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谭 冰
位于鸭溪镇集镇黄金地段的“鸭溪商贸城”紧邻326国道,一排整齐划一、商住两用的小楼显眼醒目,这是播州区西部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来自播州区西片区8个镇乡的农村精准扶贫易地搬迁335户1410个居民。
作为播州区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集镇,鸭溪自古以来商贸发达,位列黔北“四大名镇”之一,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其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达7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8%。为充分利用集镇公共服务与就业岗位资源,鸭溪镇通过科学规划、精心选址,在集镇黄金地段建设了符合群众居住的移民安置住房。
2018年8月,随着搬迁建设与搬迁入住工作的全面完成,如何做好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成为鸭溪镇安置工作的重点——逐渐将安置点的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自己的破题路径。
“易地扶贫搬迁让本镇的214户913位贫困群众和周边乡镇121户497位贫困群众彻底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局中走出来。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之,更非一劳永逸。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事宜同等重要,搬迁后还应该再扶持他们一把”,把支部建在安置点上的鸭溪商贸城幸福党支部书记张弦这样对记者说。
幸福党支部隔壁的门面房,是罗成富开设的副食品店,这个已经68岁的退伍老兵正在整理饮用水桶,将装满水的水桶从送水公司的货车上搬下来,再将空桶递送到货车上,满身是劲儿。
罗成富的家原本在乐山镇瓮海村林平祖,交通不便,严重缺水,加之老伴身体不好,罗成富只能在地里简单种植些包谷,勉强维持生计,而唯一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因为家里又穷又偏,对象也不好找。2017年通过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罗成富一家搬迁到了鸭溪商贸城安置点,一直渴望发展致富的他第一批响应政府号召,做起了生意。
罗成富说:“党和政府对我们很照顾,我两个门面,一个做副食品,一个做毛巾、袜子等小商品,都免了两年的房租和水电费,两年期过,现在房租也是远低于市场价,每年只要3000元。我们老两口现在能自给自足,等在外打工的儿子今年娶了媳妇生了孙子,我就把店交给他们小两口经营,我们就退休带孙孙咯!”憧憬着即将到来的生活,罗成富老人眼角的皱纹里,都散发着幸福的味道。
罗成富的幸福日子印证了一句话——“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方式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群体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鸭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生活的缩影。
搬迁不能一劳永逸,对“搬迁之后怎么办?”幸福党支部一直在寻找答案并为之努力。
2018年12月,贵州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建好“五个体系”: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三是文化服务体系,四是社区治理体系,五是基层党建体系。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幸福党支部迅速落实“五个体系”工作法。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安置点的领导核心,以“三三五”工作法为抓手,通过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增强了安置点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确保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政治方向。支部现有的16名党员,其中群众党员4名,同时把带领扶贫产业发展的搬迁群众培养成党员,把搬迁党员培养成带领扶贫产业发展的致富能手,让党员在脱贫成效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其他群众跟着学、跟着干。
记者在安置点看到,为了切实提高便民服务,鸭溪镇把整个镇的政务服务中心整体搬迁至安置点,打造了集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评价购物中心、物流管理服务中心等多中心合一的服务体系。为了满足搬迁群众的就医就学基本需求,鸭溪镇在安置点内配套了村级卫生服务中心,在安置点一公里内配套了3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完全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需求。通过完善安置点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建设,保障搬迁群众获得同等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看到了政府为民服务的诚意,更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
鸭溪镇紧紧围绕搬迁群众农民转市民的需要,积极实施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建立就业台账,通过安置点+园区,安置点+商贸服务,安置点+扶贫车间,安置点+产业基地等模式,实现群众多渠道就业达623人,占安置点劳动力群众数量的82%,实现户均就业率1.86。
此外,幸福党支部还从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等方面大力丰富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健全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尽快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安置点的居民生活中。
扶贫车间
紧邻幸福党支部大概10米远的距离,是安置点的扶贫车间。记者在车间里见到了张毅,因为刚工作不到一个月,张毅加工电源线、数据线的速度明显比旁边的同事慢,“现在我一天能做350根左右,每根0.15元,每天也收入四五十块,找点‘盐巴钱’还可以!”说完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张毅的丈夫王永林是鸭溪镇堰坎村作房组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在搬到安置点之前,张毅为了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常年居住在毕节娘家:“我不愿意回鸭溪老家,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早就是危房了,不敢住!”
2015年王永林一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春天,当地政府邀请搬迁对象包括王永林一家到镇上参观易地扶贫的安置房,“看着这一排排的小洋楼,房间全部装修好的进去就能住,周边又有学校和医院,当时就很满意,当场就决定搬迁!我们农村那个危房,稍微一弄就散架了,你们拆起来都很好拆。”张毅开玩笑地对工作人员说。
如今,张毅带着孩子不仅住上了新房,大女儿实现了就业,两个双胞胎儿子的读书问题也解决了。送了孩子到学校,张毅就到扶贫车间做计件工,在小区里实现了就业,家庭也更加和睦。在扶贫车间里,像张毅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33人,她们都是安置点的留守妇女或老人,她们可以根据自家的现实情况,选择在工厂做工,或者将材料带回家里加工,一些手脚麻利的熟练工多的一天能做七八百根,收入近百元。
幸福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张弦指着对面施工厂房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生产的电源线、数据线现在都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扶贫车间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筹备中,将会解决安置点更多贫困户的就业安置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更涉及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社区管理、文化传承、基层党建等诸多方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住得踏实、走向小康是鸭溪镇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通过强有力的后续扶持措施,逐渐把安置点建成了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不断提升着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