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
1986年,北京,丰台,桥南一处简陋的平房大院里,一个二年级小姑娘站在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民族乐器教师杨悦奇的面前。
“手指挺长的,学古筝吧?”杨老师问。“老师,需要多少钱?”小姑娘低着头,小声说。“哦,有很便宜的练功琴,大概三百多吧。”老师觉察到了孩子的窘态,尽量把学费说低了。“可是,我家还是买不起……”女孩失望地想走了。“这样吧,你学柳琴吧,才38元。”老师又争取了一下,眼神很惋惜。“好,我试着跟家里说一下。”女孩眼睛里闪出一丝光亮。学什么琴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可以来学习音乐了!
这个女孩就是我。那一年,我10岁。从零开始,刻苦地练习,手上弹出了水泡,水泡渐渐变成了茧子……一年后,丰台区少年宫金帆民乐团,作为唯一一家基层少年宫民乐团,与当年的北京市少年宫民乐团一起,成为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开场“千人大乐”演出中,仅有的两支少年儿童民乐队之一。
时光飞逝30年。2017年新年,一直忙碌奔波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中的我,辗转接到一个任务,在丰台区少年宫开设少儿国学综合课。
重新走进丰台区少年宫的院子,我感到心潮澎湃。虽然少年宫经历了几次搬家,现在焕然一新,但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的,还是平房大院流淌出的串串音符。与相关领导和老师谈完了工作,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我想打听一个人,杨悦奇老师,1986年我跟他学习民乐,他那时有50多岁吧。”
“哦,30年了!没多少人知道了……估计够呛找得到……”老师们议论纷纷。突然有个老师说:“对了,今天退管会活动,有一些老人都在呢,去看看问一下,也许有线索。”学科部的老师带着我就往多功能厅跑。“快结束了,有些老教师可能先走了,快点,要不赶不上了。”老师催促着。
我几乎失态地往多功能厅门口跑。刚冲到门口,看见一位气质脱俗的老人坐在正中间,拄着拐杖,那微微后仰的头,保持着当年指挥乐队时习惯性陶醉在音乐声中的样子,微微眯着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几十年不变对艺术欣赏赞许的目光。
“是他!是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喊,我捂着嘴,眼泪止不住地哗哗流。把杨老师请到会议室,我拉着杨老师的手泣不成声。30年弹指一挥间,千言万语,变成了语无伦次的想念!
杨老师,是您告诉我中国诗词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春江花月夜》叮咚的琴声中带着您的书卷气飘向我们;是您告诉我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写下这首《月宫》,是为了那清冷的地方不寂寞;是您告诉我们,咱们丰台有卢沟桥,如果不是日寇侵略,那是一个美丽的赏月之处,那首《卢沟晓月》开篇中复杂的指法,难倒了我们好几个小孩儿……多么美好的童年啊,就这样,随着一串串音符飘走了,但民乐的种子却在心中扎下了根。久别重逢的那一天,我拉着杨老师的手,说了很久很久,心里想着,我要把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做个完美的作业交给您看,这一切,都缘起于您和可爱的少年宫……
进入新时代,国学班受到家长和孩子们欢迎,我开展国学教学转眼已经两年。杨老师,现在我也像您一样在少年宫里给孩子们上课,站在讲台就像您站在指挥台上一样,一直保持美好的身姿,因為国学学习身教大于言传,像您那样点亮孩子心里的灯。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会员,北京众心田书茶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北京共济公益基金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