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便一头扎进去,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几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穿进来,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堵塞;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这位长衫老者走出来时,面無懊丧,而是目光闪闪,然后站在胡同口,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便飘然而去。
接下来,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连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了。
(选自《广州日报》2018年11月2日)
点到为止
善举不分大小,多年来许多人误入死胡同,都是自认倒霉而离开,却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为下一个路过的人做点什么。老者写了“此路不通”贴在胡同口,简简单单的做法,让过路人感到温馨,尘世间的美好也就弥漫在巷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