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妈妈,你不能拥有一切

2019-06-12 15:59刘丽丽
人力资源 2019年3期
关键词:育儿职场妈妈

刘丽丽

职场妈妈,定义了职场中已婚生育女性的整个存在。职场妈妈,一方面要上班,在企业或是职员,或是领导;一方面还要养育孩子,或者一个或者两个;她们还有丈夫、朋友、兴趣爱好。但是职场妈妈的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两件事上:孩子和工作。新时代女性较之以往,最大的变化就是追求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她们不断地尝试在这两方面都做到最好,这是一场无休无止、让人愤怒的消耗战。许多即将步入“婚姻坟墓”的职场女性总会问过来人这样一句话:我可以同时是明星员工和模范家长吗?我应该让这两件事相互平衡还是融合起来?低调生存还是向前一步?争取拥有一切还是差不多就好?

《人力资源》杂志公众号针对此话题在线征集了326名职场妈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80%处在40岁以下,30%属于月薪在5000元以内的基层员工,40%属于月薪在7000元左右的白领阶层,仅有3%属于月收入过万的公司管理层。结果,95%的职场妈妈斩钉截铁地表示,工作和孩子永远不会平衡。

职场妈妈的辛酸泪

@外企新手妈小忆:生宝宝之前,我在日韩项目组任Team Leader,前后不到三个月的产假,没有给我这个新手妈妈太多喘息的时间。“生活就是一团乱麻”,值得安慰的是,哺乳期的工作时间由原来的八小时缩减到了六个小时,公司还有专门的哺乳室给我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另一方面,公司还实行了弹性工作制,支持在家办公,即便如此,每晚起夜至少三次喂奶还是让我觉得身心俱疲。

@个体户甜甜:生娃前,我经营自己的服装店,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怀孕后,我将自己的店面重新装修升级,又开了自己的网店,一边带娃一边经营网店。目前,我还是以照顾我大儿子为主,其他一切都是副业。我老公身在几十公里外的R县工作,一周才能回来一次,因此照顾孩子的任务全权由我和我的父母负责,在父母的帮助下,我勉强能撑下来。

@人力资源培训师阿妮:我本来从事的是销售工作,从业三年尽职尽责做到了店长的职位,但是由于工作强度太大,怀孕六个月后毅然决然辞职专心养胎。生娃后的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决定转行做人力资源培训师,由于学历背景对口且实操经验丰富,我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还练就了一副好口才。工资远低于销售,但是在爱人的全力支持下,我能够同时事业家庭两者兼顾。

@财务总监莹莹:在生孩子前,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做到最好。可是有了孩子以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一晚上起来喂三次奶,仅仅持续三天,就治好了我长期无法医治的失眠症。如果白天还让我像从前那样拼命工作加班,我会立马崩溃。

@民企人力资源经理吴小姐:我在入职前就被约定“三年内不得结婚生子”,或者产假期间降薪、降职,甚至强行解除劳动关系。面对如此不公平待遇,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告诉我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维护女性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或许会保护我一定的权益吧,但是你永远别想在这个企业“事业有成”了。

职场女人都去哪了

在大多数思维定式中,文科专业都是女性居多,那些主修工程学或计算机科学的朋友们大多都是男生。我的大学、研究生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身边基本都是女同学。研究生毕业后,我曾在一所高校任教。我很自然地想到我会有很多女同事,可事实上,当我被录用的时候,我们系的十几位教授中,只有几位是女性。工作一年之后,其中两个人离开了教学岗位担任行政职务。当我唯一的女同事休产假时,我独自一人坐在会议室里,里面满是年纪大得多的男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女人都去了哪里?

事实证明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虽然76%的中文博士是女性,但在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里,只有33%的教授是女性。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之一是,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获得工作:即使他们的简历都是一样的,做同样的工作男性通常会比女性得到更多的工资。而女性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选择要孩子——尤其是在高需求的工作中。与男性相比,像我这样的女性,无论是教授还是讲师,一次晋升的机会比有孩子的机会少38% 。同样,拥有MBA学位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后留在职场的可能性远低于男性。组建家庭为什么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大于男性?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女性通常承担大部分照顾孩子的负担。即使是在性别角色上相对平等的夫妇,孩子的出生也常常导致性别刻板的劳动分工的转变,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照顾孩子的责任。即使父亲和母亲都有相似的工作和負担,情况也是如此——在有了孩子之后,女性开始在家里承受更多的负担。

这并不奇怪,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应该照顾孩子,父亲应该工作。事实上,研究表明,当父亲在孩子出生后休了超过三周的假,他们变得更愿意照顾孩子,这使他们能更多地参与育儿。成家后工作效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女性低估了抚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投入。

