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黑龙江

2019-06-11 02:28徐朝
奋斗 2019年9期
关键词:黑龙江哈尔滨音乐

徐朝

我用歌声拥抱你,我的祖国。音乐是生活的音符,是情感的表达,是时代涌动的血脉。黑土地这片神奇的音乐沃土,孕育了激情澎湃的乐章,那些美妙的旋律,那些动听的歌声,陪伴我们成长,抚慰我们的心灵,安放我们的寄托,表达我们的深情。它们飞越万水千山,成为生命的见证,成为黑土地优秀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被传唱。

解放区独特的龙江音乐

黑龙江地区广袤的大地山川,一直是音乐的宠儿。黑龙江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朝鲜、蒙古等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创造了优美的少数民族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黑龙江省志》记载,早在唐朝时期,黑龙江地区就已经有独具特色的渤海乐。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已成为中国北方外国音乐传入的窗口,“哈尔滨(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是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经常来哈尔滨等地演出。随着闯关东,大量关内音乐涌入。黑龙江地区在中外以及各民族音乐流派的交汇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抗战时期,哈尔滨口琴社、古风音乐会等音乐团体,积极开展革命音乐活动。转战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日联军创编的《露营之歌》等抗日歌曲,成为抗日军民战斗的精神武器。一曲《松花江上》,更是以歌声传达出浓烈的家国情怀,成为永恒的经典。

1946年,哈尔滨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党中央从延安等地派遣了大批的干部来到黑龙江地区工作,其中有许多音乐家,他们与黑龙江本土的音乐家一起,唱响了解放区人民心中的歌。吕骥、寄明、胥树人、侯唯动、劉炽、陈紫、周熔、白韦等音乐工作者深入工厂、农村、连队,抒写广大群众当家做主的欢欣,抒写送亲友上战场夺取全国解放胜利的决心,抒写备战生产支援前线的火热工作场面,《翻身五更》《青年参军》《生产忙》《攻大城》《纺棉花》《工人之歌》《东北青年进行曲》《东北风》等大量优秀作品纷纷涌现。此外,为配合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宣传的需要,东影还成立了专门的东影乐队,何士德等音乐人为电影《民主东北》《桥》《光芒万丈》等创作的音乐响彻大江南北。以塞克为首,由侣朋执笔、李劫夫作曲的创作组,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反映东北抗联斗争的歌剧《星星之火》,其中的插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传唱多年,经久不衰。

1947年初夏,音乐家马可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到佳木斯市刚解放的一座大工厂里参加工人假日义务劳动。他们长期战斗在解放区的农村,一进入工厂,就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声所吸引,看到一块块火红的钢锭在工人手中化为产品,马可被眼前的一切深深打动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这样在火红的生产车间诞生了。歌曲将解放区的中国工人阶级为了全中国的解放积极投身生产的英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迈向新中国时唱出的第一声高昂的战歌”,至今还经常作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进行演唱。

用龙江声音为新中国高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表达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中国成立后,吕聂、贾宝林、关振刚、王一丁、张权、李书年、邓婉生、周仲南、王双印、李郁文、秀田、邢籁、王凯等大批黑龙江音乐人,扎根生活、笔耕不辍、纵情讴歌,创作了《新货郎》《丢戒指》《大顶子山啊高又高》《大海航行靠舵手》《越走越亮堂》《溜冰圆舞曲》《我心中的金凤凰》《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大量具有黑龙江地域风情,节奏明快美好,讴歌祖国的音乐,充分表达人民欢心鼓舞迎接生活的喜悦。

原始而粗犷、高亢而嘹亮、雄壮而明快的林区工人劳动时所喊的号子给人们以振奋、力量和激情。1956年8月,赵希孟作为林业工人的特约代表,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他演唱的《森林号子》以大森林特有的气息,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赵希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东北林区劳动号子的收集整理,并把不同种类的号子都谱成音乐曲调,形成能够独立演唱的号子歌曲,198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谈东北林区劳动号子音乐》一书。音乐人称这本书“填补了世界音乐史上的空白”。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族饱经苦难,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以后,赫哲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改善。这个典型的事例引起了胡小石的高度关注,他来到赫哲族同胞中间,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3个多月的生活,胡小石深入了解和感受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也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赫哲人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蓝色的乌苏里江和白云飘飘的大顶子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我把赫哲人的心声集中在这画面里,写就了《乌苏里船歌》。”优秀的作品是在反复打磨下成就的,《乌苏里船歌》歌词初稿完成后,胡小石与作曲及演唱者汪云才和郭颂反复修改近半年才将作品完成。《乌苏里船歌》一经演唱便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录制成“每周一歌”,在黄金时段向全国播放。郭颂还多次在国外演唱这首歌曲,该歌曲获得了首届“金唱片奖”,并被选入世界教科文组织所编印的音乐教材当中。

