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尔从“大众”出发对大众文化进行解读,他对于“大众”概念的界定,主要在对比中进行,强调“大众”与“非大众”的区别与联系。这正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点相契合,本文从主客体关系切入,对霍尔的“大众”概念进行分析,以探寻其独特内涵。
关键词:大众 主客体 关系 文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主客体是相互适应且双向发展的,不仅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客体也反过来对主体产生影响。
霍尔在《解构“大众”笔记》一文中,明确表示认同“大众”的如下定义:在任何特定时期,“大众”所关注的都是以特定阶级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体现在大众传统和实践中的形式与活动。这个定义立足于阶级,把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视为关键,通过考察二者的关系,以其持续性的张力来对大众文化进行界定。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与统治阶层相对,大众文化与统治文化相对,它们的关系及其衍生出的“大众”的概念可以从主客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主体与客体相互适应,即大众与其建构的文化相互适应。霍尔所指称的“大众”,不单是日常所说的大众文化。他論述道:“它指的是那些构成‘大众阶级的阶级和力量之间的同盟”。①这个概念与在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力量相对,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代表的是广大受压迫者,既包括被排除在权力集团之外的群众,也包括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如此观之,“大众”的主体就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民大众,而客体就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主体创造了客体,客体打上主体的烙印,二者相互适应,客体才能展现出主体的特色,大众文化才能具有大众的特点,从而与统治文化、统治力量相区别。
其次,主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发展。一方面,主体在实践中认识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对客体进行改造。这个过程是持续性的,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霍尔指出,要明确大众文化的定义,必须考察它与统治文化的关系,二者中间有一股持续性的张力,是界定大众文化的关键。所谓大众文化,是被压迫的群体在实践中的创造;而统治文化,则是占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在实践中的创造。两个群体具有不同的权力地位,其生活方式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二者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样一来,两个群体虽然面对的是同样的自然界,并都在其中从事实践活动,但因其对客体的认知程度和改造方式不一致,就产生出两种差异明显的文化类型。这两种文化之间具有一种统治和附属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霍尔在定义“大众”时的重点考察对象。
另一方面,客体对主体具有反作用,主体可以在客体中确证自身。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客体,使得客体打上主体的烙印,反过来,主体在对客体进行感知时就可以发现自己并肯定自己。首先来看统治阶层的文化创造。这一群体将自己的意志投入到文化客体中,试图通过文化来影响被统治阶层,从而实现其的控制。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可以在文化中看到自身的意识形态,并确证自己的价值。与之相对,游离于权力范围之外的群体在进行文化生产时也必然注入了自身的思想观念,他们试图通过文化这种温和的方式来抵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表达自身的不满。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仅宣泄了情绪,还将自身的想法投射到文化中,使自身的价值得到确证。因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文化,其中都暗含着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它们的对立实际反映出的是处于不同权力地位的群体之间的对立。正是在这种对立之中,“大众”与“非大众”才得以区分开来。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立不是绝对的,文化间统治与附属的关系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持续变动的,没有哪一种文化会永远占据统治地位。霍尔认为,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的领域都是不断变动的,在文化间张力的作用下,这一领域逐渐建构出统治与附属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中某些积极的东西得到认可,占据了统治地位,另一些则被拉下原有位置,成为附属的部分。这种变动是持续性的,起推动作用的主要是力量之间的变化的和不均衡的关系,这种力量既存在于文化中,也蕴含在文化背后的群体之中。正是这种关系界定着文化间的斗争及其形式,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地位,从而明确大众文化的范围——被排除在权力集团之外的文化;也正是在这种关系的变动中,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才得以进行更新和丰富,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霍尔在对“大众”进行定义时,更多地关注其形式和活动,他将“大众”的概念与文化相联系,立足于阶级立场,指出“大众”不仅包括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大众阶级和力量的联合,还包括压迫者所创造的文化,充分彰显出这一概念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
注释:
①斯图亚特·霍尔:《解构“大众”笔记》,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5—56页。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1—57.
[2]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50.
(作者简介:庄璐,女,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