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鹏
以往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和股权结构差异巨大的横向合并案,如果操之过急,很难成功。双方采用的是“逐渐加码”的联盟路线,能走多远,要看未来双方的契合程度和市场、监管环境的容忍度。
在今年的北美车展上,大众和福特的合作官宣了。官方声明显示,合作是“全球性”的,但不涉及股权交易。这不令人意外,也意味着不大讨喜。舆论喜欢看到惊天“大合并”,甚至迫不及待地将双方2018年的全球销量加总,声称“全球第一车企”诞生了……属于“想多了”系列。当然,事实也不像双方表现出来的那样,局限于“纯技术合作”。
两者不是在进行掩人耳目的“秘密外交”,相反,他们不断向外界披露谈判进程。以至于我们了解到,双方在2018年夏天签署了商用车合作备忘录。合作范围愈来愈广泛,双方几乎所有业务都在探讨之列。到了11月份,福特董事长福特三世称,双方“谈判非常顺利”。总之,一切都水到渠成。
首选合作项目的理由
双方将中型皮卡和商用车(实际上特指MPV)作为合作优先项,第一款合作车型在2022年推出,而2023年双方将享受由此带来的利润增长。
之所以这么做,官方也给了说法,“5年内,全球市场对中型皮卡和商用车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虽然有点外交辞令,但其中包含的凛冽之意令人不寒而栗。
双方实际上想说,未来5年,中型皮卡和MPV是“惟一”具有增长潜力的两个细分车型。这代表两者对中期全球市场的发展趋势,抱有严重的悲观预期。因为众所周知,从全球乘用车市场的角度看,这两个领域都不是消费主流,轿车和SUV才是。后者则在过去10年来充任高速增长的惟一引擎。过去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么奇怪,所有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年销量100万辆以上的新兴市场,SUV是惟一的利润可靠增长点。在这些市场内,轿车仍然会随大势增长,但总是率先触及天花板并更容易动能衰减,而SUV则总是背负着“跑赢大市”的期望。西欧市场SUV不是主流,是因为特殊的监管政策和历史传统。再说,西欧和美日一样,显然不算新兴市场。
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么大的地域和时间范圍内,依靠单引擎驱动是难以持久的。两个主机厂据此推断,尚未得到过度开垦的细分市场,机遇尚存。具体分工是,福特汽车将负责2022年上市的皮卡车型和“大尺寸商用车”(未指明具体车型),而大众汽车则负责开发MPV车型。
大家都知道福特擅长皮卡。在10年前金融危机中,福特没要政府救济,自己从深坑里爬出来,凭借的就是大中型皮卡。这也是福特迄今为止惟一的现金奶牛。
北美的年轻人,刚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开一辆二手或者N手的日本轿车。手头稍微宽裕,就会买一辆SUV或者皮卡(取决于使用环境)。以至于福特对轿车业务失去了信心,因为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打上门的日本对手。这种状况10年来一味恶化,福特如今只保留两个轿车车型,基本上“弃疗”。
进一步合作的基础
如果单看这个合作,有点不平等条约的味道,因为MPV的市场潜力不及皮卡。福特把压箱底的技术拿出来,如果只换得一个不痛不痒的MPV(至少目前如此)项目,显失公平,再次说明合作还有后续。
接下来应该轮到大众为联盟做出贡献了。舆论看好MEB平台,这是大众开发成功的第一个通用电动车平台。大众拿出来共享,福特被授权MEB平台,可以大大节约电动平台的开发费用。
而且,福特已经大力度投资了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如果使用授权电动平台,整合目前已有的电动车产品,将更方便地接驳上述新业务,建立完整的价值链。这是双方联盟对福特的下一步支持。
“做更多”的想像空间
令人惊讶的是,双方互信程度之高,列入合作货架的业务范围之广。作为佐证之一,双方将成立管理委员会(大众管理模式),福特CEO韩恺特、大众CEO迪斯和双方一众核心高管,都位列其中。如此阵势,若只进行产品研发层面的合作,未免撑不起“全球联盟”这样的名号。
双方目前排除了股权交易。福特的双重股权架构和家族统治的痕迹,与大众“公众公司”的股权性质,导致双方可能的股权交易很复杂。眼下产品合作尚未真正开始,并不急于更深层次的合并,双方将保留资本合作的可能性。
一切都要走着看。以往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和股权结构差异巨大的横向合并案,如果操之过急,很难成功。双方采用的是“逐渐加码”的联盟路线,能走多远,要看未来双方的契合程度和市场、监管环境的容忍度。变量太多,多想无益。不妨从最容易的业务做起,让双方股东看到、享受到合并带来的利润增长或者成本节约,将有利于营造“做更多”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