飞扬着改革音符的歌声

言为心声,曲为心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祖国一天一个色彩,音乐人急于用歌声来表达春回大地的喜悦,表达天地的变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这一时期,黑龙江精彩音乐作品频出,金铁霖、李双江、殷秀梅、万山红、汪立三、王德、王立平、李黎夫、杨人翊、王羊、暴侠、车行、李昕、刘和刚、宋青松、崔臻和、晓达、陈红、孙悦、苗笛等大批音乐人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创新中,《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好日子》《北大荒人的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华汉字》《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冰糖葫芦》《爱唱乌钦的阿爸》《海峡之梦》《祝你平安》等众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出现,屡次获得全国大奖,令人瞩目。

1992年,时任穆棱县政协副主席的蒋开儒读罢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思绪万千。1979年,他去香港路过深圳,踩着田埂去海关,深圳还是一片水田,怎么眨眼就成了现代化的新都市了?带着疑问,蒋开儒决定南下闯深圳。一进深圳就吓了一跳,才过了13年,原来那片水田变成了摩天大楼。蒋开儒脑中总会浮起这样一幅画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改革的突破点,他在深圳画了一个圈,搞市场经济,犹如春风吹来,中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增长。小平同志到深圳考察的时候也是春天,《春天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纯真喊出坦荡,喊一声北大荒,能喊出热泪两行。”在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评奖会上,《喊一声北大荒》,以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而独占鳌头大放异彩,获得了全国广播新歌金奖第一名。祖国北疆亘古沉睡的北大荒的开发,是20世纪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几十年来,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热血铸就的北大荒精神,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动力。在改革开放的新世纪,呼喊北大荒,发扬北大荒精神,有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让无数的老知青们热泪盈眶的歌曲是即将跨进21世纪门槛之际,黑龙江音乐人献给全省、全国人民的一首倾心之作。

与时代同步的龙江声音

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歌曲从来都是生活的写照。进入21世纪,祖国在飞速发展,黑龙江省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腾飞的祖国高歌,描绘百姓心中的中国梦,是黑龙江音乐人的时代主题。

“千里冰雪万里霜,一片茫茫锁大江。从来都在风浪里闯,那是咱家好儿郎。”2013年黑龙江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了多位在各个领域极具知名度的黑龙江籍和对黑龙江有深厚情感的名人出席并参演。《好儿郎》就是黑龙江电视台主持人周巍为这些龙江的好儿郎、民族的好儿郎创作的赞歌。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枫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这是多么无私的爱。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的那一刻,选择挽救她可爱的学生而被车轮碾轧,双腿高位截肢,被称为“最美女教师”。被张丽莉事迹感动的梁芒、洪兵创作了《春暖花开》,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抒情,感动了无数人。

以歌传情,有故事的声音才是最美的乐章。立足黑龙江,挖掘黑龙江省丰厚文化底蕴,讲好龙江故事,唱响龙江声音,新世纪黑龙江音乐人立足龙江,放眼世界,创作了《爱中华》《龙行天下》《故乡老街》《传奇》《风吹麦浪》等大批有温度、有感情、与时代同步的优秀歌曲,让人们在歌声中了解龙江、认识龙江、爱上龙江。

这是全民欢歌的沃土

黑龙江是音乐的沃土。黑龙江的音乐,不是几个人在唱,不是几个剧院在表演,而是全民歌唱,随处可演。早在解放初期,哈尔滨交响乐团就每周都在一家俱乐部演出世界名家名曲,极大地影响了哈尔滨的音乐风气。哈尔滨市还成立了吹奏乐队、鼓乐联合会,公园、剧场经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一些企业工厂还有业余演出团体,音乐常年在哈尔滨的上空回荡。

