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较为突出,国内相关学者对于生命教育内涵、内容、意义、存在问题、问题归因和实施对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本文對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现状综述
生命教育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源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我国生命教育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研究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现状做以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 美国的生命教育
20世纪中叶,美国凭借经济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此时美国学校教育主要以培养有助于经济政治的高效人才为目标,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弱化,加之美苏对抗,美越战争给美国家庭带来失去亲人的苦难,反战声势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吸毒、性泛滥等社会问题凸显。种种因素交织迫使美国政府决定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在其代表作《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Education for Life: 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 Challenges)中提出了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的思想,强调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同时他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好的方式,让身心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美国“生命教育”至此被正式提出。
目前美国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和生命行为教育四个方面。
(二) 英国的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15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著作至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观点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的主张,都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关切。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面临社会伦理观念淡化、青少年价值观缺失、吸毒、凶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的人格健康、生命价值观念受到严峻的考验。1988年,英国政府出台《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规定了为学生提供相关课程以达成学生发展的目标,从此拉开了英国生命教育的帷幕。
英国的生命教育注重全民关怀,以发展学生的灵性、文化、道德、社会责任感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以个人、社会、健康教育为补充的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 日本的生命教育
日本生命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颓废心理和自杀事件的频现提出的。在教育体系中虽没有专门的相关用语,但其体系独特,意义深远。在1989年制定了《教学大纲》,1998年修订了小学的道德课程,高中阶段开设《伦理》课程,并且开设“社区体验”等活动,把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四) 法国的生命教育
18世纪,法国公民教育正式纳入教育体系。启蒙思想家拉夏洛泰(Louis Ren de Caradenuc de La
Chalotais)认为,公民教育是社会的幸福所在。为法国生命教育提供了思想养分。20世纪60~80年代,由于法国过分强调个性,传统价值观念在教育中被忽视,导致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弱化,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学生诈骗、吸毒、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基于此背景,法国生命教育提上日程。
法国生命教育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的身心规律设置不同的内容,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最为丰富。比如:小学阶段以“学习共处”为内容,对如何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身为国家公民的责任进行教育。
(五) 德国的生命教育
德国生命教育主要源于其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生发了“朴素教育”和“善良教育”,丰富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小动物,到保护环境到同情弱者到宽容待人,德国的生命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上可见,西方发达国家中都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它们都将生命教育的目标注入学校教育目标体系,设计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课程,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联动的教育网络。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
王平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生物性的生命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教人如何活着;第二种形式是价值性的生命教育,主要教人思考为什么而活;第三种形式是意义性的生命教育,其作用主要是进一步教育人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张勇在《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一文中阐释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从自然性的生命教育至精神性的生命教育最后到社会性的生命教育。郑晓江作为国内生命教育领域研究比较早的学者,他多次在其专著和学术论著中对生命教育进行如下界定: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生命教育开始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进而认识社会生命,在处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使受教育者不断丰富精神生活、逐渐提升文化素养、渐趋完善道德品质,最终追求崇高的精神生命;也就是帮助生命教育对象学会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够正确看待生死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 关于高中生生命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肖川在《大学的理想和使命》一文中提道:“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强化生命意识,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让学生收获一个灿烂的人生。”闫守轩、曾佑来认为,生命教育之可为之处在于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以珍惜身体、学会生存;诗化肉身,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情怀,升华生命。许洁英从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角度出发,生命教育和真正的好教育是融在一起的,有助于理解生命教育的独特,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精神特质,拓展生命教育的辽阔天地。于文思在《从“有限之途”到“无限之境”》中从生死维度、人文维度和心灵维度三个方面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使青少年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乔丹从法律维度、生存需求角度、人的本质角度分别描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从社会和法律角度看,生命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 关于高中生生命教育内容和特点的研究
不同学者对生命教育研究内容有不同的研究视角。郑晓江指出,要注重构建生命的神圣感,提高社会责任感,调适生活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冯建军的观点是,作为具有社会属性即社会生命的人,首先必须处理好个体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等的关系。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及社会生命的教育。刘济良则认为,生命教育是具有完整性和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应涵盖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中设置了不同学段的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取向教育、心理取向教育、生涯取向教育。
(四) 关于高中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关于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研究,很多学者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就业压力、网络不良影响的冲击都是影响生命教育的重要因素。张芦军认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观问题的归因有四个层面:社会环境层面,主要是社会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制度改革使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学校教育层面,主要因为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个体生命观,没有相对应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制度。家庭教育层面,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和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造成的。学生自身特点层面,主要表现为生命认知不足,抗挫能力较弱、情感理解偏差、生命责任感缺失等。
(五) 关于加强高中生生命教育对策的研究
叶澜教授的主张是课堂教学应该定位在生命的层次高度上,把握教育与生命的内在关系,善用生成的理念,重塑课堂教学观,使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冯建军提倡,开展生命教育需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活动,采用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知识的方式,协调社会、学校、家庭力量形成合力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与此同时他认为,学校必须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教师素养等多方面入手推进生命教育,尤其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提倡分享式和体验式教学方式。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研究评述
综合梳理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本文认为其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国外生命教育一般都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研究起步较早,现在基本具有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西方很多学者阐释了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内容、实施对策等,为其他国家和学者等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第二,生命教育在国外比较受重视,从政府、社会到学校、家庭形成相互配合的教育网络,为生命教育开展提供有力支撐。第三,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注重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特别是课外实践活动比较丰实,教育效果相对较好。国外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其成果较为丰富,对本文高中生生命教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但是国外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提法尚不十分明确,同时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阶段的特定群体,展开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国内学者值得关注的地方。
(二) 国内研究评述
综合梳理国内生命教育的研究,本文认为其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对生命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重视。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研究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生命教育研究的本质、内容、原则、实施对策等方面较为细致,为未来持续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条件。第二,生命教育的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已经逐步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第三,更多的学者呼吁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在借鉴国外生命教育的同时,更多地探索适合“本土”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后续发展。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 结语
未来我国学者可能围绕以下方面重点研究:第一,关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研究。未来可能形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等不同阶段的规范的生命教育理论,使不同阶段的生命教育更符合不同年龄和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第二,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证调查研究会进一步增强,实践出真知。在阅读以往文献过程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更多是文献研究法,并且生命教育的研究对策和方法往往也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缺少在实践中的应用检验,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证研究不够深入。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空洞性,有助于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J. Donald Walters. Education for life: 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challenges.http:∥www.ananda.org/inspiration/books/efl/,Chapter21.
[2]王定功.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
[3]虞花荣.日本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4]王晓辉.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当前改革[J].教育科学,2009(3).
[5]王定功.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8).
[6]王平.生命教育的内涵、实践现状及其应然之路[J].教育科学论坛,2001(1).
[7]张勇.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
[8]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
[9]闫守轩,曾佑来.生命教育:可为、难为与何为[J].教育学术月刊,2013(4).
[10]许洁英.从教育的价值本源探寻生命教育的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9).
[11]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
[12]冯建军.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13]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万雅静,辽宁省沈阳市,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