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一种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脏损伤因素所致,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NAFLD发生率逐年增高,国内外诸多相关指南指出NAFLD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控制饮食、运动、合理减重对缓解NAFLD的进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适量的减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天晴甘平为甘草酸二铵磷脂酰胆碱脂质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降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等作用[2],在治疗慢性肝炎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价减重对天晴甘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的影响,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2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NAFLD患者共10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接受乙肝五项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且排除以下情况:①有饮酒史且饮酒折合乙醇量>140 g/周(女性>70 g/周);②存在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患者;③有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原发性血脂异常等,或术前1个月内至治疗结束期间有服用过可能会影响相关指标波动的药物(包括减肥药物)的患者;④脑、垂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疾病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继发性肥胖以及水潴留肥胖病;⑤妊娠或哺乳期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9~70岁,平均(46.25±6.37)岁;r-谷酰胺转肽酶(r-GT)为(68.42±11.29) U/L,其中r-GT升高者31例;谷丙转氨酶(ALT)为62.91~104.26 U/L,平均(83.19±11.52) U/L;谷草转氨酶(AST)为54.62~98.31 U/L,平均(77.09±13.26)U/L;参照2010年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4],肝/脾CT比值:脂肪肝≤0.1, 0.1<轻度≤0.5,0.5<中度≤0.7,0.7<重度≤1.0,其中轻度19例,中度22例,重度9例;BMI为26~33 kg/m2,平均(29.16±3.12) kg/m2;病程5~29个月,平均(16.47±4.72)个月。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9岁,平均(46.51±5.97)岁;r-GT为(69.16±12.85) U/L,其中r-GT升高者30例;ALT为60.86~109.17 U/L,平均(84.27±12.04) U/L;AST为53.84~99.52 U/L,平均(76.43±12.91) U/L;其中轻度17例,中度24例,重度9例;BMI为26~34 kg/m2,平均(29.53±3.09) kg/m2;病程6~32个月,平均(16.85±4.5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护肝治疗,使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商品名:天晴甘平,江苏正大天晴药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剂量为150毫克/次,3次/天,餐前0.5 h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减重治疗,主要以饮食干预及运动锻炼进行减重,每月减重幅度在5 kg以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CHO)、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S)等的变化情况。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5 ml,离心、留取血清备用。ALT、AST、UA、TG、CHO、FBS等检测项目均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均由仪器厂家配套提供,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严格操作。Ins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bA1C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检测。
2.1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G、CHO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ALT、AST、TG、CH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G、CHO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UA、Ins、HbA1C、FBS比较 两组治疗前UA、Ins、HbA1C、FB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UA、Ins、HbA1C、FBS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a:P<0.05
2.3 两组体重及ALT、 AST、 r-GT水平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实验组体重下降>5 kg者及ALT、 AST、 r-GT 全部恢复正常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我国约90%的脂肪肝患者为NAFLD,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5],药物治疗是NAFLD的常用治疗手段,近年来临床上有关甘草酸二铵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的使用报道越来越多,甘草酸二铵为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等作用[6],是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主要通过抗氧化、减少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来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再生[7]。多烯磷脂酰胆碱是大豆提取物,具有调节肝脏能力平衡和其主要活性成分1,2 二亚酰磷脂胆碱(DLPC)能结合并修复肝细胞膜,降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及肝功能[8],其在治疗肝病方面已积累了较多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诸多指南中也对其保肝作用作出了推荐[9]。天晴甘平为甘草酸二铵与磷脂酰胆碱脂质复合物,该药物能充分利用磷脂高亲脂性,提高甘草酸二铵脂溶性及生物利用度,增强了药物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临床上在保护肝细胞膜、防治肝纤维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0]。
表3 两组体重及ALT、 AST、 r-GT水平恢复情况比较 (n)
肥胖或超重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个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对于BMI异常的NAFLD患者,在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适量的减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1]。研究表明[12]肥胖人群NAFLD发病率为75.8%,超过了大量饮酒人群脂肪肝发病率46.4%,且肥胖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于BMI>40 kg/m2的NAFLD患者肝纤维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通过限制饮食、增加运动、纠正不良行为来减重对防治NAFLD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研究[13]认为合理减重不仅能减少肝脏脂肪沉积、使超标的BMI恢复正常,促进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所致的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的消退,还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IR)、纠正糖脂代谢紊乱,从根本上防治NAFLD及其他并发症。
目前有关降低体重对NAFLD的治疗效果影响研究报道不多,在一些类似研究中,史轶蘩等[14]对35例肥胖症伴脂肪肝患者进行了降低体重治疗对脂肪肝逆转探讨,结果显示经过1年的降低体重治疗,脂肪肝患者人数减少至23例,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血清ALT水平也明显低于治疗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肪肝好转主要因素为BMI下降,认为降低体重后大部分患者脂肪肝获得显著改善甚至逆转至正常。在费洪华等[15]的研究中,BMI作为衡量肥胖的公认指标与NAFLD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认为体重指数与NAFLD密切相关,通过降低体重能降低NAFLD的发病风险。本研究在上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更深层次的分析,主要是针对减重是否对常用药物天晴甘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产生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国内并未见类似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也为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减重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减重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无论是在肝功能指标(ALT、AST)、血脂指标(TG、CHO)、UA,还是在血糖指标(Ins、HbA1C、FBS)的改善上均明显较优,而且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体重下降>5 kg者及ALT、 AST、 r-GT 全部恢复正常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合理减重的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减重有助于提高天晴甘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指标,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选择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未进行安全性分析等,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