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泓
2016年夏季,我们开始了美丽乡村学校的发现之旅,到现在进入第三年。
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很多欣喜,有时候甚至是惊喜。我们看到,偏远的山区也有了北京市优质学校,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更看到,即便身处层层大山背后,那些学校也不会封闭自己,而是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另一方面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挖掘地域优势,把劲儿使在内涵发展上,不遗余力。
这一次,我们走进了密云区两所学校,继续发现美丽,感受着学校的发展,幸福着师生的幸福。
从北京城区出发,沿京承高速一路向北、向东,路边的绿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越来越润。等到满眼的绿色像翡翠一样,明明很透,却又一眼看不到底时,密云区就到了。
这一次,我们走进了密云区的两所学校,一所是长城脚下的古北口镇中心小学,一所是水库岸边的密云水库中学。
两所都是农村学校,但也有很多不同。从地域和环境来看,就有较大差别。古北口镇中心小学位于密云区东北部,位置偏远,如果说密云是“京师锁钥”,那么古北口就是锁上的那个孔,穿过一条隧道,就进入了河北省的地界。水库中学位于密云区的西北部,紧邻密云水库主坝,守望着一泓清水,风光宜人,景色如画。但两所学校却有本质上的共同点。
定位:找准学校的精神特质
古北口镇中心小学位于密云区东北部,群山环绕,背靠的青山像两只老虎相对而卧,山脊上一道白色凸起,随着山势起伏盘旋,如舞动的素练。那座山叫卧虎山,那素练就是卧虎山长城。
卧虎山长城是古北口长城的一部分。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这一段长城上的每一块青砖,都见证了当年将士们浴血厮杀的场面,尤其是1933年那场惨烈的战役。
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承德后,又一路南下,气势汹汹扑向通往北平的要塞古北口,中国军队在这里与侵略者苦战75天,以伤亡1.6万余人的代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就是根据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写出来的。
这段历史,沉甸甸地压在徐国文校长心上。他说,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每一个中华子孙的心里,都应该筑起一道长城。
古北口镇中心小学梳理了长城精神的内涵,突出了“坚毅”这一特质,确立了“扎根土壤,坚毅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创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民族内涵的优质农村学校”为办学目标,把“做有担当的读书人”作为学校的特色。“‘担当就是一种责任,‘读书是学生的重要任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希望学生努力读书,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徐校长解释说。
密云水库中学是密云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初中学校,服务于溪翁庄、石城、冯家峪三个乡镇,也是密云西北部地区唯一一所服务于水库移民和水库涵养区百姓的中学。由于服务范围大,学生家最远距离学校65公里,最近也有25公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生的成长几乎全部依赖于学校教育。学校如何发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成为摆在“水中”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学校经过反复研讨,决定秉承密云水库“无私奉献、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若水文化”,希望每一个人都拥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刚柔相济的能力、海纳百川的大度”,探究“水”的精神,汲取“水”的营养,让“水”的包容、坚韧的品格融入每一位“水中”人的灵魂。
教育:把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总是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资源,一心扑在教育上的有心人,会把这些都拿来作为教育的资源。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和水库中学就是这样的,这两所学校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当作教育资源的金山银山。
古北口地域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家乡特产、文物古迹、红色革命历史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学校干部教师认真梳理这些资源,开发了“我爱家乡——边关古镇·古北口”课程,包括“家乡诗词诵读”“家乡文化探秘主题实践”“爱家乡画家乡”三个系列,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搜集、整理古北口地域内宝贵的诗词、自然风光、革命历史、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合力编辑包括家乡诗词、绘画、主题探秘三个板块的校本教材。
在课程实施中,古北口镇中心小学的课堂变了,变得更丰富、生动了——
语文课上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微课程,学生朗诵着纳兰性德描写古北口的诗句:“乱山入戟拥孤城,一线人争鸟道行。地险东西分障塞,云开南北望神京。”体会古北口环境的险峻,理解边塞诗中描述的“荒凉孤寂”和“戍边离愁”“思乡之苦”。
音乐课的赏析环节,学生们会跟随老师在悠扬、舒缓的乐曲中学唱与古北口相关的诗词,歌声袅袅,绕梁不绝。
家乡诗词赏吟课程中,四年级师生从令公庙会这一传统节日入手调研,从500多首写古北口的诗詞中筛选出200多首编成一册。孩子们诵读着这本诗歌集,理解的不仅是诗词的文本意义,还了解了古人的爱国之情,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增强了。
