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移艳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珠海 519100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在新生儿时期(出生28d内)出现胆红素异常升高,进而发生巩膜、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1-2]。临床上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前者无明显症状,可在10d左右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容易引发胃肠及排泄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3]。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常用方式为蓝光照射治疗,可以有效吸收胆红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清Tbil水平,但存在患儿耐受性较差、疗效不显著等问题[4]。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是一种微生物制剂,具有补充肠道有益菌群、促进新生儿肠道成熟等作用,适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各种症状和疾病[5]。本研究将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按就诊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本研究已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6],且就诊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不小于 220μmol/L;(2)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3)无重要脏器疾病者;(4)无遗传代谢性或感染性疾病者;(5)无胎儿窘迫或新生儿溶血综合征者。实验组76例,男41例,女35例;平均孕周(39.35±1.82)周,平均日龄(8.15±3.28)d,平均体重(3.28±0.62)kg;黄疸持续时间2~13d,平 均(6.49±2.95)d。参 照 组 74例,男 38例,女36例;平均孕周(39.41±1.85)周,平均日龄(8.20±3.31)d,平均体重(3.25±0.64)kg;黄疸持续时间3~14d,平均(6.54±2.98)d。两组性别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护肝以及白蛋白支持等综合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参照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使用双面蓝光疗箱,将相对湿度和温度分别控制在57%和30℃,采用黑布遮盖患儿生殖器和双眼,将灯光调节至距离患儿20~25cm,保证每日照射时间为8~12h,直到患儿黄疸消退。实验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14,规格:500mg/10袋)治疗,500mg/次,2次/d,直到患儿黄疸消退。
对两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7]:显效-黄染症状消失,血清Tbil水平降至200μmol/L以下;有效-黄染症状有所好转,血清Tbil水平有所降低;无效-黄染症状和血清Tbil水平均无改善甚至加重。其中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通过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购自济南堃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2d后、治疗4d后及治疗结束后的血清Tbil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患儿黄疸消退(血清Tbil水平不超过85μmol/L)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本研究数据,血清Tbil水平等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42%,明显高于参照组患儿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d及结束后两组患儿血清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参照组(均P<0.05);实验组黄疸消退时间为(3.86±1.31)d,明显短于参照组的(5.79±1.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Tbil水平变化情况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表2 两组血清Tbil水平变化情况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n 血清Tbil不同时间点水平(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d)治疗前 治疗2d后 治疗4d后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 76 304.92±45.28 231.27±42.51a 176.83±26.72a 69.71±10.18a 3.86±1.31参照组 74 305.62±44.85 257.18±43.29a 215.52±29.84a 89.25±16.74a 5.79±1.68 t 0.095 3.698 8.371 8.663 7.858 P 0.924 0.000 0.000 0.000 0.000
实验组和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8%和10.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因素较多且较复杂,包括胆管狭窄、或先天性代谢障碍等,导致患儿摄取、结合以及排泄胆红素能力下降,进而发生巩膜、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8-9]。且相关研究发现,新生儿肠道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道内结合胆红素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进而使血清Tbil水平异常升高[10-11]。因此,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关键是纠正患儿肠道菌落失衡、促进结合胆红素排泄。蓝光照射是治疗该类患儿的常用方式,操作简便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清Tbil水平,但起效缓慢,患儿容易出现发热、水分丢失等情况,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2]。有研究表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作为一种微生物制剂,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新生儿肠道功能恢复[13-14]。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本研究将参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予以蓝光照射及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42%,明显高于参照组患儿的75.68%(P<0.05)。治疗2、4d及结束后两组患儿血清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参照组(均P<0.05);实验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表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患儿血清Tbil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的波长介于425~475nm之间,而胆红素可以吸收的波长光为400~500nm,通过蓝光照射,患儿机体胆红素可转变成水溶性物质随胆汁、尿液等排出体外,故能够达到降低患儿血清Tbil水平的效果,但由于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时间较短,而血清胆红素转移到皮肤浅层组织较慢,期间光疗作用并不明显。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中含有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等成分,其中酪酸梭菌可以分泌酪酸梭菌来抑制有害菌繁殖、通过降低β-GD活性来阻碍非结合胆红素转化途径,婴儿型双歧杆菌则能够通过产生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1来弥补蓝光照射引起的核黄素缺乏[15];两者进入患儿肠道后均可大量繁殖,起到分解氧化物、抑制有害菌、促进肠蠕动的作用,还能强化肝酶活性、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及排泄能力,进而能够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迅速建立起肠道保护屏障,促进新生儿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患儿肠道pH值和血清Tbil水平;且口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是通过皮肤之外的途径来降低血清胆红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光疗的不足[16]。故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此外,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8%和10.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无明显不良反应,其安全性良好。王秋云[1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蓝光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儿胆红素分解排泄、缩短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酪酸梭菌二联活菌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患儿血清Tbil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且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