首先,如果你想继续工作的话,生育孩子是很贵的。据不完全统计,聘请育儿嫂照顾孩子的均价是每年6万元。如果你的薪水接近或低于你支付的育儿费用,而你有一个比你挣得多的伴侣,有时候辞职留在家里会更省钱。我的一位同事在高校做行政工作,每月工资不到五千元。生完宝宝后,为了不影响工作,每月花四千五百元请了一位育儿嫂,为了宝宝安全起见,又把自己的母亲接到家里,方便辅助育儿嫂照顾孩子,所以家里的其他经济负担全部落在丈夫的身上。而丈夫每月也只有六千元的工资,扣除日常开销,再加上宝宝奶粉、止尿裤、营养品,每个月还要靠双方老人资助。

其次,照顾一个新生儿是有压力和耗时的。例如,由于先天原因,母乳喂养的压力全部由女性承担,除非女性决定给孩子用吸奶器。而吸奶器不一定节省时间;笔者在生了孩子后,用吸奶器的时间共花了260小时,这相当于一个月的全职工作。母乳不花钱,它对母亲和婴儿的健康有益,但对职业女性来说,母乳不是免费的。当然,我并不后悔这260个小时,也不后悔在照顾孩子上花了多少时间,但这些时间让我付出了代价,而且大部分是以牺牲工作为代价的。

我写这段话的目的不是让职场妈妈变成一个怨妇,或者居功自傲,褒奖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是想说,如果职业妈妈想要同时兼顾两种角色,需要更多的支持。而现在有一个更可怕的现实是,城市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还不到两个。人们一直在猜测为什么出生率会大幅下降——堕胎率上升、已婚女性怀孕率下降、对离婚的恐惧。但这些理论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既然女性工作者越来越多,如果她们决定要孩子,就需要更多的支持。

这不仅是中国才有的难题。为了应对生育率的下降,德國在过去十年中制定了更多有利于家庭的政策来鼓励生育,包括适用于男性和女性以及兼职工作者的育婴政策。自2016年以来,德国的出生率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增长。很难说这种增长是否与这些新的家庭友好政策直接相关,但肯定不会有什么坏处。

顾此必然失彼

电影《永不妥协》的主人公艾琳,身为单亲母亲的她为了抚养三个孩子,将自己从选美皇后蜕变为一名职业女性,在她逐渐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她却错过了九个月的小女儿第一次开口说话,无暇陪伴孩子,孩子们埋怨她沉迷工作,甚至一直以来体贴耐心帮助她的男友也要离他而去。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她不得不成为一名事业型女强人,最后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在许多人惯性的印象中,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大多数婚姻不会幸福。因此,为了维系婚姻,陪伴孩子的成长,许多女性不得不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选择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甚至不工作。我的研究生导师曾对我说:“不要怀孕,否则事业就吹了。”所以,在工作中,你最好不要提及家人,假装在家什么都不用做,这样才会让领导认为你一心只扑在工作上。在慕尼黑,职场中常以“乌鸦妈妈”来指抛弃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妈妈。一位斯德哥尔摩的工程师享受着充足的产假,做着兼职工作,并处于提倡工作家庭平衡的社会文化里,就连这样的女性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感受到很大的内在压力。她说,我觉得我能照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但要让自己确信这一点却没那么容易。

社会学家凯特林·科林斯认为,虽然进步的公共政策能改善职场妈妈的生活,但社会文化规范和话语也必须相应改变。例如,女性享受长时间产假虽然很好,但会强化母亲在养育孩子方面责任更大的刻板印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夏尼奥尔·加德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她深入调查了35位英国女性的故事,她们都曾放弃有前景的职业生涯,选择当全职妈妈,而现在默默悔恨。虽然较小的样本不能代表有力的结论,但许多媒体对工作和不工作的妈妈的报道和真实情况有时是大相径庭的。许多职场妈妈不知道怎么才能面面俱到,而且更糟糕的是,她们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错。

除非得到多方支援,职场妈妈尤其是经济收入很低的职场妈妈,完全无法撑下去。职场妈妈感受到的张力和内疚,并不是靠自己能化解的,甚至重视家庭的丈夫、尽职尽责的保姆、相互支持的姐妹圈子、很有同理心的老板和同事,也不能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要想真正卸下重担,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虽然大多数职场妈妈都有类似的想法,都想在工作和养育孩子上拼尽全力,但这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理论上讲,现代女性对如何生活的选择比她们的母亲和祖母要多。她们一再被鼓励接受这些选择——她们被告知要“向前一步”,她们可以“拥有一切”,她们可以做任何她们想做的事情。但正如研究者们所指出的,女性在抚养孩子时仍然带着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女性在家庭休假和育儿成本方面所面临的限制,并不总是使这些新选择变得完全可行。

为了让职场妈妈更成功,如果没有给男性和女性平等的育儿机会的政策结构性支持,“向前一步”会成为空话,更不可能“拥有一切”。为新妈妈们提供更多支持的政策——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也许有一天会帮助更多的女性实现这些新的选择。

作者单位 家乐福集团 人力资源部

猜你喜欢
育儿职场妈妈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偷偷摸摸育儿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