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疆,关瑞明,陈伟强
(1.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350118;2.福州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福州,350116;3.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 福州,350011)
星级酒店,是指建筑物的规模、设施、环境、管理和服务等达到行业相关要求的酒店.当代星级酒店强调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服务人.在建筑环境、硬件设施和文化等方面体现出对顾客的人性关怀和照顾,表现出独特的酒店文化和价值观.根据我国2010年颁布的《旅游酒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酒店按照设施、功能、规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共分为一星到五星(含白金五星级),越是高星级的酒店,其服务、环境和设施也越好[1].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星级酒店数量已达10 550家[2].国外品牌酒店虽无星级评定制度,但高端酒店根据市场定位,也有与我国星级相对应的档次:如Upper Mid(中档偏上)、Upscale(高端)与我国的四星级相对应,而Upper Upscale (豪华)、Luxury(奢华)则相当于我国的五星级和白金五星级.
西方发达国家的酒店业发展起步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有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资料.1982年出版了由弗雷德·劳森编著的《旅馆设计规划与经营》,主要从酒店建筑的开发、运营、设计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2年由瓦尔特·A·鲁茨、理查德·H·潘纳与劳伦斯·亚当斯合作编著的《酒店设计——规划与发展》一书,则主要从功能组织和规划设计角度对各种类型的酒店进行分类,并着重阐述了酒店建筑设计与相应顾客群体、地区文脉以及酒店品牌形象之间的密切关系[3].《泛酒店业规划与设计》则在对酒店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详实的实际案例诠释酒店设计的基本要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西方国家在酒店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从最初的定性研究为主,形成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为酒店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与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专家学者也逐渐重视酒店设计和理论的研究.1993年,唐玉恩和张皆正出版了《旅馆建筑设计》一书,着重介绍了旅馆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设计和技术等.设计师王奕在2006年出版的《酒店与酒店设计》一书,主要是对其酒店设计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此外,大量的研究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酒店进行了研究.谭锐雄在论文《集中式酒店流线设计研究》中,着重对集中式酒店的各种流线进行深入探索,总结出酒店流线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王兴田和许志钦在文章《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设计》中,对御泉谷温泉度假酒店的调研、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强调自然环境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4].潘丽春在《温泉度假酒店——阳明山庄》一文中,详实地记述了该五星级酒店结合自然地形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丰富、独特的场所空间,有效解决了功能、体量、场地和设计条件之间的矛盾[5].这些研究成果为酒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对我国酒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业和酒店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另一方面,酒店的经营和利润却每况愈下,整个行业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局面,数量的增长掩盖不了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现实.当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在酒店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这些问题往往是酒店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
(1)整体观念的缺失
国内酒店设计中往往在设计和建设的初始阶段缺乏酒店管理公司的介入和配合.前期调查研究不够充分,各专业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市场定位和品牌标准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后期大量的修改和调整,资源浪费严重[6].此外,城市化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的酒店设计越来越偏离理性的轨道,在设计中过于注重建筑形象的标志性,而忽视了所处环境的特征,造成功能与形式脱节、建筑与环境分离的局面.
(2)缺乏空间适应性
国内设计师往往根据现有的条件和限制进行设计,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发展的需求,空间设计上缺乏应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酒店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经营管理和利润下降.这种静态设计方法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酒店设计难以由数量向质量方向演进.
(3)缺少个性与文化特色
由于国内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和规范等要求,酒店往往采取标准的管理和设计,导致酒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文化特色.这种无差别的、没有针对性的设计使酒店呈现出同质化趋向,地方性和多样化被忽视,也造成日后经营的疲软和效益下降.
综上,当代星级酒店,作为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名片和形象标识,其外部形态特征和经营服务水平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这个城市所独具的文化特质,并为人们了解这个城市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的窗口.因此,动态地把握当代星级酒店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脉搏,以整体的观念融入设计之中,以期创作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星级酒店[7].
