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科 王 颖 盖明媚*
(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109)
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提高, 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主导性作用。 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农业高校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农业高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 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要充分发挥好引擎的作用,要以创新为根本目的,把人才、技术及文献信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潮流下, 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加大。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之一的农业科技创新, 科研经费也在逐年增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伟大号召后, 农业科技创新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院校的教师, 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承担的科研攻关项目越来越多,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 教师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偏好日益显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面对竞争环境的多元化、 信息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 面对农业院校自身的困境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愿望, 农业高校必须逐步提高办学层次。 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努力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 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馆藏结构必须跟上高校教学科研的改革步伐, 既要不断丰富馆藏文献的数量, 又要逐步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 达到馆藏文献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为培养人才及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创造有利信息条件。
随着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农业类院校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大幅增长,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的人员也大幅提高。 尤其近几年, 全国各地高校为保持可持续发展, 保障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被淘汰, 普遍采取对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考核的制度, 以充分调动教师、 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带动学校教学、学科的发展,这使得图书馆的读者群体由高数量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对此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对于大多数农业院校图书馆而言, 文献购置经费的增长总是赶不上文献价格上涨的幅度, 由此引起高层次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坚持问题导向, 合理利用有限的经费, 购买读者利用率高的文献信息资源, 需要农业高校图书馆认真思考、 不断探索,逐步做好推进馆藏量“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顶层设计, 不断调整馆藏资源结构, 提高文献经费使用的效益。
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类院校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引文是学术论文在文后所列与正文相对应的参考文献,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需求,也反映出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1]。 引文可以反映论文本身的质量和影响, 对于图书馆的学科馆藏资源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二者的需求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馆藏资源结构。 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以学习为主, 他们对于文献的利用大多停留在学习阶段, 独立研究的需求比较少。 而大多数教师以及研究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则基于研究需要,他们是图书馆最核心和最稳定的读者群, 对于文献资源的需求也体现了更高的学术水平。 本文选取青岛农业大学传统优势学院——农学院、 植物医学院两个学院为例, 以两个学院教师近6 年来发表论文的引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引文数量、引文文献类型、引文语种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的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第一作者为检索入口, 作者单位和发表时间为检索项, 对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植物医学院教师2010-2017 年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 经筛选获得论文520 篇,引用文献6800 篇,现分析如下:
由表1 可以看出, 近8 年来的平均每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是13.1 篇。 这反映出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参考了较多的相关文献, 对已有科研成果和最近研究进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吸收。
一篇科研论文的引文量多少,原则上取决于“以需设引”。 据国外统计,大约90%的期刊论文列出了被引文献,每篇论文所引证的参考文献平均为15 篇。 和国外的研究结果相比, 青农大农学院、 植物医学院教师在进行科研时, 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数目略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这说明青农大教师在进行科研时, 还需要不断强化获取信息的意识, 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吸取其中的营养[2]。
表1 引文数量分布表
表2 引文文献类型结构表
引文文献类型反映出各种文献载体在科研中的价值、 地位和作用, 以及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构成和比重[4]。 依表2 数字分析得出,青农大农学院、植物医学院教师对中外文期刊的需求占所引文献类型的绝对比重。 在引用的6800 篇文献中,电子资源(含中外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合计占比达到96.2%,图书占比仅为4.8%。 不难看出,电子资源是教师科学研究中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来源。
图书尤其是专著具有明确集中的主题、 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观点、 便于阅读等特点, 在引文率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 但由于出版周期长, 图书在引文中处于弱势地位。 而期刊尤其是电子期刊具有更新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容易复制等特点,在引文中占据显著地位。 据表2 统计数据显示, 图书比期刊的引用率明显偏低, 这说明论文的时效性较强, 充分肯定了电子期刊是教师及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主要信息来源。
目前农业院校文献经费的使用中, 纸质的学术中外文期刊仍占有一定的比例, 其中部分纸质期刊与数据库的电子期刊内容重复, 在文献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无异于文献经费的浪费, 这给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结构调整敲响了警钟。
统计数据反映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 教师所用引文对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几乎为零。 说明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网络学术资源了解不够、 利用极为有限。由于网络学术资源浩瀚, 难以甄别筛选, 并且其所含的信息准确性难以确定, 降低了教师及科研人员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意愿。
引文可以由多种语种的文献构成,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了论文作者的外语水平、 对不同语种文献的需求状况[1]。 在统计的6800 篇引文中,引用语种最高的是中文文献,合计4865 篇,占总引文量的71.5%。 英文和其他语种的引用文献统称为外文引文, 共有1935 篇,占总引文量的28.5%。
表3 引文语种分布表
由表3 可以看出,青农大农学院、植物医学院教师及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浏览和查阅了大量的外文文献。 由于课题在申报和立项前,需要科技查新,以避免重复无为劳动, 确保课题成功立项, 教师和科研人员须通过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出版物来了解和获取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而知名度高的学术出版物大多为外文文献。
青农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虽然参考了大量外文文献, 但与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引用外文文献73%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 这表明作者与国外同行交流较少, 或阅读的外文文献量少, 无法利用外文文献, 间接反映出图书馆馆外文文献资源馆藏量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取及利用外文文献, 进而影响了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和效益[3]。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和科研人员快速查找所需信息资源, 图书馆行业应加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该平台要将 CALIS 公共服务平台、不同图书馆本地服务平台与科研机构、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集成起来, 实现统一服务接口方式,提供给不同图书馆, 以人性化和智能化操作方式为不同读者提供自主服务, 逐步实现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科研人员研究的不断深入, 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由于外国出版商价格的垄断,严重制约着各图书馆外文信息资源的建设规模, 突出表现在各图书馆外文信息资源匮乏, 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 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各馆多采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方式加以缓解, 但这种服务方式常常是延时服务,耽误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开展。 在“移动分布” 服务日益普及的今天, 要实现为科研人员提供实时文献信息服务, 馆际间可开展互聘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可针对自己应聘馆提出的文献信息需求及时提供服务。 这样, 既有利于馆际间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又减少了读者因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时滞而等待排队现象, 从而为保证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筛选出真正可利用的网络学术资源, 建立符合本校学科发展的特色数据库并保持及时更新, 推荐内容可靠便于利用的学术搜索引擎, 丰富教师及科研人员有效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所高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产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促成了本校具有竞争力的拳头学科或优势学科。 这些学科的发展积累着高校先辈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 蕴含着丰富的本土化的特色信息, 图书馆应悉数将这些特色资源按照教学、科研需求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保存收藏,并开展研究, 从中梳理出学科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找到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指明正确的方向, 提供有益的启示, 并为科研人员能力的提升提供潜在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