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颖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杜朋城
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赤水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入选。
杨昌芹,一个出生在贵州印江的苗族姑娘,在学习竹编前,背篓和簸箕,是她对竹编的唯一印象。
初中毕业后,杨昌芹因家庭贫寒辍学外出打工,一年后,她重返学校。
杨昌芹和竹编结缘于2007年,那一年,她作为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并未返程,而是选择留下来,跟随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深入学习平面竹编技艺。
这个印江姑娘在赤水扎下了根,而竹编在她心目中的印象,也开始发生改变。
“我从没有见过那么精美的竹编,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为我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杨昌芹说,竹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艺技术,一件成品往往要经过20多道工序,要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成品。在她看来,竹编就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选竹、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出于对手工技艺的热爱,杨昌芹从最基础的环节学起,尽管每天重复着枯燥的程序,甚至有时还会因为把握刀的力度不准而割伤自己的手,但她仍然凭着热爱和信念,突破了种种困难,在进步中享受着乐趣。
随着一个个复杂工艺的“解锁”,杨昌芹的竹编手艺开始突飞猛进,她慢慢发现平面竹编工艺太过单一,而竹编工艺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就必须要结合现在生活审美,让它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获得大众的青睐。
随后,她开始尝试探索各类竹编工艺,但屋子里堆满的竹编半成品还来不及受到大众的赞美,却迎来了他人的笑话:“你编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怕是没有什么用哦。”
尽管努力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同,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她终于在赤水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创新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而那时,这在全贵州都是少有的竹编新手艺。
随着政府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2012年,在赤水市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杨昌芹获得了创业贴息贷款,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并申请了国内、国际商标。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坚定了杨昌芹的信念与期盼。她说,现在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面临着后续乏人、传统工艺失传的风险。
以她所传承的竹编工艺来说,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90后年轻传承人在全国不超过10个,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甚至无人学习传承,濒临失传。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点非常及时,为他们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了定力、增强了信心。
“发展竹编产业,光靠我一个人远远不够。”杨昌芹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她有责任和义务带领身边的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通过赤水竹编实现发展致富。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喜爱竹编、受益竹编,杨昌芹义务开展竹编培训,前后吸引了近千名贫困群众前来参加。为帮助这些新入门的伙伴们快速上手,杨昌芹从上山选竹子到坐在工作台前制作,原材料选用、力度的把握、竹编小窍门……每一个细节都手把手教。
2013年,杨昌芹凭借“竹编茶具”系列产品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设计大赛银奖,这是立体竹编作品首次获得全国性大奖。随后一年,她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各地的订单也纷至沓来:奔驰汽车公司订做统一接待礼品、大型酒店订做酒店客户用品……每接到一个订单,她都会仔细设计制作好样品,待对方满意后,再让工人批量制作。
目前,杨昌芹的公司每年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其中80%用来支付原材料和工人工资。订单虽多,杨昌芹却只量力接单:“立体精细竹编是个精细活儿,一丝一毫都差不得,所以我要把牢质量关。”
虽然事业做大了,但杨昌芹对竹编的愿望仍然简单:希望把竹编技艺发展到极致。下一步,她计划新建2000平方米的展示体验中心,预计用工规模在200人以上,争取实现销售规模突破2000万元。
既是非遗传承人,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对于杨昌芹而言,这种“双重身份”,沉重而又幸福。
“我一个人的事业起来了不算成功,我要做的是带着更多的兄弟姐妹一起奔向富饶的生活。”杨昌芹说,随着赤水旅游越来越红火,竹编作为赤水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而把更多的人培训出来,让他们通过竹编过上好日子,是她当下最大的心愿。
吃水不忘挖井人。除了手艺人,杨昌芹也没有忘记赤水的竹农。为了带动当地竹农脱贫致富,她以远比市场价高的价格向竹农收购竹子。“一根慈竹的市场价格大约3元左右,我给竹农的价钱是20元,而且只要中间部分,头和尾他们还可以拿去卖竹原料。”杨昌芹说。
如今,杨昌芹公司里的员工工资最高的每月能拿到7000元左右,最少也能拿到3000元左右。不仅如此,杨昌芹还义务帮助周边的群众接一些订单,这些订单要求的工艺不高,但是量大,让周边的群众获益不少。“只要群众肯学肯干,我就愿意教,尽管再累,我也愿意帮他们。”
如今,一幅竹编画卖出8万元在赤水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经过传统工艺的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竹编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已远销海内外,真正成为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2018年3月,杨昌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通道”,她手拿一副竹制的杯套,神情洋溢着自豪。28岁的她,虽然是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的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但却毫不怯场。在她看来,能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赤水竹编的精湛工艺,是最骄傲的事。
今年,杨昌芹将再度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一名小微企业负责人和来自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非常骄傲和自豪。”她说,她将尽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将基层的声音带到大会上,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继续努力。
2018年全国两会上,杨昌芹(左三)的竹编画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