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同心共筑致富路
——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帮扶驻地脱贫攻坚纪实

2019-06-12 10:35摄影报道温斌郝雪
陕西画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贫困户群众

摄影报道/温斌 郝雪

巍巍秦岭山下,涓涓涧峪河边,这片哺育了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红色热土,多年来饱受黄土塬地貌、耕地资源少、基础设施差等因素限制,这里的柿村和竹峪村两个国家级贫困村村民生产和收入上很难有大的发展。仅柿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46人,是全区58个扶贫重点村之一。

要在这样的村子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但高海科这个西北土生土长的硬汉子丝毫没有退缩。他一有闲暇时间就与乡亲们一起蹲地头、话家常,摸底子、做足调查研究功课,寻找到适合各村庄脱贫的不同路径; 他为乡亲们送温暖、解难题,做好群众的贴心人;他发挥做思想工作的长项给党员群众上党课、讲政策,先从思想上挖掉穷根;找干部们谈规划、跑项目,放眼长远,脱贫持久。高海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军人本色,让党旗和军旗在华山脚下绽放出新时代的别样芳华!

扶贫先扶志,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从攀穷亲、结困友到贴心人、好帮手,从扶项目、富口袋,一心为民谋福音,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区山村……”

掌声雷动,2019年初,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机关的礼堂里,高海科政委作为中心扶贫领域的代表从中心首长手中接过“出彩联勤人”奖杯。

激动之余,参与地方脱贫攻坚工作3年来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高海科不禁感慨万千:“扶贫工作刚开始时真是困难重重,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都以为只是挂个牌子,甚至连个别党员干部也这么认为,部分贫困群众更没有致富心气和底气,生怕辛辛苦苦挣的钱打了水漂……”

柿村投建清水莲菜项目时,有部分群众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没着落,不如种点粮食,吃几顿算几顿,不愿参加扶贫项目。

“我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既是我们部队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敲开心门,才能打开富门。”

面对贫困户的顾虑,为把党的扶贫政策宣传好,做到家喻户晓,一有时间高海科和战友们从华阴到华州,从竹峪村到柿村,不知往返了多少个来回,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说掏心窝的话,努力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带头宣讲习主席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党中央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指导村委召开“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养懒人”恳谈会,让致富带头人讲述脱贫故事;组织贫困群众代表和镇村干部到河南兰考、山西贾家庄参观学习,帮助大家开拓眼界、坚定信心,并将“兰考经验”“贾家庄模式”整理成文字材料,不失时机地宣讲辅导2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500余人。

为了帮助老区贫困村创建先进文化阵地,夯实脱贫致富的社会文化基础,除了参观见学,官兵们还在2个村组织设计文化广场;建立了农家书屋和农民夜校,在柿村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推动网络办公、产业网上咨询以及网上销售等活动有效开展。在竹峪村建设的文化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业余文化生活。

这天,热烈地掌声一次次在柿村的村委会响起,原来是高政委正在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美丽乡村"这一主题为柿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上党课。

“一时富,不算富,富口袋,先要富脑袋”,“柿村要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就必须加快创新柿村、生态柿村、美丽柿村、幸福柿村建设步伐,广大人民群众就要瞄准建设目标加油干,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可靠保证……”

“产业扶贫兴村富民,脱贫路上携手同行”

思想统一了,脱贫致富的热情自然就上来了。

但如何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循环产业的现实问题又成了悬在高海科心头的一件大事。

为帮助扶贫村开好“药方”、拔掉“穷根”,在他的积极协调下,由军委后勤保障部投资175.5万元、政府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贫困户自筹资金100万元的500KW光伏发电站占地18亩,如期竣工并入国家电网。2018年4月起,已实现当年100户贫困户连续2次分红,户均收益4000元以上;采用全额上网模式,以年发电量56万度、年收益58.8万元计算,再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可以实现连续25年的稳定收益。

依托“渭华起义”景区的优势发展清水莲菜项目,更是倾注了高海科很多心血……2018年末,160亩清水莲菜喜获丰收,在“嘿呦嘿呦”的劳动号子声中,抱着莲藕的村民郭更戌高兴地数起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亩产8000元计算,扣除各种成本4000元,每亩纯收入4000元,园区总收益67万元。同时,在莲菜池套养黄鳝、牛蛙等每亩可增收3000元左右,群众还能根据自身情况发展观光旅游及农家乐项目,每户轻松增收1.5万元左右不成问题。

柿村160亩军民携手新栽植的柿子林傲然挺立在巍峨的渭华起义纪念碑下,与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片柿子林,就是军委后勤保障部在柿村扶植的特色生态产业,是打造‘红色基因、红色柿村、红色传人、红红火火’规划愿景的具体体现!”高海科兴奋而骄傲地站在柿子林旁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从红色旅游和柿子深加工两个渠道为群众增收,真正把扶贫林打造成脱贫的致富林!” 如今的柿村,是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之一。

在竹峪村,由部队牵头建设的首家爱心超市让许多贫困户各取所需,在渭南、华阴地区广泛推广;同时,依托该村企业,鼓励贫困户入股,定期分红,吸纳农户进厂务工,解决了80余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给贫困户提供稳定经济收入的机会,单就进厂打工一项人均年增收1.8万余元。

同时,在2个村新建的具有远程医疗的村级卫生室投入使用,满足周边20公里以内8个行政村84户贫困户近万名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并积极协调联勤保障部队医院定期开展医疗健康帮扶巡诊,通过医疗基础设施帮建、技术指导帮带、大病统筹保障等措施,帮助柿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村民重新脱贫。今年将近70岁的孙首茂大叔曾是带领乡亲致富的村干部,脱贫较早,因脑梗失去了劳动力无奈返贫,每次见到来家巡诊的医护人员,都会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你们就是当代的‘白求恩’。”

“党建引领发展,建设坚强战斗堡垒”

高海科带工作组在走访调研2个贫困村的过程中发现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

高海科政委及时提出以“党建扶贫理思路、军地联动建班子、党员互助结对子、互帮互学强素质”的思路举措,与2个村党支部建立挂钩联系的同时,安排1名党建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为村党支部编外书记,蹲点驻村参与扶贫项目的建设管理,军地携手抓党建、促扶贫、带队伍,帮助村委规范了会议制度、议事范围,村委“一班人”抓党建能力直线上升。

竹峪村党支部书记刘松高兴地说:“在军地双方的指导帮带下,村支部组织生活不断规范有序,大到学习扶贫政策,小到动用一分扶贫资金,“一班人”都会认真研究……部队的党建扶贫让我们的村发展建设的信心更足了!”

“在军地双方的共同指导帮带下,我们的党支部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每名党员干部都成为扶贫帮困的先锋旗帜!”这是华州区委组织部部长马宁指导村委在扶贫工作会议上讲的一段话,点赞的就是军委后勤保障部在帮扶工作中探索形成的党建扶贫思路。

猜你喜欢
贫困户群众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多让群众咧嘴笑
○图片新闻○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