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育现代工匠后备人才

2019-06-13 01:24许旭
商情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大学生

许旭

【摘要】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工作专注的精神,是精益求精、极致完美的价值理念,是人品与技艺的自然融合。高校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既具有当代价值,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但目前部分高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学校不重视“工匠精神”,教师自身欠缺“工匠精神”,学生不了解“工匠精神”。要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我们要转变观念,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多途径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师资队伍,构建高效主体结构,重视实践,加强产学研合作。

【关键词】工匠精神 培育 大学生

近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为制造大国,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制造强国,部分工商企业没有工匠精神,生产中没有核心技术,粗制滥造,严重拉低了“中国制造”的水平。高校是面向社会,为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制造强国梦的实现,输送更多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后备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既是内在精神,热爱工作,爱岗敬业,坚守本职,执着向上,尊重客户,根植社会;又有外在价值,严谨认真的专业,精益求精的敬业,不拘一格的创新。现代工匠精神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当代社会,国际经贸合作越来越频繁,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粗放的作坊逐渐转化为精工细作,人们对产品、对服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素养,严谨细致,精工细作,努力打造更多的精品。

其次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科技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端、精致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专注、一丝不苟。

再次是不断创新的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生产不断扩大,社会可用资源越来越匮乏,我们需要更多的低耗能,高产出的优秀产品,这也要求现代工匠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改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出更多高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

第四是知行合一的思想认知。工匠精神的炼成,首先是“知”,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学习岗位技能,谦虚谨慎,多学有用的专业知识,多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其次是“行”,厚积薄发,将知识运用于工作實践,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艺水平。

第五,尊重客户,为客户服务。现代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主要取决于客户是否满意。这就要求企业树立工匠精神,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做,为客户打造出更多个性化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第六,团体精神。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很多产品的生产和工作的完成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合作进行,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合作,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能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获得更优秀的产品。

第七,是对工作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能够遵循岗位要求,规范操作,尽心尽力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

1.培育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近年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都着力宣扬“工匠精神”。《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也都要求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大力倡导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开展劳动教学,实践教学,聘请具有工匠精神的劳模和行业专家到校授课。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工匠式人才,实现中国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2.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技术水平

国内产业的创新需要工匠精神。首先,重视创新能力,使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其次,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创新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需要敬畏职业,热爱产业,和产品谈一场“恋爱”。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创新、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上,是钻研、专注和坚守。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研发人员才会对产品不断的思索钻研,不断积累,提升科研水平。

3.培育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行业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也有部分产品质低价廉,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消费者买不到高质量的国产商品,购买力流入国外。研究“工匠精神”,有利于供给侧进行结构改革,在生产中精益求精,提供更多的优秀产品,实现供需的结构性平衡。

4.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化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产品质量偏低。发扬“工匠精神”,首先可以使劳动者摒弃浮躁、脚踏实地,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完善细节,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其次,“工匠精神”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我国低端产能过剩,但高附加值的服务部门发展却比较滞后,迫切需要培育出精益求精的工匠式人才,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再次,“工匠精神”还可以调节跨境电商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我国供给质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海淘”与“代购”现象非常普遍,消费能力大量外流。这需要我国的生产者发扬工匠精神,内强素质,提升产品质量,找回市场。

(二)高等学校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匠精神培养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产学研合作,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和专利,激发其学习兴趣,磨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学术和研究能力

工匠精神培养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产业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战略联盟、人员特派、共建研究机构等方式进行,锻炼他们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科研成果、实现知识价值,引导他们申请专利技术、进行市场开发,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培养出管理和技能双强的复合型人才。

3.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挑战性和创造力

工匠精神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挑战精神,使其面临复杂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推陈出新,自主寻找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同时,工匠精神可以使学生更具有创新性,更富有创造力,面对挑战时,能够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和心理障碍,和不同学科领域之间配合协作,相互交流学习,形成合作创新的氛围。

三、“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目前有些高校忽略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或者只口头提倡,但没有切实行动,现状不容乐观。

1.学校不重视

高校是“现代工匠”的主要培育场所,学生是现代工匠的主要储备人才。但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过分功利,目光短浅,关注的只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课程体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不匹配,实习、实训条件也不利于匠术的锤炼,培养的学生“不接地气”。

2.教师自身“工匠精神”欠缺

“打铁还需自身硬”,“匠心”能提升教师的事业心和职业荣誉感,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拓展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有一些高校教师受环境影响,价值观扭曲,没有“工匠精神”。加上很多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富有理论知识,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勉为其难。

3.学生对“工匠精神”一知半解

部分学生素质偏低,缺少对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正确认识,缺乏坚定的意志和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学校和教师又不注意引导,使得他们对“工匠精神”不求甚解,更不会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另外,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也反映出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工匠精神,工作浮躁,到企业后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增值”。

四、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针对高等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我们可以从下列角度人手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

1.转变观念,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实践精神,其所蕴含的职业理念、价值与“敬业”和“诚信”严格一致。高校可以多方面建設校园文化,通过校报、黑板报、宣传栏、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向大学生宣传“工匠精神”,使其深刻认识“工匠精神”,明白工匠与科学家、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一样,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同时,引导大学毕业生转换思维,明确传统的工匠和现代技工、工程师、科学家的不同,在校园里营造劳动自豪、技术珍贵、创新伟大的良好气氛,不断提升工匠的形象,让学生主动追求“工匠精神”。

2.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多途径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是培育现代工匠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就要切实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1)学校可以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吸收传统学徒制中言传身教的方法,把工作室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在工作室中可以进行导师制管理,导师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负责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这样把现代学徒制、导师制、工作室制融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2)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设计比赛、技能大赛等,同时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与制作等。教师可以在比赛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在比赛初期可以从钻研态度、专业精神方面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在设计作品时一丝不苟,创新创造,自我突破,培养其认严谨认真、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在比赛中后期,学生需要反复修改作品,主要培养他们耐心专注、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赛结束后,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进行活动成果展示,将培养“工匠精神”由点及面展开,弘扬正能量,发扬光大。

(3)结合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进行“工匠精神”教育

培养“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发挥社团作用等方式进行。由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三观,自我约束,从自身做起,从手头的小事做起,如认真打扫教室、宿舍卫生,认真完成作业,专心致志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另外,学校也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代表、工匠代表开设成长故事讲座,开展交流活动。

3.建设师资队伍,构建高效主体结构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育“工匠精神”是教育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需要由决策班子、智囊团体、执行团队等协助完成。首先,决策班子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校团委书记等人员组成,形成一套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决策机制。其次,智囊团成员由校内外专家担任,由他们进行构思、计划或研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提供最优化的策略和计划。再次,执行团队由基层领导、教师以及实习导师构成,他们是“工匠精神”培养的直接进行者。各个层次全面参与,全程指导,不断渗透、逐渐影响,时时、处处按照程序规范操作,注意每个环节、每个程序、每个细节,给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榜样。

4.重视实践,加强产学研合作

“工匠精神”培育,高校还应该寻求更多的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更多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将知识运用于新环境,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接触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时,要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联想、研判或决策,这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有三种,工读多次交替式、工读结合式和科创育人结合式。其中科创与育人结合式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这种方式下高校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助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革新,企业接受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进行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并由高级工程师进行授课,将研究工作与高新技术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学生、企业多主体协调发展。通过互助合作,高校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企业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双方协同合作,将创新创意变为实际的产品,让“工匠精神”创造实际的收益。

结语:当前,我国正努力的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培育更多恪尽职守的现代工匠式人才,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树立“质造中国”丰碑。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