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子淇
我是喜欢雪的。
已是初春的日子,窗外又飘起了小雪,天气转凉了些。一见雪,我便顾不得这些,轻轻推开房门,溜出去了。
清晨,周遭的街灯还未灭。北方初春的雪没有冬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凝重,倒有点江南雪的感觉,甜丝丝,凉飕飕的。或许是下雪的缘故罢,街上安静了许多,也鲜有行人,只有两家糁馆冒着热气,平添了一些暖意。
哆哆嗦嗦地走在路上,鞋子与路面摩擦着,发出“吱呀”的声响,而浅浅的脚印转瞬间就被雪淹没了。望着这浅浅的雪,我的思绪飘转在历史的陈卷中。
古往今来,有多少关于雪的历史典故、奇闻逸事,又有多少文人骚客、英雄美人爱上了这份洁白与宁静,他们或赏雪、吟雪、画雪、听雪,或踏雪、澡雪、啮雪、卧雪。虽然历史流淌了千年,但风雪与光阴交织在一起,裹不住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段段美好的传说。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好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这不仅仅是画面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一种超然,一种洒脱。这位诗人便是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了,柳宗元的孤独是难免的,但即使当时的政治环境如同冰天雪地,他依旧不改其气度,傲然挺立于霜雪之间,守望于孤傲的品格之中。
北宋,大雪纷飞的一天,一个年届不惑的中年人恭立在门外。他叫杨时,在等候大儒程颐先生的教诲。他来到先生门前时,先生还在打盹。他便等在门外,不打扰先生休息。等先生睡醒时,他身边的积雪已深达一尺。杨时那“一尺雪深”的等候,何尝不是一种对知识的守望?
1936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一位伟人登高远眺,留下了磅礴大气的《沁园春·雪》。毛泽东看着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想到的是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他纵古揽今,评点秦皇汉武,细数唐宗宋祖,最终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他的伟大抱负与主张。好一首《沁园春·雪》,好一个“数风流人物”,毛泽东守望的是理想与未来。2
正想着,雪似乎大了不少,砸在我的脸上,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
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是钢筋水泥,人们蜷缩在一个个狭窄的空间里动弹不得。有些人为了利益功名出卖了良心,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遗失殆尽。
想当年他们傲立雪中,或淡淡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或謙逊求学,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如今有些人却变了模样,变得低声下气、功利浮躁。人们的守望去了哪里?
但我又觉得没那么糟,因为我看到了天津火场最美的逆行,听到了“走好新的长征路”的振奋口号,想到了中国梦的召唤力量……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去除消极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我们的守望永远在路上!
我是喜欢雪的。3
1 对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雪是习以为常的,往往会被大家忽视。可作者却能“思接千载”,将现实与历史对接,引出本段与下文丰富的联想、独特的感悟,实属难得。
2 柳宗元的《江雪》、“程门立雪”的典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或典故,作者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并进行适当的演绎与诠释,翻出新意,让文章显得内容充实、灵气十足。
3 以同样的语句来开头、结尾,首尾相应,结构圆合,构思巧妙。这既表现了作者对雪的喜爱程度,又升华了文章主旨——结尾中的“雪”已不再是开头中自然属性的雪了,而是一种应铭记于心、化为行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