笔者承担的武夷名仕园酒店设计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环境出发,在平面及空间功能布置和外观形态的塑造上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运用建筑设计的手法,力图寻找出理性与感性在设计追求上的最佳契合点[8].
南平武夷名仕园是一个集住宅、酒店、商贸及办公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6.3万m2.基地位于南平市迎宾大道西北侧,是原有南平师专地块,距离延平老城区约1.5 km,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进入南平市区的必经之地.基于本项目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规模,立足建设高起点、高定位、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城市新兴的核心居住区”,带动本区域整体形象提升.整个地块呈前低后高之势,地势不规则且起伏较大,前后高差达80余m,部分地段有复杂的坡坎.
本项目区域位置重要、地形环境特殊,因此,最大限度利用景观资源与地形条件,以使土方工程最小化是本项目总体设计的重中之重.整个地形为不规则的山坡建设用地,基地中有一斜向的陡坎将场地分成前后两区.后区为山坡地,顺应地势规划为住宅用地.前区东西长、南北短,地势平坦,标高与沿江的迎宾大道接近,规划为公建用地,作为整个项目的形象标识.建筑体量顺应地形设计成两侧折板楼(酒店与酒店公寓)合抱中间点楼(办公写字楼)的整体空间形态.在前区中部留出一个近7 000 m2的前广场,对内与后区住宅中央景观系统以观景电梯和大台阶连成一体,对外则紧靠迎宾大道及闽江,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图1、2).
图1 总平面图Fig.1 General plan
图2 沿江透视图Fig.2 Riverside perspective
项目前区单体建筑之一—武夷名仕园酒店是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位于基地东南角,对整个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酒店地上建筑面积31 936 m2,地下部分与商场地下室连成整体,安排了酒店的设备、后勤配套以及停车.地上18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为76.4 m,共有218间套客房.酒店包含客房、餐饮宴会、康体健身、大型会议和政府接待等功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南平地处闽北,属于夏热冬冷地区.酒店建筑设计考虑利用夏季主导风向,以利通风散热,并以紧凑的形体回应局促的用地且节约冬季能耗.更重要的是,酒店主楼顺应地形从板楼中部顺时针折向水面,形成阶梯状向闽江迭落,与江面亲切互动,形成极佳的观景视野(图3).
图3 酒店透视图Fig.3 Hotel perspective
酒店是功能性很强的设计项目,星级酒店又有着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星级酒店的设计除了在形象上应体现出独特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平面布局、流线以及后场的布置体现出合理性,这是酒店设计的核心,也是体现酒店品质的关键.
酒店内部使用空间主要分成公共、客房和内部管理3个功能区域,在垂直方向上体现了由低层公共开放空间到高层私密空间的变化过程.
2.1.1 公共区域
首先位于一至四层裙楼部分是公共功能区,一层大厅布置大堂、大堂吧、前台及办公室、商店、商务中心等,西侧为大会议室、多功能厅等用房.酒店大堂位于底层平面偏东位置,上部掏空形成两层高的共享大厅,高大宽敞又富有人情味,连续通透的空间设计,使整个大堂显得开敞流动,浑然一体.吊顶及水晶灯光处理强化了感官冲击,给进入酒店的客人带来美好舒适的心理感受.作为开放式公共空间,大堂承担了迎接宾客、登记入住的功能,同时也是联系酒店各个功能区域的交通枢纽,其形象、环境、气氛及空间感受对宾客的心理情感产生重要影响.大堂吧位于首层居中位置,透过共享大厅的玻璃幕墙将闽江江景纳入视野,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宾客在此休憩、小叙、饮茶、品酒,舒适惬意.酒店内部的设计精致幽雅,温馨浪漫,进一步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位(图4).