1958年,在哈尔滨市这座跳跃着音符的城市里,在苗实、魏中柯、陈振昆等音乐前辈的奔走下,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所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机构——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成立。音乐系聘请了唐学咏、陈德义、张茂林、张季让、汪立三、蒋祖馨、刘施任、马瑞图、王孝芹等大批蜚声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任教,更培养了张国华、许镜清、吴启芳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为中国的音乐发展甚至中外的音乐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黑龙江省音乐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1961年诞生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更是为黑龙江音乐的持续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持续3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物资匮乏、精神疲惫的社会现状,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牛乃文、沙青、唐乃智、全景运等积极运作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简称哈夏)成功举办。首届音乐会有430多个中外曲目分别在8个演出场地展演,引起国内轰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其较强的专业性实力和广泛的群众性规模,与当时的“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为中国“三大音乐节”。

哈夏是黑龙江省音乐发展的见证,在哈夏的舞台上,大量新作品首演,经得住哈夏考验的音乐作品很快插上翅膀,享誉全国。著名作曲家刘锡津说:“哈夏,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1961年,我13岁,代表哈尔滨市青少年登台献艺,参加了第一届哈夏音乐会;2006年,第二十八届哈夏,作为中央歌剧院院长,带领该院合唱团同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戴玉强合作,在哈尔滨唱响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2018年,作为哈夏全国声乐展演的评委,我再次回到哈尔滨……几乎每一届的哈夏都有我的作品。像《我爱你,塞北的雪》、交响乐《1976交響序曲》、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器乐合奏《丝路驼铃》等,都是在黑龙江唱响,然后销往海内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国家级水准、国际化特色、群众性参与、时尚性引领交融的盛会,除有中外众多顶尖音乐团体参加演出外,每天群众演出超过百场。黑龙江人喜爱音乐,松花江边随处可见吹拉弹唱的市民,哈夏给了龙江人展示、锻炼、成长的舞台,大量的音乐人从哈夏的舞台上起飞。张美薇就是在哈夏的舞台上被发现,进而成为著名的歌唱演员。梁岚、王文、齐燕、曲冬梅等众多著名音乐人都与哈夏有着不解之缘。

人在歌里,城在乐中,良好的音乐氛围让黑龙江音乐人有了得天独厚的成长土壤。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各界人士非常重视音乐的发展,让优美的旋律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1981年,《北方音乐》杂志创刊,以“发现和挖掘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为己任,几十年来,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畅游古今中外艺术长河的学术交流阵地。1997年,在杨士清、全景运、祁景方等众多音乐人的努力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出版。实现了自汉朝后,首次民歌的大汇集,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2000年,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放歌黑龙江》,第一次将黑土地相关歌曲汇总、整理成集,黑龙江音乐响彻世纪之交的天空。2009年起,黑龙江音乐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歌。为了发挥品牌效应,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打造“龙歌”音乐品牌,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歌颂黑龙江地域或由黑龙江籍音乐家创作、演唱的歌曲整合到一起,通过创作采风、调研研讨、展演展示让“龙歌”作品在百姓心中扎根。2010年,哈尔滨市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音乐之城”称号,以此为契机,哈尔滨“音乐之城”建设向专业化、国际化目标迈进,响亮的音符传向海内外。2016年,备受瞩目的哈尔滨音乐学院筹建获批,哈尔滨音乐学院以精英式人才培养和全方位对俄合作为主要特色,成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国家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2016年,代表国际顶尖建筑设计水平和专业水准的哈尔滨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建筑之一,吸引了大批国际一流艺术团队进驻。坐落于群力新区的哈尔滨新音乐厅更像夜幕中的蓝宝石,成为高雅音乐的殿堂。此外,还有省歌舞剧院音乐厅、环球剧场、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剧场的驻场演出密集推送。音乐已融入黑龙江人血脉,成为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今天都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一代代黑龙江人用音乐抒写着新中国70年的变化,用音乐抒写着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时代,用音乐体验着生活,享受着美好。音乐,就是新中国赋予黑龙江人最好的礼物;音乐,就是黑龙江人对祖国最深情的礼赞。

猜你喜欢
黑龙江哈尔滨音乐
静听花开
羡慕等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音乐
铅笔长高了
倘若,爱在哈尔滨
黑龙江出版集团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