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慧
小祥借用小轩的橡皮后,小轩催了几次他都没还。有一次,小祥让小轩放学后在家等他,他自己会送到对方家里。可是两家相距很远,而且小祥根本不知道小轩家在哪里。
坐在小祥旁边的女生小林告诉我:“小祥偷走了我的新尺子,尺子上有妈妈贴的标记,小祥把它撕掉了,可上边还有印子,而且小祥从来没用过那样的尺子。”我问小祥具体情况,小祥眼神坚定、语气肯定地说,是他捡到的。
……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不得不让我思考,小祥到底是因为什么去做这样一些事情呢?为了更加了解他,我决定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小祥家是卖鞋的,店铺就在学校附近的市场。我到小祥家里时,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小祥媽妈说,孩子每次一放学就看不到人影,她要看店,孩子爸爸要进货,两个人都很忙,没时间陪孩子。小祥妈妈还说,他在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小祥爸爸没少揍他,但是收效甚微。
经过与小祥妈妈的沟通,我基本找到了“病因”——父母缺少陪伴和关爱导致了小祥缺乏安全感,所以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来填补心理需求的空缺。
针对小祥的情况,我开出了如下“药方”。第一,我与小祥的父母约定,每天最少抽出20分钟与孩子聊天或讲故事,每周带孩子到大自然或博物馆中活动一次,同时建议家长有时间阅读相关的家庭教育书籍。第二,要让小祥认识到拿别人东西的危害,并让他体验做大家信任的好孩子带来的愉悦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思想都是通过情感传达的。”我经常给他讲故事,跟他聊天,有的故事是助人为乐的主题,有的故事则是干坏事被惩罚的例子……同时,我鼓励他只要认识到错误并能改正就是好孩子。在我与他交流时,他一直安静地听着。
教育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次有意义的经历会促使之前很多次的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在一次语文课后休息时,坐在小祥后面的小华说自己新买的动画人物的10个书签都不见了。我让小华再仔细找一找,他把书包又认真翻找了一遍,这时我心里想会不会又是小祥拿的,但我立刻打消了这种臆测,选择相信他。有学生说:“看见小祥和小华一起玩过那几个书签,肯定是小祥拿的,藏在自己书包里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一起投向小祥,这次小祥没有辩解,只是很自然地摇了摇头。我走到小华跟前,和他一起又仔细找了一遍,结果在书桌里找到了。我说:“你真是个小马虎!”全班同学都笑了,当然也包括小祥,他笑得很灿烂。我对大家说:“今后不能通过猜测,就肯定别人干了什么事情,要有真凭实据。”大家纷纷点头。
从此以后,班里很少发生丢东西的事情了,也不再有人向我反映小祥拿同学东西的事情了。小祥的转变有目共睹,好几次他捡到同学掉在地上的尺子、橡皮,都主动放进了失物招领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