图4 一层平面图Fig.4 The first floor
大堂的西侧会议、宴会部分设置单独的出入口及前厅,经过前厅引导便捷地进入大会议室及多功能厅,通过一部造型优美的弧形楼梯、两部电梯以及必要的疏散楼梯与二、三层的会议、餐饮宴会空间紧密联系,既与大堂及酒店主体紧密相连,又能形成独立的使用空间.国内的酒店收入中,会议、餐饮的比例可占总收入的30%~50%,因此,其面积需要结合业主方和酒管公司意见,充分考虑实际运营中真实的市场需求[9].其中, 酒店二楼的9.0 m通高(两层挑空),面积1 033 m2的大宴会厅,室内净高达到7.2 m,最多可满足66桌约800人共同用餐.餐饮中合理安排设备与送餐路线,既能减少后勤面积,也可减少员工的工作强度[9].沿宴会厅北侧长边设置一条专用的后勤走廊,与厨房之间形成便捷的送餐流线,且与前区的客人就餐流线严格分开,相对而行.并在后勤走廊与宴会厅连接处设置玄关和储藏空间,既满足临时隔断设施的存放,又避免送餐走廊与宴会厅直接对视,增强了仪式性和礼仪感.后勤走廊与宴会厅长边相接,宴会厅室内设灵活隔断,根据使用要求可分隔成三个相对较小的宴会厅,均能满足合理便捷的送餐需求,体现了宴会厅使用的灵活性和经济性.裙楼二层其余部分为宴会、中餐厅包间及其附属用房,能满足约300人用餐(图5).三层平面的西侧布置了3个中小型会议室,与一层的大会议室、多功能厅相结合,可满足大型会议、各种商务活动以及政府接待等多种功能需要.东侧是餐饮部分的风味餐厅以及开放的早餐厅(西餐厅),给宾客就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四层主体功能为娱乐休闲、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用房及水疗中心,为忙碌一天的旅客提供优质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水疗中心功能上分为公共区、水疗SPA区、理疗区和VIP房,静谧的空间氛围给使用者带来私密、舒适的心理情境和空间体验.裙楼屋顶的露天游泳池及SPA池和屋顶花园的设计则将旅客的健身休闲延伸至户外,为旅客休息娱乐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成为酒店吸引宾客的一大亮点(图6、图7).
图5 二层平面图Fig.5 The second floor
图6 三层平面图Fig.6 The third floor
图7 四层平面图Fig.7 The fourth floor
2.1.2 客房区
客房是酒店的核心和最基本单元,也是酒店经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面积约占酒店总建筑面积的50%~75%,客房设计和布局的好坏将直接关系酒店的品质以及客人对酒店的印象.因此,客房设计是建筑师考虑酒店设计的重中之重.武夷名仕园酒店客房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客房内向外眺望,自然山貌、植被绿化、闽江水景尽收眼底.主楼标准层5~18层为大酒店客房区,根据室内设计不同和空间设计需要配备了多种套型客房,如大床房、双床房、无障碍房、行政客房、两间套房、三间套房、总统套房等,客房共计218间套,满足约436人入住.无障碍房设置在楼层较低的五楼,方便其出行需要.在靠闽江较近的东南角布置观景单间或套房,结合退台式露天平台,视线开阔、环境优美.17层总统套房包括大会客厅、主人房、夫人房、随从房等,面积达到370 m2.顶层18层设为行政酒廊及行政客房,并在行政酒廊设有螺旋梯连接屋顶观光花园,尽览闽江美景,通风采光充裕,令人心旷神怡(图8、9).
图8 十七层平面图Fig.8 The 17th floor
图9 十八层平面图Fig.9 The 18th floor
尽管酒店在标准及类型上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从客房功能分区上看,均包含以下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休息娱乐区,更衣区,盥洗(干)区,盥洗(湿)区.客房的功能决定了它对空间的要求,怎样的尺度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家具和洁具等设施,满足功能的使用,以及舒适性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间和进深的确定,这两个最基本尺寸不仅是客房设计的关键,而且也是整个旅馆设计的重点,它对客房功能结构和酒店平面构成的合理性,以及造价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10].一般情况下标准客房含卫生间面积不宜小于40 m2,也不宜超过50 m2.在相同的面积下,开间大的空间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9].
