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的青岛进行时

2019-06-11 05:41杨德才
走向世界 2019年16期
关键词:制造青岛工业

杨德才

继蒸汽机、电力、生产自动化之后,我们正经历信息物理系统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切发端于机器制造,而目标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制造。

青岛是一座有强盛工业基因的城市,浓缩了数次工业革命的百年历史。

1891年,民营的永顺铁厂在台东镇瑞云路开业。1898年德国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次年开设了水雷枪械修理所、海军修船所等企业。又两年,兴建了胶济铁路四方工厂,组装、制造和修理机车车辆。由此,草创了青岛现代工业的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青岛。日本资本家争先在青岛投资办厂,至1921年已设各类工厂40余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接收青岛,直到青岛解放,虽几经兴衰,但曾有过当年全国情形下较为发达的工业门类体系。

此后,青岛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可以表征为4个发展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以轻纺织业为主导、新世纪前以家电电子业为主导、新世纪前10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和至今以蓝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

改革开放前,青岛的轻纺业获得“上青天”的称号;改革开放后,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的“五朵金花”享誉全国。工业发展也提升了青岛的城市地位:1984-年4月,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國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12年8月,青岛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2015年6月,印发《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年1月,颁布《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目前,青岛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山东的13.6%、全国的1.5%。全市工业企业近8万家,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万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10条产业链为全市贡献了近76%的产值、77%以上的利润,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等6条产业链产值分别超过千亿元。

在发展互联网工业的号召下,青岛制造业又添加了新的“五朵金花_“高铁之花”中车四方、“新锐之花”特锐德、“智造之花”红领、“海洋之花”明月海藻和“常新之花”软控股份。

目前,青岛全市有企业技术中心502家,工业设计中心2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34家A股上市企业。2016年青岛GDP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迈进“万亿俱乐部”。人才方面,青岛2018年研究生毕业生11.1万人,在读4.5万人,招生1.6万人。普通本科、专科毕业生94万人,在读35 3万人,招生10.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2.8万人,在读8.4万人,招生2.6万人。

青岛既有悠久的工业传统,又有较丰厚的创新资源,但认真审视通往智造之路,仍有几个层面的缺憾和问题。

技术层面,仿真设计、MES系统、集成电路、关键部件的研发、应用并未普及。比如,深圳市2017年生产集成电路218亿块,而青岛中德、即墨两个在建项目一期投产后只有约90万片(全山东不过4500万块);再如,工业设计、中试服务、管理咨询、产业基金、国际会展等现代生产服务业不够发达;又如,从工业40演化阶段来看,不少制造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和网络化之间的2.0到3.0的水平。

企业层面,研发投入很低,2017年青岛R&D支出仅为307亿元,仅为同期深圳(900亿元)的1/3;全市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多为成熟产业和传统产品,近20年国内风行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在青岛尚未形成气候。

产业层面,企业主导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活动偏弱,创新机构植根与产学研融合、技术成果转化依然是瓶颈问题;新型显示、5G、增材制造、可穿戴系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尚未全面布局。

经济结构层面,青岛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为44.14%,民营百强的门槛不过7亿(上海19亿),其中仅半数为制造型企业,而过百亿的9家企业中只有两家是制造业,瞪羚企业(30家)和独角兽(1家)非常稀有。2017年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青岛企业仅5家(东营18家,宁波20家,杭州44家),其中仅l家为制造业企业。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智能经济形态”的概念,京、沪、深、穗、杭等城市已提前布局、蓄势待发。

当下,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为提升经济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全面部署创新城市、海洋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和军民融合示范区、上合组织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性目标,也为青岛市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广阔空间。

万木争春,时不我待。青岛的核心诉求在于,如果我们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出有如碧海蓝天般的创新环境,必将激发企业家和青年人的创新热情与才智,青岛智能制造将会延伸出开阔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青岛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制造青岛工业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中的价值工程应用分析
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美丽的青岛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