值0.935,2010年上探到 1.147,相差 0.212。除2007年和2009年之外,其他年份表现出DEA有效形态,且2016年取值比2007年高出0.185个单位,说明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投入与产出逐渐呈现良好互动,期刊知识交流、传播和渗透能力得到提升。

表2 2007-2016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测算结果

从横向均值对比看,《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论坛》《情报科学》《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工作》这7种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位列第一层次,且2007-2016年全都处于DEA有效波动演变的形态。虽然《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双月刊,期刊载文量偏低且审稿周期长,但是作为教育部学科评估认定的A级刊物,审稿环节把控严格,论文质量较好,具有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竞争优势明显。

处于第二层次的是《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论坛》《情报科学》《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工作》,这5种期刊的整体均值水平都是DEA有效形态。其中,《图书馆学研究》在2010年达到峰值4.465,受个值影响,其整体均值水平位列首位,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图书馆学研究》审稿周期20天,作为半月刊其每期刊出文章17篇左右,载文量高、知识投入规模大;同时,其总被引频次均值达到3,032.6次,与引用刊数、学科扩散等指标并列第六位,知识产出亦初具成效,知识投入与产出形成较好的耦合协同状态。《图书馆论坛》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是月刊,这两种期刊每期刊出20-30篇文章,期刊载文量中等,但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处于末位,知识投入渗透规模不够,且产出的三项指标也不尽人意,知识传播和引用收效甚微,但两者恰巧处于低值耦合协同状态,所以整体知识交流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情报科学》是情报类期刊中知识交流效率最高的期刊,投入和产出收效显著,但是平均影响因子仅为倒数第三,因此总体效率水平处于排位不靠前的DEA有效状态,需要大力提升影响因子指标,提升学术影响力。《图书情报工作》为半月刊,每期刊出15篇文章,总体期刊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处于首位,但影响因子不够显著,因此知识投入和产出处于高值耦合协同状态,知识交流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

位列第三层次的是《图书馆杂志》《情报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图书与情报》《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整体知识交流效率介于0.710-0.999之间,都处于DEA无效状态。其中,《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交流效率小于0.8,处于末位。《情报学报》是JST、CSSCI、CSSCD等众多索引目录来源期刊,学术质量水平较高,但是审稿周期长达3-4个月,每期只发表9篇文章,且在2003-2012年没有被中国知网收录,因此知识投入、传播、扩散能力受限,整体知识交流效率处于劣势地位。《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理论与实践》在知识产出指标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整体知识交流效率不是很显著。《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情报知识》都是双月刊,受限于期刊载文量,容易流失优质稿件,因此知识投入过于单薄,效率低下。《国家图书馆学刊》的期刊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学科扩散等指标处于垫底位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平均引文数和影响因子处于垫底位置,《图书馆杂志》的基金论文比处于垫底位置,因此这三本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较低;《情报杂志》审稿周期长达3个月,影响因子较低,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还不够成熟;《图书馆建设》近一年来只有4个栏目,稿源类型单一,知识投入类型不显著,整体知识交流效率处于DEA无效状态。

2.2 知识交流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分解

根据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的基本思路,利用Deap2.1软件对2007-2016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进行测算(见表3)。

表3 2007-2016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2007-2016年,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历经了先降后升再降的波动起伏状态,但整体变化均值上升3.2%,说明在研究期内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总体增长的趋势,这与表2超效率DEA计算结果表现一致。

从结构上看,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上升0.7%,技术进步变化均值上升2.6%,表示技术进步变化是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驱动因素,说明在采编系统的不断升级、电子数据库协同共享的支持下,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生产和传播效率更为显著。纯技术效率在2008-2009年、2011-2012年、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其中2014-2015年下滑最为严重,达到4%,但整体均值缓慢上升,平均上升0.4%;规模效率在2008-2009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出现下降态势,其中2008-2009年下降最为显著,达到7.1%,整体均值仅上升了0.2%。

从递增主导贡献年份看,规模效率变化占5个时间段,纯技术效率变化占2个时间段;从递减主导贡献年份看,规模效率变化占2个时间段,说明规模效率变化滞后是技术效率变化迟缓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应进一步提升知识投入规模,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加大文章的刊载量,提升整体的知识交流技术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纯技术效率虽然不是主导因素,但是上涨收效甚微,说明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在知识交流资源配合和利用上仍然无法形成有效的耦合协同,效率无法达到最大化,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

从不同期刊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看(见表4),处于第一层次的包括《图书与情报》《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情报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科学》《情报学报》《图书馆学研究》,这11种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处于递增的趋势,其中《图书与情报》增长率达13.3%,位列首位。《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递增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效率变化。其中,《国家图书馆学刊》技术效率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规模效率变化,这是因为自2012年起,《国家图书馆学刊》由季刊变成双月刊,整体载文规模上升,促进了规模效率的进位赶,实现了超跨越式发展;其他3种期刊技术效率变化的核心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变化,但变化均值仅为4.27%,说明期刊整体资源的配置利用升级使得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更为便捷,效率有提升但上升不够显著。另外7种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递增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变化,说明载体信息化快速发展,技术升级推动了知识交流效率的提升。

表4 图书情报类18种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均值及其分解

处于第二层次的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这7种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处于递减趋势。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主要因技术进步变化后劲力不足导致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递减,《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递减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变化递减,且都由纯技术效率变化递减起主导作用。

3 结论

从知识交流超效率看,图书情报类18种核心期刊表现出上探下潜“锯齿形”波动演变的特征,期刊之间呈现梯度分布格局,差距较为显著,但综合效率均值表现出DEA有效状态,说明图书情报类18种核心期刊整体知识交流投入与产出形成了有效的耦合协同,学术影响力越来越显著,但个体差异极化效应严重。另外,相比于情报类期刊,图书馆学期刊整体知识交流效率处于领先地位。

从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看,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历经了先降后升再降波动起伏的演变状态,但整体变化均值、技术效率变化均值和技术变化均值都大于1,其中技术变化是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知识交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驱动因素,而规模效率变化滞后是技术效率变化迟缓的主要原因。在18种期刊中,全要素生产率递增率达61%,其中技术效率变化起主导助推因素的期刊有4种,技术变化作为核心引导因素的期刊有7种;递减率为39%,其中4种期刊技术进步变化后劲力不足,另外3种期刊更多表现的是技术效率变化不足。因此,要不断提升期刊知识交流的技术创新,形成扩散面广、精准度高的知识技术流通平台,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和利用,从保持期刊载文量、提升期刊引文广度、优化文章质量、打造精品栏目和品牌等方面入手,弥补知识投入损失,提升知识产出效能。

从动态效率的视角研究图书情报类18种核心期刊知识交流的演变特征,弥补了传统片面性、静态性的描述,是一种较新的视角。后续研究将着力研究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区域聚集状态和效率的收敛发散特征。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生产率情报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情报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9:18
情报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2:30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决策(2022年7期)2022-08-04 09:24:20
情报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9:04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
交接情报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图书馆论坛(2014年9期)2014-03-11 18: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