我们查阅了国内部分酒店的客房尺寸指标(见表1)[10],分析了各家具的尺寸及布置要求,并综合了酒店管理机构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意见,将主楼标准层客房开间定为4 500 mm,进深9 800 mm,面积约为44.1 m2(含卫生间),标准开间与进深的比值接近1∶2,这样的空间尺度灵活性强,有利于室内各功能区的家具布置,交通走道的控制也比较合理,有效地提高酒店的运营效率.客房内扣掉卫生间后内部净尺寸4 300 mm×6 000 mm,主要考虑家具和房间尺度的关系:若采用2.1 m的床,加上床头板的厚度从墙面至床脚应有2.3 m,床对面考虑放置家具,家具深度一般为0.6 m,再加上900 mm通道宽度,这样客房净宽度至少为3.8 m,而采取4 500 mm开间(净宽4 300 mm),给空间布局增加了很大的灵活性,内部开间较为宽裕舒适.进深方向的净尺寸为6 000 mm,放置两张各1.2 m宽的单人床,床与卫生间以及床与床之间各留有800 mm的间距放置床头柜,房间进深的需要为0.8+1.2+0.8+1.2=4.0 m.此外还有靠窗处2 000 mm的进深尺寸考虑休息起居的空间,布置了一个写字台和一个休闲区,休闲区设置两张扶手沙发和一张小圆桌.卫生间在酒店客房中地位重要,也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根据酒店的品质、标准,我们采用净尺寸3 600 mm×2 350 mm,设置浴缸、淋浴、洗脸盆、坐厕4件套,空间宽裕,设施齐全.传统卫生间进门对面常布置坐便器,位置过于显眼,给人的视觉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考虑将洗手台设置在卫生间门的对面,在靠公共走道一侧布置淋浴房和坐便器单间,相对隐蔽;紧邻卧房一侧放置浴缸,并以玻璃幕墙隔断,幕墙内侧设百叶帘调整光线,可分可合,既使卫生间获得良好的采光,又给客房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图10).
表1 上海部分酒店客房指标
图10 标准间平面图Fig.10 Standard room
在酒店的设计中, 层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经济衡量指标.高层酒店中层高降低,在总建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减少总投资,或者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标准层的层数.因此,合理的降低层高对减少造价、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土地有显著的效果.当然,名仕园酒店作为五星级酒店,除了经济效益方面,还应关注酒店的舒适性、品质、标准.因此,结合结构形式、空间系统以及设备管道的布置来综合考虑,将层高定为3.8 m.结构布置上,酒店为板式平面框架结构,采用两个标准间的宽度为一个柱距,即9.0 m;而进深方向为相对均衡布置的三跨,两边跨为6.0 m,中跨9.6 m,这样既加强了抗震性,也使得管道井和卫生间布置灵活,有利于给排水、空调以及卫生间等各种管道的布置.
2.1.3 内部管理区
酒店经营效果如何,除了与酒店的硬件如设备设施的配置相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的内部管理区域设计是否合理.内部管理通常可以分为前、后台管理办公和后勤服务两大块.为了提高经营效率,设计中通常将管理及后勤部分布置于较为隐蔽的位置,尽量与酒店客人活动区域分开,各得其所,保证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本酒店在入口大堂的右侧布置前台服务,通过走道与前台办公形成方便的联系,位置突出,便于旅客办理相关事宜.后台的管理办公利用首层的夹层空间,并通过垂直交通与一层前台办公部分联系.后勤厨房则利用东北侧较为隐蔽的位置,根据需要及用地情况将厨房分设地下一层和地上二、三层,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形成便捷的联系,各个厨房紧临就餐空间,送餐方便.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是形态塑造的前提.建筑形态的生成是自然环境、地区文化和建造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1].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曾经说过:只有土地形态和建筑形态“联姻”,建筑方能与场地整合,从而形成地景.在设计师眼里,地面不应只是一张被动承受未来建筑的物理表皮,而是能激发其设计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之形态的发动机[12].在名仕园酒店的设计中从空间形态到构筑形态都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星级酒店应有的时代性和人文关怀.
