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阿诺德: 真实的女性,真实的世界

2019-06-11 06:46
宁夏画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片社玛格阿诺德

她在50年代拍摄的女性系列颇有影响, 其中包括了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女性角色, 试图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的“不加润色修饰”的影像。

伊芙·阿诺德出生于1912年4月21日,是家中9个孩子中的一员。伊芙·阿诺德一家原本是乌克兰犹太人,父亲是犹太教教士,因受到迫害被迫移民到美国。尽管父亲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但是一家人在美国只能以做流动小贩谋生。因此,年幼时期的伊芙·阿诺德几乎是在清贫的生活中度过的。

伊芙·阿诺德曾经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不过在28岁时她放弃了这个愿望。她搬到了纽约,并且在那里结识了男朋友。男友给了她一台相机,坚持要求她学会如何使用。这是一台价值40美元的德国双反相机Rolleicord(禄莱相机的经济型版本),伊芙·阿诺德的第一张摄影图片是在纽约海滨拍的一张堪称失败的照片,而这,却阴差阳错地促成她摄影生涯的开始。几年之后,男友离开了她;相机,却永远留了下来。

摄影之路

1946年,阿诺德在纽约一家照片冲洗社工作。1948年,她在纽约的社会研究学院跟阿历克塞·博罗都维茨学了6周的摄影课。

阿诺德于1951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55年成为其全职摄影师。20世纪50年代她主要在美国进行拍摄工作,1962年因为儿子需要在贝德勒斯上学而移居英国。除了为了准备她的美国和中国作品集断断续续有6年在美国和中国工作外,阿诺德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度过的。

在出版了她的《中国之行》后,阿诺德于1980年在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她的中国作品个展。同一年她的《中国之行》摄影作品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1980年她还获得了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的“终身成就奖”。1995年她成为英国皇家摄影师协会的成员,被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选为“摄影大师”——全世界声望最高的摄影荣誉头衔。

1996年,其著作《回顾》获得Kraszna-Krausz 图书奖。

1997年,伊芙·阿诺德被苏格兰的圣安德鲁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被斯塔福德郡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被位于伦敦的美国国际大学授予人文学科博士学位。

同年,她被位于布拉德福的国家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指定为顾问委员会成员。2003年被英国政府授予大英帝国勋章。2010年获得索尼世界摄影奖终身成就奖等。

1946年,

对伊芙·阿诺德来说,遥远的中国是“终极任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0年里,她年年都向中国大使馆申请签证。

1979年,她获得极其难得的长期签证,并可以到中国各地旅行。阿诺德长途旅行2次,行程6.44万公里,拍回来的照片刊登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她的作品《在中国》(1980年)一书中。现在,这些作品在伦敦市中心的亚洲之家展出。

阿诺德把镜头对准“人民的生活”。 当时67岁的她徒步登上西藏高原,穿越戈壁沙漠,在长江上航行抓拍日出。刚开始,她有点“眼花缭乱”,她走访一个又一个乡镇,逐渐分辨出中国的丰富多彩,用玛格南图片社的人道主义精神看待处在工业时代边缘的中国。阿诺德在书中兴奋地写道:“现在是时候了,现在是到中国去的时候了。他们不仅决心成为世界强国,而且让中国在世界面前重现历史的荣光。”

前玛格南图片社文化部负责人布里吉特·拉尔迪努瓦说:“她去中国不是要显示他们的落后。她想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动力。她不抱偏见,乐意与那里的人交往。这种方式就是玛格南图片社传统的人道主义方式——用爱心描绘世界。”

