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成 李 琳 商秋璐 刘红书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腹部膨胀的症状[1]全球范围内IBS发病率为7%~21%[2],而我国普通人群发病率为6.5%[3],且女性较多。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失调、心里精神障碍、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上多采取的是对症治疗,包括解痉药、止泻药、泻药、抗抑郁药、肠道微生态制剂等。这些药物多能改善症状,疗效不尽如人意,且易反复发作,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IBS,以期获得最佳临床疗效。其中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称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医中药在治疗IBS-D上没有公认的有效方,且因人的内在及外在环境上不同,没有固定的证型,我们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脾胃虚弱乃是IBS-D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笔者以健脾祛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 IBS-D的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治疗组40例,男20 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0±5.2)岁;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 21例,平均年龄(42.6±5.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V诊断标准[1];(2)患者年龄在18~65岁;(3)近3个月内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消化道钡餐未见器质性病变;(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属IBS-D型的患者。
排除标准:(1)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IBS患者;(2)最近两周内服用过或需要持续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3)因器质性疾病出现腹痛、腹泻者;(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5)腹部手术患者;(6)药物过敏者;(7)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抑郁症患者;(8)不同意参加调查者。
治疗组予健脾祛湿法,组方如下:党参10g,茯苓 15g,砂仁 10g,白术 12g,白扁豆 8g,炒苡米 12g,猪苓8g,干姜4g,甘草6g(中药选用康仁堂智能颗粒,每日早晚2次,温水200mL,勺子搅拌使颗粒溶化,待药液温热,即可服用);对照组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51023598,0.2g×12粒)每日三次,每次2粒,餐前服用。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
1.4.1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准[4-5](1)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肠鸣、里急后重、倦怠乏力”五个症状程度评分:分别按照正常为0 分,轻度 1 分,中度 2分,重度 3 分;(2)腹泻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每日3次为1分,轻度;每日3~5次为2分,中度;每日6次为3分,重度。
1.4.2 症状体征疗效评价 (1)临床控制: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积分为 0。(2)显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积分减少2级。(3)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积分减少1级。(4)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1.4.3 疗效判断标准[4]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以()描述;符合的用t检验,不符合的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个症状疗效:治疗前两组各个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治疗组对大便泄泻、倦怠乏力、里急后重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腹胀腹痛、肠鸣方面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大便泄泻、倦怠乏力、里急后重方面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药物;在腹胀腹痛、肠鸣方面的改善和对照组相当。见表3。
两组患者腹泻的频率评分比较,见表4。
肠易激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作用、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6-7]。本病没有特效药物,其主要是药物对症治疗。综合IBS-D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中“泄泻”的范畴,其中医病因病机归根到底为脾胃虚弱,《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泄”之说,故脾虚湿盛为主要证型,应以健脾祛湿法治疗。陆敏教授认为久病失治、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为IBS-D病因,易导致肝失疏泄、脾虚不运,从而导致肝气乘脾[8]。
健脾祛湿法中党参健脾运而不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白扁豆在《本草纲目》记载“扁豆调肝和胃,清暑祛湿,止泄泻”;薏苡仁健脾渗湿,炒薏苡仁除湿作用强;猪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9-14],党参多糖作为活性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提高相关消化酶活力及改善小肠动力障碍发挥肠胃功能调节作用;茯苓酸可能通过抑制 SLT-Ⅱe引起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T-1的分泌,缓解肠道微循环障碍;砂仁在香砂六君子汤对于脾气虚症大鼠小肠 Caja1间质细胞以及信号的转导通路的损伤修复有很好的作用,这能够改善胃肠运动障碍,从而治疗脾气虚证,且有抑菌、调节菌群作用;白术具有促进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内菌群状况的功能;陈丹[15]采用七味白术散(组成:白术、白扁豆等)加味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0例,结果显示七味白术散与培菲康散相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薏苡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单个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单个症状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腹泻的频率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腹泻的频率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725±0.74 0.625±0.73#△对照组 40 1.725±0.70 1.30±0.97#
综上所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泄泻。全方在中药配物上具有健脾祛湿止泻的功效,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的特点,其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上都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所详述,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多对IBS-D症状的改善有所帮助。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祛湿法能明显改善IBS-D患者临床疗效,对IBS-D常见症状如大便泄泻、里急后重、倦怠乏力等方面的改善疗效较满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