2.2.1 空间形态塑造
武夷名仕园酒店用地紧凑,因此平面采取集中、简洁、高效的内廊式布局.然而,酒店地处闽江沿岸,且背靠环境优美的自然山体,如何在集中高效的平面布局中充分展示与周边环境的对话融合、为项目及区域增色成为酒店造型考虑的关键.设计中抛开传统建筑符号的堆砌,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等更深的层次来探讨建筑的本质特征和城市特色,以愉悦的建筑语言来引导和诠释公众对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体验和感受[13].
(1)形体转折:酒店设计中直线型内廊式板式平面,其简洁、高效、造价低的优点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小型的酒店设计中.然而作为高层酒店时,直线板楼迎风面大,横向刚度差,对于结构设计较为不利.如何在高层酒店设计中既能发挥板式平面的优势,又能获得较为合理的结构刚度——顺应地形采用折线形板式平面较为理想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标准层部分由互成角度的两翼组成,考虑风荷载的影响,两翼不宜太长.交通核心与后勤服务设于转角处,平面布局紧凑、内部空间略有变化,避免过长的直线内廊给人单调呆板之感.另外,转折的主楼仍与夏季主导风向保持一定的夹角,以保证夏季自然风的有效进入,也让主楼与江面的关系更为密切(图2、图11).
图11 形体转折与景观分析Fig.11 Shape transition and landscape analysis
(2)迭落式退台:前区整体建筑群退让闽江一定的距离,以便形成合适的城市视野.酒店主体由江面向地块方向作逐级退台处理,与山体的地形走势相一致.楼体的转折与层层后退的阶梯状处理,既丰富了临江立面的景观层次,又缓和了高层建筑与城市的紧张关系,也避免了对北侧已建山水华庭住宅小区带来不良的日照影响.主体与江面及周围自然环境积极互动,保证大多数客房都有良好的景致.退台的处理营造了大量的露天平台,为住店旅客提供享受阳光、与自然亲近的室外空间(图3).
(3)表皮处理:国内的酒店在造型上常以外部观感作为设计主线,追求建筑形象的独特性与视觉冲击,往往出现以牺牲功能为代价的非理性局面.武夷名仕园酒店的造型摆脱过分强调标新立异,理性地处理功能、技术与形象的关系.立面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窗,与自然水体、山貌密切融合,从而弱化建筑体量.主体柔和连续的横向线条沿水平方向延展,取意闽江轻柔、缓缓流动的水体,且隐喻了武夷山地区的天然茶山(图12).横向线条突出玻璃400~600 mm,起到遮阳和导风的双重效果.裙房的水平线间隔较密,然而通过视线分析和设计,在人的站立和坐姿视线所达之处,均为通透的水平窗,视野开阔,取得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图13).整个前区风格简洁,色彩朴素淡雅,线条自由流畅,立面虚实对比,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风貌.
图12 武夷山茶山Fig.12 Tea mountain of Wuyishan city
(4)融合环境的设计:立面上贯穿整个建筑的水平线条,在玻璃窗上投下了深深的影子,“影子的颜色就是围绕建筑的环境的颜色,也可以说是空气的颜色.在建筑上巧妙地投射影子,不仅可以统一建筑各部分的基调,还可以统一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色调,使建筑融入环境.要使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就要制造影子…….”酒店在造型上没有简单地再现传统符号,而是通过建筑形态、空间与所处环境的有机结合,以及材料、色彩、光影的隐喻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这种手法不是对传统形式、符号等硬传统的继承,而是对人文环境等软传统的抽象把握,并体现在新的建成环境中.就如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所说的“每一件建筑的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环境,创作时的第一步就是考虑基地……我喜欢的并非建筑本身,而是建筑成功地与环境构成关系”[15].