1957年,凭借“不落俗套”的拍摄思路,伊芙·阿诺德正式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罗伯特·卡帕在看她的履历时,一眼就挑出了两组作品:玛琳·黛德丽传奇般的美腿和拣土豆的贫民生活。玛格南前执行总编辑约翰·G.莫里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最欣赏她拍摄的玛丽莲·梦露、黑人政治运动领袖马尔科姆和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錫的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为《生活》《Esquire》《Harper'sBazaar》等著名杂志拍摄了包括詹姆斯·贾克内、保罗·纽曼、洛奇·马西亚诺在内的许多名人。她用带着同情和理解的镜头解构了这些名人头上的光环,其中一组拍摄琼·克劳馥的照片,用特写捕捉了克劳馥化妆和美容的场景,呈现了这位年华老去的昔日巨星在残酷的好莱坞电影工业里,如何艰难地抵抗岁月对美丽的侵蚀。据伊芙·阿诺德回忆,克劳馥第一次来拍摄时带着醉意,亲吻了她之后,脱去衣服就说“开始吧”。几天后,当伊芙·阿诺德把底片交给克劳馥时心里并没有料到这些“私摄影”会被曝光。可是,克劳馥却非常喜欢,并感谢伊芙·阿诺德“表现了她平凡日子里的样子”。

伊芙·阿诺德在拍摄女性时,显得细腻而温情,但在面对社会议题时,她变得勇敢而犀利。她是第一个拍摄政治犯接受精神治疗的摄影师。此外,除了马尔科姆和麦卡锡,她还拍摄了4任英国首相,并在1972年,拍摄了一部反映穆斯林妇女的纪录片《面纱背后》。功成名就后的伊芙·阿诺德经常慷慨地对后辈进行指导:“一个好的摄影师和普通摄影师的区别,就是要具备抓住所有‘意外的智慧。”

在长达10年的岁月中,伊芙曾6度拍摄玛丽莲·梦露,其中一次甚至长达2个月。由于两人之间发展的友谊和女摄影师的性别优势,阿诺德扑捉到男性摄影师无从见到的梦露神韵。2006年12月8日,英国向公众展出了阿诺德拍摄的梦露先前未公开的照片,反映了这位女明星的私密时刻。在“梦露系列”中,可以看到精疲力尽的梦露闭眼躺在旅馆的床上,把双腿抬高搭在床架上休息。这个举动让人会在有一些意外的同时不禁莞尔:多么真实的一个梦露。天使?尤物?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梦露曾担心自己在这张照片的拍摄中是否体现出了恰如其分的魅力,而伊芙·阿诺德的回答是:“不,和魅力无关——或许会很有趣,但和魅力没关系。”

除了名人政要,阿诺德的镜头对准的,还有全球各地的平凡人、日常事。阿诺德认为,摄影就是要在1/125秒内捕捉到摄影对象的本质,“世上最难的事,是拍下平凡的事物,并尽力展现它的不平凡之处”。南非贫民窟、洛杉矶电影预告片、红灯区酒吧女郎、民政处的离婚夫妇,还有当时算是禁忌题材的新生儿相片等,都被她摄入了相机。她一生带相机多次向世界出发,中国、美国、苏联、阿联酋、南非……足迹遍布全球。她曾说,“我对自己说,我们都是世界公民……朋友和同僚是你的家人。”

心灵的真实与世界的真实

阿诺德镜头中的光影给人以真实可触摸,又遥远得恍如隔世的奇妙感觉。她的影像,平淡从容,没有决定性的瞬间,人物和景象,都在静静地看着时间流过;她的镜头,能随她随和的性格与人的内心相连,能随她独特的女性触觉,捕捉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阿诺德倾其毕生,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糅杂了贫与富、悲与喜、自由与压抑、和平与战争的丰富且真实的世界。

伊芙·阿诺德一生一共出版过12本书,除了个人传记《回顾》外,其余每本书都有独立的主题:50年代、玛丽莲·梦露、中国、大不列颠、女性……阿诺德于2012年1月4日在养老院安详离世,享年99岁。但她用大半生时间,通过黑白分明的相片,给我们留下了那些本已随时间流逝的世界与记忆。

猜你喜欢
图片社玛格阿诺德
《网络迷踪》:你表达重要的方式
华盛顿身边的“无间道”
盖蒂还有麻烦事,一家图片社也起诉了它
摄影师把照片捐赠给图书馆 却发现盖蒂在卖它
玛格南:决定性瞬间
马丁?帕尔:玛格南的新主席与新动向
中国摄协图片社落户798艺术区
砸碎将军的钟
冰淇淋
魔鬼阿诺德又回来了