“水库中学和密云水库的渊源是极深的。1958年为治理水患、变害为宝,经周总理批示修建密云水库……”2018年9月1日,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恰逢密云水库开工建设60周年。密云区教委组织全区中小学学生开展了以“不忘初心,饮水思源”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水库中学校长张克昌带着师生们一起回忆了水库的建设历史,鼓励师生不忘初心,饮水思源,深入解读“无私奉献、自立自强、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水库精神。
水库中学立足地域特色,打破学科壁垒,深挖“水”的特质,最大程度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融通,逐步构建了以水库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水的德、勇、道、韧四种特质为导向的,包括水之德、水之勇、水之道、水之韧,课程愿景是“一泓清水,润泽生命”。其中,水之德课程培养学生爱国孝亲、遵纪守法、正直包容的基本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水之勇课程培养学生克服千难万险的勇气与信念,希望学生把恒久的信念化做永不停歇的脚步,奋勇向前;水之道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活思维,鼓励学生探究创新;水之韧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水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实现目标。
发展:为家乡和祖国培养建设者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途径,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教育者必须要回答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水库中学和古北口镇中心小学都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水库中学服务的乡镇95%的面积都位于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水源保护的双赢”是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水库中学领导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开设了“密云水库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通过“密云水库功能的转变”“密云水库水质的优劣”“密云水库的污染来自哪里”“密云水库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水库的“前世今生”,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探究水库流域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水库中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密云水库涵养区居民的子女。为了引导这些孩子爱己、爱家、爱社会、爱祖国、爱生态,水库中学开设了发明制作校本课程,用课程引导孩子们理解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发明制作为父母分忧。比如,穆迅同学是个水库地区长大的孩子,他观察到父亲捕鱼很辛苦,尤其是冬季,要在冰面上凿洞,用木杆在冰下穿绳子拉网,下一次网要在冰面凿上百个洞。所以,他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最后发明出了冰下水上电动轮式拉网机,解决了父亲冬季捕鱼的困难。水库中学还开设科技筑梦校本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社区活动,学生组成创新服务小分队,利用学校的科技发明作品如万象喷枪、电动葫芦削丝机等到社区、居民家、民俗饭店等开展服务,受到一致好评。
古北口镇中心小学的“边关古镇·古北口”系列校本课程,始终围绕着“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目标不断进行完善,旨在帮助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活动中形成民族团结、善待环境、重视传统文化等基本观念,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古北口镇中心小学把每年的9-10月定为国防教育主题月,组织学生到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聆听抗战英烈的感人事迹;组织学生观看《9·3阅兵式》《小兵张嘎》等军事历史题材的电影;组织学生到部队进行军训,培养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学校还在每年的清明节带领学生走访抗战老兵,听“帽山七勇士”的悲壮抗日故事,进行祭拜活动。用活动和体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在“古北口长城研究”“红色抗战历史”等主题实践活动中,古北口镇中心小学联合周边部队、村镇文化室一起进行实地考察,请他们介绍长城的起源、历经朝代以及现状等。在抗战遗址——龙峪口水关长城考察时,学生们望着昔日的弹孔、残破的敌楼,既感慨又愤慨。有学生说:“原来我们每天看到的长城居然历经了北齐、宋、元、明、清几千年的历史,看到被日军炸毁的二十四眼楼、将军楼……真是太可惜了,保护长城是我们的责任,以后绝不允许敌人再来伤害它。”参观考察之后,高年級的学生还尝试制作了昔日被日军毁坏的“二十四眼楼”“潮河水关”“将军楼”等模型。
采访结束走出校门时,我们看到两只威武的石狮子。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坐落在清代的提督府旧址,据说这里旧时古木参天,一片葱茏,尤以柳树最为繁茂。清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赋诗赞美它:“山合疑无路,溪回别有村。露花红朵朵,烟柳绿根根。谁画峰峦好,远愁费墨痕。”如今,提督不在,旧时的提督府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站在校门口回头望去,只见依依垂柳掩映着红跑道、红长廊、红屋顶,又与苍翠的卧虎山遥相呼应,衬得天格外蓝、云格外白,更衬得操场上练习平衡车的孩子们脸庞格外明艳。而楼上那行大字“做有担当的读书人”,在阳光下闪着光,照进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