图13 视线分析图Fig.13 Line of sight analysis
2.2.2 构筑形态设计
由于酒店对景观的需求及虚化建筑体量的考虑,立面体现为玻璃和横向线条简洁明快的组合,夏天遮阳主要是通过内外遮阳相结合的方式,酒店主楼线条向外挑出0.6 m,在南面可起到水平遮阳板的作用,室内增设水平向的活动遮阳百叶调节进入室内的光线,起到内外相结合的遮阳效果.由于南面接受阳光暴晒都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中午,这种水平遮阳效果比较明显.而朝向东、西面的房间,接受东西晒的时间是早上或下午,受方位角的影响较大,且太阳高度角比较低,横向的水平出挑对遮阳的作用不大,因此主要是在房间内部采用活动的垂直遮阳百叶,根据需要调整位置,满足遮阳的要求.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低,阳光可顺利进入室内(图14).当无需遮阳时,这些活动遮阳百叶可以根据需要推至窗角,以便纳入自然景观.建筑一层则通过上部裙楼整体向外挑出 3~4 m不等的体量形成自遮阳.裙楼屋面露天泳池及绿化和主楼顶部的屋顶花园在改善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同时,也起到屋顶的隔热保温作用.据研究,种植屋面或蓄水屋面可以在夏季降低顶板内表面温度约 2 ℃以上,同时土壤和水良好的热阻性能基本杜绝了热交换.而在考虑植物种类时应根据地区特点选用合适的品种,尽量降低维护和运行成本[16].
图14 遮阳与通风示意Fig.14 Sun shading and ventilation
在该项目的设计中,坚持以建筑设计为主,适宜设备技术为辅的思路,以期达到高效节能的设计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从城市整体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所处的地域环境、周边自然及人文条件,结合当今的建造材料、技术以及酒店设计的多重需求,力求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符合当代需求的星级酒店,对区域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星级酒店的特色,往往体现在合理的功能规划和设计.建筑结合所处的自然环境,合理的功能流线,室内空间和景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星级酒店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值得庆幸的是,本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施工建造的整个过程,本人都一路跟踪下来,最终成果基本上贯穿了最初的设计思想,避免了方案和施工图分开设计产生严重脱节、设计思想无法传承的局面.在设计的过程中,业主理性的投资决策、酒店管理公司专业咨询、充实详尽的前期调研以及各个专业设计师的通力协作,保证了最终成果的实现,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国酒店建设发生巨大变化.业主的不同需求、管理模式的变化以及客源结构性的调整必将使酒店设计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把握当前星级酒店的设计趋势,深刻理解各方需求,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星级酒店.以下是关于酒店设计的思考总结:
(1)酒店设计之初,设计单位、投资方与酒管公司应密切配合,根据项目所处地段的自然环境、人文及历史条件,做好前期调查,明确酒店的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和设计.使设计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日后返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酒店的经营管理提供方便.
(2)酒店设计应加入时间因素,运用动态设计理念,采用灵活、弹性的结构体系,探索灵活多变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以适应将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促进人们观念的变化,酒店业发展应由数量的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酒店设计应体现出个性和多样性.
(3)酒店设计应实行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从总体规划、布局到空间和形态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组织自然采光、通风,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与环境融合.
(4)酒店建筑存在于某一地域环境中,设计应将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突出人与自然的交流.可以通过符号、材质和色彩诠释地域文化,也可以提取地方文化的抽象语言再现于建筑之上.
(5)酒店的规划布局应最大程度利用基地的自然环境和发挥场地的景观优势,采用合理的朝向和形体,体现空间与环境的巧妙融合,使客人体验丰富的空间,观赏优美的园林景观,建筑内外形成完美的结合.
(6)酒店设计应摈弃豪华材料的堆砌,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空间设计中应采用人性化尺度,在强化功能流线的同时,体现“舒适性设计”.融入当地传统习俗、文化,运用地方材料等,传承历史,赋予文化气息.
附:本设计获得福建省第七届优秀建筑创作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